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
2015-06-01石俊平
石俊平
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
石俊平
目的分析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水平变化。方法40例接受大手术需大量输血患者, 均于输血前后对本组患者纤维原蛋白、血小板水平和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检测和观察,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输血后12、48 h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均低于输血前, 输血后12、48 h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输血前,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容易被溶解, 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下降, 故应对相关指标予以密切监测和相应处理, 以减少危重并发症的发生。
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输血是治疗宫外孕和产后大出血的必要治疗手段, 但由于输血时间较短、输血量较大, 患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本文针对已选定的40例接受大手术需大量输血患者, 对其纤维原蛋白、血小板水平和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以期提高输血质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接受大手术需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输血量均符合大量输血定义标准[1], 排除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者、凝血因子缺失者、本实验前1~2周服用抗凝药物者。本组中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21.36±10.57)岁, 围术期24 h出血量1863~3215 ml, 平均出血量(2573.68±189.75)ml, 输血量2058~3462ml, 平均输血量(2735±198.65)ml, 疾病类型:宫外孕17例, 产后出血23例。本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未对本实验结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本组患者均于输血前及输血后12、48 h采集空腹静脉血各4 ml, 分别注入EDTAK2抗凝管与枸缘酸钠抗凝管中, 混匀后及时送检。
1.2.2 标本检测 经EDTAK2抗凝标本利用SYSMEX五分类血液分析仪XT-2000i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小板水平, 经枸缘酸钠抗凝标本利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 并观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 本组患者输血后12、48 h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均低于输血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水平( x-±s)
2.2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本组患者输血前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分别为(11.96±1.52)、(12.53±2.04)、(34.02±3.67)s, 输血后12 h则分别为(13.27±1.46)、(14.89±3.32)、(39.28±8.53)s, 输血后48 h分别为(14.18±1.49)、(15.93±2.44)、(43.68±9.32)s, 输血后12、48 h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输血前,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通常把24 h内快速将大于或等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血液输入其体内的治疗手段称为大量输血, 由于各种因素部分患者易出现大出血, 需及时输注大量如胶体液、晶体液等各类型血制品, 并维持其机体血循环和凝血功能水平[2]。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大量输血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均未多于/少于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正常值:2~4 g/L、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大量输血后12、48 h纤维蛋白原溶解, 且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 与卢春生等[3]临床研究结果类似, 进一步验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检测对提高输血整体水平的积极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①大量失血后输注的液体中不含有凝血因子, 血液被严重稀释, 此现象造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稀释性被抑制;②接受大型手术患者发病或病情严重时, 自身机体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被大量消耗以发挥免疫作用;③大量快速输血过程中, 血液温度过低,输注入患者体内后其体温下降, 体温<35℃时纤维蛋白原分泌量减少, 且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水平明显偏弱。因此大量输血可造成接受大型手术患者血循环能力下降, 影响其术后恢复[4,5]。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大量输血后本组患者12、48 h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输血前, 提示大量输血使患者出血、凝血时间延长。原因可能是:患者输入低温度血液后体温下降明显, 低体温使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活性减弱, 进而引发非凝血因子缺乏型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大出血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浓度降低;止血过程存在过度消耗等。
综上所述, 大量输血后手术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 应严格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并予以相应处理, 以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1] 段莹, 肖南, 陈玫.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8):96-97.
[2] 梁文华.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3, 19(31):58.
[3] 卢春生, 林列坤, 曹文平, 等.大量输血引起的血清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3):291-292.
[4] 刘颖, 曹建明, 彭阿钦.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河北医药, 2014, 36(6):845-848.
[5] 吴小梅.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5(4):435-4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5.070
2015-03-04]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