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内瓦·布什:奠定美国科技霸权的预言家
2015-05-31刘一鸣石海明
刘一鸣 石海明
范内瓦·布什:奠定美国科技霸权的预言家
刘一鸣 石海明
思想的轨迹—当代美国战略智囊系列之五
在美国的国家级智囊人物中,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作者范内瓦·布什。众所周知,一战的爆发与机械化军事革命的勃兴恰好同步,在一战前业已萌发的机械化军事革命,在历经4年的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全面展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一战对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及军事科学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一战后,美国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战争前后成立的众多科研机构为二战做足了科学技术上的准备。到二战时,一些科学家直接参与到战争中,并对战争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范内瓦·布什。
范内瓦·布什
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国防科研做出过贡献的传奇人物,实在难以用某一个头衔来形容范内瓦·布什。在不平凡的研究和咨询生涯里,他既担任过通用电器公司的设备质检员,又担任过赫赫有名的卡内基协会的主席;既在麻省理工的实验室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又管理过与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既自己发明过探测潜艇的装置,又指导学生制作了具有开创性的微分分析机,这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先驱;既是众多大型科技公司的董事,又是入驻白宫的总统首席科学顾问……布什最为重要的“发明”当属他在《诚如所思》中提出的未来计算机的构想。这篇论文中的诸多理论预测了二战后到现在几十年计算机的发展,后来的鼠标、超文本等计算机技术都是基于该文应运而生。得益于这位科学巨人的教诲,更是走出了“现代信息论之父”香农、“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等杰出人物,有人称布什为“信息时代的教父”乃实至名归。
有人说,20世纪是“美国世纪”,而布什就是“美国世纪的工程师”。那么,在美国历史上众多纵横科学和政治两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中,布什何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教父级人物?他对当代美国和世界又有什么深远影响呢?
“曼哈顿计划”的秘密掌门
当我们提及美国陆军于1942 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时,一般首先会想到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计划的提出者和直接管理者布什却很少被人提及。事实上,这完全是出于战时保密的需要。
从未当过兵的布什在面对战争威胁时十分激进。1940年,面对欧洲战场的狼烟四起,布什用极具哲学味道的观点阐释着军事技术变革对于战争的影响,他说:战争中的每一个革新都能被另一个革新所抵消。由此出发,布什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如果美国必然卷入这场战争,那为什么不使用最先进的武器?当时他敏锐地观察到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美国军方、工业和大学中间极为危险的“没有效率的自由”,极力主张建立几方协作的联合体,共同为国家的防务和可能发生的战争开发新技术。作为卡内基研究院院长的布什,利用自己的多个头衔在军方和学术界之间、不同军种之间奔走游说,目的就是建立“把平民拉到军事事务中的有用模式”,成为后来“曼哈顿计划”的雏形。
布什成为杰出科学组织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具有良好的自知之明——对于原子弹最初的消极印象并没有让他闭目塞听,而是充分听取了物理学泰斗劳伦斯的意见,将核武器可行性的问题在多个组织中反复商讨,不放过可能取得飞跃的机会。在科学院、国防研究委员会等科学家的意见难以统一之时,布什又面临着德国即将率先研制出核武器的巨大压力。进退维谷之中,1941年夏天,布什得到在战争结束前制造出原子弹可行性的十分肯定的证据,从此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作为当时沟通科学家与总统的最为可靠的桥梁,身为核物理学门外汉的布什立即开始了对总统罗斯福和副总统华莱士的游说和“科普”。虽然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向总统阐明了用核武器结束战争的可能性,但显然总统更愿意再次考虑供职于政府机构的布什的意见。1942年3月9日,布什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对推动“曼哈顿计划”具有重大意义的报告,强调了原子弹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罗斯福立即批复了布什的报告,“曼哈顿计划”进入到加速研制阶段。
“曼哈顿计划”汇集了当时美国的顶级科学家
