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G/H轰炸机上的超级大炮
2015-05-31潘文林
潘文林
B-25G/H轰炸机上的超级大炮
潘文林
说起空中炮艇,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起AC-130,它以拥有一门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而盖世无双。实际上,早在二战期间,美国B-25G/H轰炸机就安装使用了75毫米口径的坦克炮。如果以两种飞机的外形尺寸、起飞重量和当时坦克炮的口径来衡量,B-25G/ H绝对是炮艇机的王者。1942年B-25报复性轰炸日本本土的故事流传甚广,但是B-25炮艇机却鲜为人知。本文将带您一起回顾B-25G/H轰炸机上的那门著名的超级大炮。
B-25变身空中炮艇
B-25G/H装载75毫米机炮之事,绝非机载武器的首创。压制甚至消灭敌方有生力量,是催生使用大口径航空机炮的重要原因。谋求大口径航空机炮的行为早已有之,一战期间,在机枪被用于空中战争不久,许多作战飞机就安装了大口径航空机炮。法国人创造性地在斯帕德S.Ⅻ型战斗机上安装了一门半自动装填的短身管37毫米加农炮,1917年,当它翱翔于世人面前时立刻成为焦点话题,更以“大炮鸟”的外号而知名。
至二战时,在飞机上安装大口径航空机炮已经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战时期,交战双方均有使用大口径航空机炮的记录。因战术需求不同,德国非常重视对付盟军的大型轰炸机和坦克,英美则着重于反舰船。
德国最初是在Bf110 G战斗机上安装37毫米口径航炮,后来在Me410战斗机上安装50毫米口径航空机炮。此外,德国还将对付英美大型轰炸机的希望寄托在新锐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上,并生产出两架安装50毫米炮的Me262A-1a/U4反轰炸机专用型号。在对付盟军坦克方面,德国除了在Ju87G俯冲轰炸机上安装两门37毫米加农炮外,还在Hs129B-3/Wa反坦克攻击机上安装了一门改自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的BK7.5航空机炮。
当时的大口径航空机炮应用主要是战术需求,而不是技术推动。英美两国出于攻击敌方舰船的需要,将更大口径的航空机炮安装在战术飞机上。
英军装备的“蚊”式FB.MkⅩⅧ多用途战斗机,被用来袭击进出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该机与其他“蚊”式飞机的重要区别,是在机首安装了一门57毫米莫林斯加农炮。
在太平洋战场,攻击地面目标和舰船是盟军执行的两种典型作战任务。为了对付分布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日本陆军和舰艇,美军先后投入了A-20、A-26攻击机,B-25中型轰炸机,B-17、B-24重型轰炸机等陆基飞机,以及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在遂行反舰攻击任务时,A-20、A-26等陆基飞机主要依赖12.7毫米重机枪或炸弹来攻击敌舰船,它们不仅火力较弱,而且需要抵近或临空轰炸,受到敌人攻击的可能性较大。
美军的B-25中型轰炸机,尽管其武器装备与前几种飞机差不多,但陆军航空队却能够利用该机实施跳弹攻击。
美国陆军航空队派驻西南太平洋战场的第5航空队,担负新几内亚空域的作战任务,执行包括夺取制空权、战场遮断、空中侦察等一系列战术任务。1942年底,第5航空队发明了跳弹攻击。在利用B-17轰炸机进行试验的基础上,使用B-25飞机将跳弹攻击发展成了一项完美的艺术。在这种攻击方式中,B-25需要超低空高速掠过水面接近敌舰船,在接近到适当距离时投下炸弹(一般为227千克炸弹),炸弹就像打水漂一样在水面落下,弹起,再落下再弹起,直到击中舰船的一侧为止,然后爆炸。
显而易见,跳弹攻击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弹前对敌舰船防空火力的压制,因此加强B-25的前向火力非常重要。
尽管B-25在攻击日本舰船时可以依赖很低的飞行高度和较快的飞行速度,从而降低被敌方击中的可能性,但日本防空火力始终是个威胁。美国第5航空队的指挥官乔治·肯尼少将把这个难题交给了最富盛名的飞机技术和战术专家—被称为“老爹”的保罗·甘少校,要求他研究如何加强美军飞机的火力,使之在飞掠目标上空时压制敌方对空火力。
