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课堂教学环节
2015-06-01曾庆源
曾庆源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都会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例如小学生学习小数,很自然地联系到购物时的商品标价;学到百分数,就会联想到本班同学体育锻炼达标的合格率。低年段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实践能力弱,只有切实经历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活动的步骤、方法,才能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中(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师有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给每个同学一个小口袋,口袋里面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角之后,老师说:“看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能给我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吗?”孩子们说,“角有一个尖尖。”教师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孩子们又说,“角还有两边”。教师伸手摸出的确实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孩子们急忙又补充说,“角是平的”。教师摸出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有角?”孩子们回答说,“两条边应该是直的”,这回教师拿出了一个三角板,教师真诚地对同学们说,“谢谢你们帮助我找到了摸角的感觉。”明显看到教师是在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使学生认识并抓住角的关键特征。学生就从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小实践中,达到了认识角的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更在乎于操作的过程。数学活动应该处于学生对某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上,例如测量计算物品大小,应该先掌握测量的方法和取得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统计,要先找到需要调查的数据。这类型的数学活动的作用更重要是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人教版每一册都有一些数学活动,如测量学校跑道的大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测量学校操场大小(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类型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带上自己的工具,走到操场这个大教室上,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找需要的数据,通过合作、测量、统计、计算等实践才能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是所学习知识的综合运用,更能在活动中检查和巩固这些知识掌握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充分预设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时(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会有学生出现数位没对齐的情况,形成两个相差很大的答案,教师抓住这一矛盾,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思余地,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算法和理解正确的算理。那么教师就让“学生的错误也变得如此美丽”,也许这正是课堂的最精彩之处。
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时,课中教师多媒体课件“乌鸦喝水”,并意味深长地提醒学生“在这段短片里你能看到什么现象,你又有什么思考?”,引导学生根据短片中所看到的“水位上升”的现象,也像牛顿和瓦特一样去思考,去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发现”什么是体积。通过这一只乌鸦喝水引出的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对故事进行了续编——两只乌鸦喝水:用多媒体显示,有两只乌鸦——一只红嘴乌鸦和一只黄嘴乌鸦;有两个相同的装有同样多水的瓶子;有两堆石块,其中每个石块的体积相同,但两堆石块的个数不同,两只乌鸦争论谁能喝到的水多一些?这时学生的意见相同,很容易就确定了哪只乌鸦能喝到的水会多一些。
教师继续对故事进行续编一一还是两只乌鸦喝水:一只黄嘴乌鸦和一只灰嘴乌鸦;有两个相同的装有同样多水的瓶子;有两堆石块,其中每个石块的体积不同,每堆石块的个数也不同,两只乌鸦争论谁能喝到的水多一些。这时学生的意见就各不相同,有的认为灰嘴乌鸦的石块虽然小,但个数多,体积也就大些,喝到的水就会多一些;有的认为黄嘴乌鸦的石块虽然个数少,但石块大一些,体积就会大些,应该是黄嘴乌鸦喝到的水多一些;还有的认为两只乌鸦喝到的水应该同样多。“为什么前两只乌鸦争论时你们一下子就能确定,而现在这两只乌鸦争论时你们自己却争来争去不能确定呢?”教师的一句点睛之间,恰恰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再一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现在每个石块的体积不同,不好比较”“要是每个石块的体积相同就好比较了”。七嘴八舌之间,学生又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现:这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要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要有面积单位一样,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
在这里,教师颇具匠心地将《乌鸦喝水》这则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后使之贯穿全课,不仅利用了多媒体这个学生喜爱的教具创设了一个不断吸引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境,更为可贵的是让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观察现象——引发思考——探究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非常透彻。
总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参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既要精心预设,又要随机生成。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