在将整个计划的管理权移交给陆军格罗夫斯上校后,布什受总统委托继续在计划中担任军事策略委员会主席,这一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也许只有布什才能完成。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一直处于高度机密状态,要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了解更多信息,这一直是布什在“曼哈顿计划”中的纲领。一方面,布什要在保守秘密的情况下汇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快研制进度;另一方面,他又要承担拒绝海军在计划中分一杯羹带来的指责:海军和一些科学家借机指责布什放慢了研究进度;与此同时,他还要做好科学家和民众的思想工作。
布什位于二战时期的机密之巅,成了承受批评的众矢之的;压力之下,他却要在白宫、军方和科学家之间纵横捭阖,以最大努力推进原子弹尽快成型;更肩负着与英国盟友谨慎进行原子技术交换谈判的艰巨使命,哪怕罗斯福总统出使过程中屡次接近“出卖”了他。
1945年8月6日和9日,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爆炸成为“曼哈顿计划”用于结束二战的最有力证明。布什和其他同行一样,将“曼哈顿计划”的成功归功于奥本海默,而布什则逐渐走出幕后,逐渐得到公众的认可。
有人如此评价布什在“曼哈顿计划”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布什的参与,(原子弹的)项目可能会被完全取消,或者至少不会那么快速地进行。”毫无疑问,在这项规模空前的计划中,布什成功帮助白宫拨开重重迷雾,确立明确的目标,毅然进行了坚决、持久的行动,才换来了美国在原子武器上的先人一步和二战的尽快胜利。布什在战时一手缔造的以“曼哈顿计划”为代表的军队、工业和研究机构的联合模式,在几经辗转后,终于成为当代美国科研和军事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学——没有止境的前言》一书封面
洞察未来的战略预言家
1944年11月17日,即在二战已是胜券在握的时刻,罗斯福总统出于对如何尽快而有效地把战时的成功经验移用于和平环境的战略设想,给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布什写了一封信。信中,罗斯福提出了4个问题,希望布什能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磋商并尽快回答。
问题一:如何能在不妨碍军事安全并征得军方认可的情况下,把我们在战争期间对科学所做的贡献尽快公诸于世?
问题二:战争中科学成功地战胜了疾病,怎么能使出色的医学研究得以持续发展?
问题三:我们应当慎重地考虑公立研究和私立研究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任务,政府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公立组织和私立组织进行研究活动呢?
问题四:为了发现和培养美国青年的科学才能,我们能制定出什么样的有效方案,来确保我国将来的科学研究水平超过战争期间所达到的水平呢?
为回答这4个问题,布什精心组织了4个委员会来共同商讨——名义上是商讨,实则都未超出布什自己的意愿。经过布什仔细挑选的委员会成员,只是以一种民主的方式说出了布什的理念。倘若我们联系到日后美苏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对抗,以及最终以苏联解体为终结的历史进程,难免不使人感慨二战结束时美国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研究,以及布什在应对这些问题时表现出的深谋远虑。同时,也应该说,布什在多年麻省理工的岁月中,特别是出任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局长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军事领域的研究与民间机构的融合联动,他的财富和地位也极大得益于这样的融合。因此,与其说罗斯福的提问正中布什的下怀,不如说这些问题正是布什在白宫工作的重点所在,只是借总统之口提出时,其份量就理所当然地上升到国家战略级别。
在这份报告中,布什认为:“无论是和平环境还是战争环境,科学仅仅作为整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国民福利事业中起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进步,那么其他方面再多的成就也不能保证我们作为现代世界的一个国家的兴旺、繁荣和安全。”在布什的设想中,美国科学技术管理至少应该在3方面取得突破:第一,对基础理论研究进行足够的资助,让工业和军队从中自由汲取营养,来刺激经济发展和保卫国家安全;第二,改进军队研究的质量,以提高军队的武器和战略的效率;第三,将科学的专业知识用于改善政府决策的工作。这份报告最直观的贡献是促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建立,同时其对政府做为、基础研究、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和有前瞻性的思考,为美国在其后几十年间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延续至今。
