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2015-06-01阿不里米提玉素甫
阿不里米提·玉素甫
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阿不里米提·玉素甫
目的 分析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冠心病患者90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AMI组), 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3例(SAP组),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UAP组), 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含量并比较。结果 AMI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均高于SAP患者与UAP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 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D-二聚体;C-反应蛋白;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是冠心病其中一种危急重症[1]。有学者指出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是AMI最有力的反映标志物[2]。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如患者出现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肿瘤、感染等时D-二聚体会显著增高。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生成的血浆蛋白, 主要被当作发炎的指标,如患者出现炎症、创伤、肿癌、急性心肌梗死时C-反应蛋白会显著增高[3,4]。本研究对AMI、SAP与UAP患者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并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 其中AMI患者29例, 男21例, 女8例,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58.5±6.5)岁。SAP患者33例,男23例, 女10例, 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59.5±7.5)岁。UAP患者28例, 男19例, 女9例, 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7.5±5.5)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集不抗凝静脉血3 ml, 采用免疫射比浊法对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分析仪选取日本产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试剂由利得曼公司提供)。
采用用增强胶乳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测定(测试剂盒由浙江宁波美康提供)。
1.3 观察指标 根据我国健康人群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标准:D-二聚体正常值<0.9 μg/ml。C-反应蛋白定量<6 mg/L。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MI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水平显著高于SAP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水平比较( x-±s)
2.2 AMI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水平显著高于UAP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水平比较( x-±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四种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 由于冠状动脉分支完全梗塞, 引起心肌坏死。有学者指出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是AMI最有力的反映标志物。故临床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主要以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为主[5]。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是通过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胶乳颗粒上, 血浆中如果存在D-二聚体, 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乳胶颗粒发生聚集现象[6]。张蓓蓓等[7]研究指出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则会升高, 如: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肿瘤、感染等。本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增高[(2.59±0.86)μg/ml, 显著高于正常值:<0.9 μg/ml], 与张蓓蓓等研究相符。在检测过程中作者还发现D-二聚体的浓度与心肌梗死的严重度较重要相关, 病情越重D-二聚体血浆浓度较高, 病情越轻其浓度较低, 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较重要意义。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主要被当作发炎的指标。C-反应蛋白会在炎症、创伤、肿癌、急性心肌梗死时显著增高, 甚至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韩丽乔等[8]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中会出现大量的C-反应蛋白沉积, 可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引起动脉血栓形成, 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故C-反应蛋白会显著增高, 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检测中具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14.89±4.66)mg/L显著高于正常值:<6 mg/L], 与韩丽乔等研究一致。本研究中作者对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 检测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反应蛋白定量水平也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水平可作为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现和预后观察的常规试验。
综上所述, 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血浆中升高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对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 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1] 彭素萍.探讨血清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在诊断急性心梗的临床意义.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1): 204.
[2] 刘金贵.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在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1, 22(5):51-53.
[3] 杨胜茹, 郑玉娟, 樊宁.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早期诊疗中的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1):104-106.
[4] 王群立.CRP和D-二聚体在ACS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11):1292-1293.
[5] 郭治国, 马青变, 郑亚安, 等.D-二聚体在致命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作用:附438例病例分析.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11):655-659.
[6] 杨胜利, 何秉贤.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3):187-188.
[7] 张蓓蓓, 齐杰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 17(4):321-322.
[8] 韩丽乔, 庄俊华, 柯培峰, 等.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9):3235-32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029
2014-12-22]
839000 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