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利好,是时候认识下几个明星菌酯了
2015-06-0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朱春雨
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 朱春雨
行情利好,是时候认识下几个明星菌酯了
文/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 朱春雨
截止目前,杀菌剂成为2015年市场上逆势上扬的一个农药品类,那到底有哪些杀菌剂比较火热呢?
说到杀菌剂,这两年最火的莫过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了。也许很多人对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说到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些“菌酯”的故事。
都叫“菌酯” 效果有何不同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这三种杀菌剂的老祖宗是从一种蘑菇当中提取出来的。巴斯夫公司第一个将醚菌酯(别名翠贝)推向市场。随后不久先正达推出了嘧菌酯,也就是阿米西达。阿米西达上市之后在杀菌剂界呼风唤雨,其他公司也想尽各种办法跟进,推出了很多“菌酯”,但嘧菌酯是将活性、成本等因素完美平衡的产品,性价比相对最高,再后来巴斯夫又开发了吡唑醚菌酯(别名凯润),这两年势头也很猛。
杀菌剂按作用机理可分为保护性、铲除性和内吸性三种。这三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如果这三个杀菌剂同一天开发出来,那大家对它们的认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非要分出个高低,因为他们真的差不多。之所以有人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是因为醚菌酯开发较早,抗性也起来了。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来说,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两,后期治疗作用也都平分秋色,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去。
药效好,也不能长期单一用
在很多人眼中,这三种“菌酯”杀菌谱广,治病效果很不错,用药水平高的地方使用频率很高,殊不知这简直就是浪费这类杀菌剂的强大功效。
要用好一个产品,就要对它的作用机理了解透彻。话说病菌要萌发、生长、繁殖就必须有能量供给,没有能量的话要么休眠,要么死亡。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就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甲氧基丙烯酸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强烈抑制病菌孢子萌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说了。
怎样用才最好
首先,这类杀菌剂最好在孢子萌发前使用,虽然这不现实,没看到病斑的时候没人会打药,而且这么贵;其次,如果发病了,使用这类杀菌剂的最重要效果是防止病菌菌丝生长,防止游离在空气中的孢子二次浸染,而不是直接快速杀灭病菌;
第三,请尽量减少使用这类药剂的次数,它们的作用位点非常单一,抗性起得比较快,一季用3次封顶了;别指望单独用它杀菌,活性真和其他针对性的杀菌剂没多大区别,只是防效和持效期要好很多。所以说不能长期使用单剂做治疗作用,最好配着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使用复配剂。当然,也不能把这三类产品一起用,既是浪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成也渗透败也渗透
大自然存在着一种神奇的定律叫相似相溶原理,就像水容易和酒精这种长得比较像的东西相互亲和溶解一样,酯更容易溶解在另一种酯中。植物叶面最外面的表皮是由各种角质、蜡质、糖、木质素组成的,它们都和酯长得很像(蜡质和角质本质上就是酯),所以叶片都和这三种杀菌剂有很强的亲和性。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三种杀菌剂的强渗透性。
尤其嘧菌酯刚开始推广的时候都会明确说明不要与有机硅和乳油混用,原因就在这里。嘧菌酯在喷到叶片上透过表皮的过程会引起表皮角质层和蜡质层的重新排列,大幅度增加叶片的通透性,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的,表皮组织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导致局部叶片蒸发量增大就很容易产生药害,再者表皮角质、蜡质重新分布时由于外界因素影响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叶片蜡质或角质出现真空,也会造成药害。有机硅和乳油会增加这种药害的风险,并不代表就一定会产生药害。大部分的植物在苗期时叶片表皮上的蜡质比例较大,角质和木质素含量较少,所以小苗期都要慎用。
吡唑醚菌酯比较神奇,出现药害的几率不大。反正已知的是,嘧菌酯在嘎啦苹果上会造成药害,嘧菌酯+乳油在上海青上会造成药害。总之,强大的渗透性让这类杀菌剂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但也对个别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法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用要注意抗性风险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均属高等抗性风险,且彼此间具有交互抗性(即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种,均会同时对3种杀菌剂都产生抗性),长期连续使用,病原菌的抗药性会迅速上升,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映嘧菌酯、醚菌酯对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抗性治理的角度,在每个作物生长季,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合计用药次数也不应超过3~4次,应该和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如三唑类等)轮换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