磺苄西林钠在呼吸道系统治疗效果观察
2015-06-01邓林
邓 林
磺苄西林钠在呼吸道系统治疗效果观察
邓 林
目的 探索研究磺苄西林钠治疗呼吸道系统感染的具体效果, 为临床应用寻求依据。方法 90例呼吸道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5例。研究组应用磺苄西林钠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呋苄西林钠进行治疗,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以及细菌清除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痊愈率为8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7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研究组细菌清除率为84.2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0%, 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2.2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磺苄西林钠对呼吸道系统感染患者进行治疗, 效果好, 细菌清除率高, 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磺苄西林钠;呋苄西林钠;呼吸道系统;细菌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比例较高的类型,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具有更严重的危害性。该病容易反复发作, 控制不力将引发其他连锁病症, 严重时威胁生命。磺苄西林属于一类广谱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该药除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菌属等其他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作用外,同时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亦具抗菌活性。本院积极进行该项研究, 将该药应用于治疗呼吸道系统感染, 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本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呼吸道系统感染患者共9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住院与门诊患者, 在进行治疗前48 h均未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上、下呼吸道急性细菌性感染, 需进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通过X线诊断证实)。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15例, 女30例, 年龄25~34岁, 平均年龄(33.2±13.5)岁;对照组男16例, 女29例, 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32.4±11.6)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应用磺苄西林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国药准字H23020922)进行治疗, 其剂量为2 g, 注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对照组应用呋苄西林钠(朗致集团博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2268)进行治疗, 其剂量为2 g, 注入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两组研究对象疗程均为7~14 d。在用药之前, 均首先进行青霉素G皮内敏感实验,若患者发生阳性反应则禁用。
1.3 观察项目 详细观察每例患者的具体症状变化情况,记录其体征以及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时间表现等, 及时查验并记录患者的血、尿常规以及血糖等。
1.4 标本采集及细菌学评价 应用自然咳痰法进行标本采集。取晨痰, 采集前清洁口腔, 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入无菌、干燥带盖的容器, 标本量≥1 ml, 应尽快送检。细菌学评价标准为:①清除:完成治疗后第1天,标本选样中的原呼吸道致病菌完全消失;②部分清除:经过治疗后, 原有超过2种的致病菌中至少有1种被清除;③未清除:治疗结束后, 原有的致病菌种类及数量没有太大变化,仍然存在;④替换:在治疗结束后, 原有的致病菌消失, 但又分离出了1种新的致病菌, 不存在明显症状、不需要进行治疗;⑤再感染:完成治疗后, 第1天分离出1种新的致病菌,患者随之发生感染症状病出现感染体征, 需要进行相应治疗。
1.5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经过治疗后恢复正常;②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有所改善但不明显;③无效:经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甚至反而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痊愈率为8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7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细菌清除情况比较 研究组细菌阳性率为84.44%(38例), 检出致病菌7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8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9株、肺炎链球菌4株、嗜血杆菌6株、A群链球菌4株和B群链球菌2株);对照组细菌阳性率为86.67%(39例), 检出致病菌7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8株、肺炎链球菌5株、嗜血杆菌5株、A群链球菌5株和B群链球菌3株)。两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细菌清除率为84.2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
表2 两组患者细菌清除情况比较[n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分别有1例患者发生恶心反应, 比例均为2.2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磺苄西林钠能够同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产生结合作用, 可以对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产生抑制作用, 使其无法交联, 最终导致细胞壁破裂而死亡。该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比较敏感, 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在肌内注射1 g之后,超过50%的药物将于6 h内以原形状态从尿液中排出;静脉滴注2 g, 则将于2 h左右达到高峰。磺苄西林钠通过胆汁排出较多, 其在胆汁中的浓度达到700 μg/ml左右[1,2]。
呼吸道系统的感染一般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化脓性链球菌等所引发, 属于磺苄西林钠的抗菌作用范围。磺苄西林钠针对上述病菌均可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磺苄西林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导致的感染, 尤其是针对呼吸道系统感染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中, 研究组痊愈率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7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研究组细菌清除率为84.2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0%, 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磺苄西林钠的有效性, 磺苄西林钠与呋苄西林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致, 均简单处理后均好转, 在用药期间以及完成治疗后, 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证明了该药的安全性。
总之, 磺苄西林钠治疗呼吸道系统感染患者, 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与安全性,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1] 杨益民, 彭薇, 张成裕.注射用磺苄西林钠.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25):3153-3155.
[2] 孔飞飞, 韦庆.磺苄西林钠与4种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观察.安徽医药, 2012, 16(3):396-39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107
2014-10-27]
530000 广西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