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嬗变路上求突破
2015-06-01马代夫
◇马代夫
甘薯:嬗变路上求突破
◇马代夫
我国有种说法流传甚广——“世界甘薯看中国,中国甘薯看徐州”,可见徐州在甘薯产业发展中肩负了多么重大的责任。马代夫,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徐州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所长,与甘薯打了40年交道的他,对甘薯怀着一种特别的情愫。这里,听他讲述我国甘薯产业的嬗变之路。
从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这小小的甘薯可是老百姓的基本口粮,但在当时,中国甘薯生产的当家品种,却一直是日本的‘冲绳百号’。当时这个品种不抗病,产量也比较低,但是我们也没有新的品种去代替,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甘薯烂根病,造成甘薯不光产量低,甚至导致绝收,生产上迫切要求有一个新品种能解决这个病害。植保专家想去解决,耕作栽培专家也想去解决,但都没有使之得到有效解决。
直到1978年,由徐州地区农科所培育成功的甘薯品种徐薯18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令人尴尬的局面。这个品种不光是抗病,解决了病区种植的问题,而且薯干产量能够增产将近40%,品质也比较好。这个品种出现以后,甘薯生产就恢复了生机。产量上来了,老百姓的口粮问题解决了,所以老百姓都称徐薯18为‘救命薯’。徐薯18的育成,还有效控制了我国甘薯根腐病的发生和蔓延。1982年10月,这一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中国甘薯产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作为世界甘薯生产大国,我国常年种植面积约600万hm2,但由于甘薯病毒病的危害,严重制约了甘薯产量与品质的提高。为此,位于徐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将攻关重点放在了甘薯脱毒上。1996年,甘薯病毒检测和脱毒薯培育利用技术成功问世,震惊了世界。比如说徐薯18,种植几年以后,产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人们用原来的知识,认为它是退化变异,实质上这是病毒长期在体内积累造成的。这项技术又可以使产量提高20%左右。当时国际马铃薯中心的专家评价这项技术时,认为它是生物技术利用到农业生产上的典范,在甘薯产业发展上,又是一次创举。脱毒甘薯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后,开始在江苏、山东、四川、广东、安徽、河南等甘薯主产省大面积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甘薯有了新的要求,不再把它作为粮食,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用途去开发利用它,比如作为生物质能源、保健原料和蔬菜等。我们就对甘薯的资源进行全面评价,寻找适合甘薯产业发展方向的材料品种。比如现在全国各地利用我们提供的材料,已经育成了很多富含花青素的甘薯品种(紫薯),来满足人们对保健的需求;再比如说我们选育出来的徐薯22,作为乙醇发酵效率比较高,普通薯干3.5 t才能出1 t酒精,但是这个品种不到3 t薯干,就能出1 t酒精。
斗转星移,中国甘薯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我希望看到种甘薯者发家致富,吃甘薯者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