对于战后亟待稳定经济的美国来说,国家支持全面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国会和百姓看来是不够“经济”的资源浪费,因此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发表时并没有立即得到落实。杜鲁门总统的预算局长曾讥讽“无止境的前沿”是“无穷的花费”。直到1950年左右东西方冷战开始后,出于军事实力上竞争的原因,美国政府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支持才又被各方看重。而彻底扭转美国朝野上下思想的,就是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自此,美国政府才完全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才使得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支持程度与布什的预期发展相符。在此基础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中的基本思想和操作性建议也迅速成为影响战后50年来美国科学政策的标准“话语”。其中,布什对科学研究自主性的强调,更是成为冷战时期美国科学界在获得政府资助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军方和政府彻底控制的有力“借口”。
以前在为研究美国霸权而剖析这段历史时,我们曾认为“在那个炮火依然连天的日子里,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布什这份关于科学价值的报告。然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表明,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维系和扩张,正是得益于科学技术这个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大国崛起的有力杠杆。”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美国力量
随着布什逐渐退出白宫,他也因此远离了美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工作。但历史证明,时至今日,无论美国具体的科技政策如何调整,但基本原则一直未偏离布什在二战尚未结束时设想的轨道。布什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中提出的许多建议和意见,通过实施中根据实际操作状况所做的不同程度调整,已经成为今天美国科学政策中的常规。布什呼吁政府支持科学发展的责任,也逐渐赢得了大众的广泛支持。
在布什的直接努力下,美国先后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海军研究办公室、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多个支持科学研究和提供技术建议的机构,更是加大了对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宇航局、美国能源部和国防部也都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与布什的想法一脉相承。二战期间的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为战后的发展创造了政府与科学关系新的“原型”:为了国家的目标,政府授权科学家,给予科学家相当大的自主性,并通过合同的方式创建了两者之间的新联系。
二战成就了布什的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在今天也有其成熟的发展形式:军事工业复合体。战时,布什利用他在学界和军界的广泛人脉,积极引导二者进行合作科研,并大力推动国会进行不求回报的研究资助。与此同时,布什还积极吸纳欧洲科学家参与到美国的科研工作中,该机构成立后,以合同方式招募了数以万计的欧美科学家,对反潜雷达、防空雷达、机载雷达、高炮瞄准雷达、无线电引信炮弹、反潜、固体火箭、原子弹等军事科学技术以及军事医学进行研究,极大提升了美国的战争力量。在冷战愈演愈烈之时,这种复合体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精准的需求定位成为美国与苏联对抗的依仗。据统计,在1952年~1962年间,国防工业对各州经济的贡献十分惊人,在一些军事工业集中的州,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达到了21%~27%;到70年代,国防部的军事订货更是遍及全美48个州的1000多个市镇,涉及工业部门达76个。时至今日,美国的军事-工业复合体已经远远超出布什当年的简单科研合作机构,形成了包括国防部、军工企业、国会、大学等多个主体的复杂利益结合体,成为美国保持军事实力的组织根基。
布什被称为“信息时代的教父”实至名归
结 语
回首范内瓦·布什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致力于世界和平的科学家,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工程管理者。头衔和职位,甚至再多的奖项对于布什来说已如浮云掠眼,因为他早已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正如《布什传》的作者扎卡里所言:“在战时的世界上,他似乎是如此重要,人们认为如果没有他,国家就难以存在下去。他从不在显赫的地方展露出来,却开发了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宝藏,帮助打赢了战争。他不只受惠于某一个集团,他借助于学院、工业和军队各方面的力量。在那个危机之中,他制造了一个创新研制系统,在他把自己作为管理者和技术先知的力量耗尽了之后,这个系统应该是能够持续下去的。”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