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2015-06-01魏长新陈苑新蔡学坚何贵文王彩虹
黄 剑 魏长新 陈苑新 蔡学坚 何贵文 王彩虹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黄 剑 魏长新 陈苑新 蔡学坚 何贵文 王彩虹
目的 对比不同手术时机对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122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 依据手术时机不同分组, 其中发病后7 h内给予手术治疗的62例作为观察组, 其余在发病后7 h~3 d内给予手术治疗的60例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术后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不及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出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优良率依次为74.19%、55.00%, 观察组优良率明显更理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高血压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尽量控制在7 h内,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并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与质量, 该法疗效确切, 深具临床采纳价值。
不同手术时机;基底节;脑出血
基底节区脑出血为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 是脑出血最常见部位, 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重要死因[1]。患者病症一旦形成, 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 临床对该病主要以手术救治为主。而严格把握手术时机, 这对于提升患者存活率、加快其神经功能恢复速度具有重要意义[2]。本院本次对收治的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给予手术治疗的122例高血压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旨在观察
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疗效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时机差异分组, 其中发病后7 h内给予手术治疗的62例作为观察组, 其余在发病后7 h~3 d内给予手术治疗的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75、47例, 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53.8±7.1)岁。两组均符合《临床神经外科学》中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 出血部位均为基底节[3]。本次对其他原因致使的脑出血、存在恶性与出血性病变等的患者予以排除。临床依据Glasgow昏迷表评分发现6~8分、9~12分、13~15分者分别为35、64、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前提下, 依据临床症状采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所有患者均遵循常规予以消毒和局部头皮麻醉处理, 并在患者颞部开一大小为3 cm×3 cm的小骨窗。依据临床所需, 手术入路方式可以选择翼点侧裂或通过皮质直切口。将患者骨窗咬开与鼓膜打开后, 在其颞上回顺沿脑沟横切皮质口子, 再借助显微镜将患者外侧裂直至岛叶进行分离, 并将岛叶皮质切开, 在分离时应注意保护好大血管与脑部重要功能区。最后行电凝止血处理并对基底节区血肿有效清除, 同时在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行引流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与疗效。生活质量根据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对两组治疗后情况予以判定, 分数范围在0~10分内, 分值与生活质量关系为正相关。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优: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为5分且伴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正常生活未被影响。②良:GOS量表为4分且伴中度病残, 患者生活可自理。③中:GOS量表为3分并伴重度病残, 患者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④差:GOS量表为2分, 患者生存状态为植物人或死亡。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不及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出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依次为74.19%、55.00%, 观察组优良率明显更理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数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组别例生活质量观察组62 9.33±2.004.56±1.007.29±1.54对照组6015.21±2.572.55±0.895.68±1.37 t 14.12911.7136.0938 P<0.05<0.05<0.05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3 讨论
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部位[4]。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为其部位的脑实质出血, 其主要由原发性高血压导致, 具有发病急而严重、致残与致死率高等特点。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日趋增多, 据相关报道指出,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在高血压的发病率中约占80%, 该病已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与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 而患者颅内压也会随着脑水肿发展性加重而逐渐上升, 并使得周围神经细胞遭受继发性损伤,并且患者神经细胞还会因吸收期的血肿而生成凝血酶等有害物质来进一步加重对患者脑内神经细胞的损伤。因此, 早期消除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并降低其死亡率[5]。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当前用于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一种重要手术方式。如果患者符合手术条件,临床应尽早手术, 这是因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肿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 并可有效保护与帮助患者恢复神经与意识功能。本院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不及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高出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是因为患有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在1 d内普遍处于昏迷状态, 手术风险较大;3 d后因其颅内压提升以及肺部并发症等因素也极不利于手术治疗;而患者在发病30 min内形成颅内血肿, 1~2 h内出血可达到顶峰状况, 3 h内血肿周围还未形成新的血肿, 在6 h内患者周围脑组织出现了坏死层并显逐步加重的趋势, 患者在7 h时其呼吸与血压等生命特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生存几率较大。通常状况下, 如果在6 h内能将患者血肿抽吸出来, 对手术医师的技能与临床经验都要求极高, 为防再次出血, 将行手术的时间控制在发病后6~7 h内是最佳时机。在这一时间段内清除脑内血肿,只需医师控制自身手法, 严禁损伤血肿周围的正常脑组织, 便可避免再出血[6]。本次观察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依次为74.19%、55.00%, 在7 h内给予手术治疗的观察组优良率明显更理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将高血压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尽量控制在7 h内, 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与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与质量, 该法疗效确切, 深具临床采纳价值。
[1] 杨升吉, 赵航.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责任血管136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0):2873-2874.
[2] 宋广福, 杨宏伟, 遇常红, 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患者疗效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9):5590-5591.
[3] 向明俊.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比较.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6):83-84.
[4] 廖荣芳.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30):15-17.
[5] 黄效东.基底节内侧型脑出血外科治疗时机的回顾性分析.重庆医学, 2012, 41(33):3539-3540.
[6] 卓杰, 刘春生, 亢建民, 等.超早期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大量出血临床研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4(1):51-5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047
2015-01-12]
523820 东莞市大岭山医院神经外科
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