当时,肯尼将军麾下可供改装的飞机主要是A-20和B-25。以改装后的B-25C为例,该机拥有10挺前向射击的12.7毫米的机枪—4挺位于机头,机身两侧各有2挺,机顶炮塔中的2挺可以朝前射击。凶猛的火力让B-25变成一架强大的反舰攻击机!改装后的A-20和B-25飞机在1943年3月初爆发的俾斯麦海之战中首次得到使用,并大显身手,成为陆基航空兵对海作战的一个重要武器。
然而,在西南太平洋作战的第5航空队认为增加B-25搭载的航空机枪数量的做法差强人意。于是,甘等人遂为几架B-25加装了一门75毫米大炮。甘亲自驾驶B-25进行反舰攻击,用75毫米炮成功将1艘日本驱逐舰击伤并使其失去自卫能力之后,再用飞机投下的炸弹将其炸沉。看到这样的战果,B-25轰炸机的研发企业—北美公司当然不会等闲视之。于是,研发可安装一门75毫米M4加农炮的B-25型飞机正式摆上了日程。
B-25作为战术飞机,机身小巧,机动性较强,进入攻击航线后的稳定性较好,而且B-25分布广泛,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大口径火炮。正因为这样,美军也非常希望拥有一款火力得到加强的中型轰炸机。在北美公司和美国陆军航空队的共同努力下,美国第一种炮艇机终于诞生。
人称“老爹”的保罗·甘在太平洋战场是一位传奇人物
来自坦克的超级大炮
和其他飞机使用的大口径航空机炮一样,B-25G/H轰炸机使用的75毫米炮并非专门研制,而是来自美国在二战期间一种非常有名的坦克炮。
M3“李”和M4“谢尔曼”是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两种主要的中型坦克,M4更是美军二战时期坦克部队的中坚。这两种坦克分别使用75毫米口径的M2或M3坦克炮,是二战期间美军标准的坦克炮。
美国在M1897炮基础上研发的75毫米坦克炮,可以配备高爆杀伤弹(榴弹)、普通穿甲弹和次口径穿甲弹。美国75毫米坦克炮主要有M2、M3、M4等多个型号。其中,M2主要装用于身管长度为31倍炮管口径的M3“李”中型坦克。M3是M2坦克炮的加长型,装备于美国和英国的一些作战平台上,如M3“李”和M4“谢尔曼”坦克,以及“丘吉尔”Ⅲ型、Ⅳ型坦克。M3身管长度为40倍炮管口径,即为3米。使用弹丸重6.32千克的M72 AP普通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619米/秒,在30°弹着角、100米距离条件下,该炮对表面硬化装甲的穿甲厚度为72毫米,对均质装甲的穿甲厚度为88毫米;使用弹丸重6.63千克的M61次口径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617米/秒,在30°弹着角、100米距离条件下,该炮对表面硬化装甲的穿甲厚度为77毫米,对均质装甲的穿甲厚度为76毫米。
首先安装在B-25轰炸机上的火炮为M4加农炮。它被安装在一个轻型活动支架上,这个支架可以吸收火炮的后坐力。该炮没有配自动装填装置,因为这将增加许多结构重量,所以该炮只能完全由炮手人工装填。炮管加上支架并考虑到火炮后坐,一共在机身内占去4.3米的长度。B-25飞机原来从领航员兼投弹手舱到机首的通道成为安放火炮、支架以及弹药的理想位置。但是惟一的问题就是不包括弹药和其他一些辅助设备,该炮就重达410千克。为安放M4加农炮以及为炮口提供空间,B-25的花房式机头被缩短80厘米,还取消了领航员兼投弹手的位置。在B-25上进行的火炮射击试验表明,B-25的机身结构强度根本不受影响,所能承受的冲击力为该炮所能产生后坐力的116%。安装M4加农炮对飞行品质的影响也不大,俯冲速度仍能达到550千米/小时。
首架B-25G是从B-25C改装而来,首架正式生产型B-25G于1943年5月交付。其特点是机头缩短,全金属封闭的机头安装有两挺12.7毫米机枪和M4加农炮。由于该机的使命是通过强大火力来反复攻击地面或水面目标,所以对飞行员和炮手兼领航员周围进行了装甲防护。
著名的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
由于北美公司和美国军方对B-25G并不是很满意,结果导致B-25H的出现。B-25H保留了B-25G的短机头和75毫米炮,不过大炮型号换成了更加轻便的T13E1。和G型一样,H型也取消了副驾驶员,该机机组由飞行员、领航员(兼任机炮射手、无线电员)、炮塔炮手(兼任随机机械师)、后炮手(兼摄影师)和护尾炮手组成。机头机枪由2挺增加到4挺,还在座舱两侧靠后位置各增加2挺机枪。机身中部增加2挺安装在两侧的防御机枪,在飞机末端增设专人操纵的尾部炮塔。机身背部炮塔往前移动,紧挨着座舱。这个位置使得在对地扫射时该炮塔也可以向前攻击,还使得机身上部炮塔的炮手获得了更好的视野,并且减轻了炮塔带来的阻力。
B-25G/H没有副驾驶员,而且因为飞机主要用来低空对地攻击,也没有投弹手,机枪、炸弹和鱼雷等武器依靠驾驶员目视瞄准并投放。机上的那门75毫米机炮,由领航员在装填好炮弹后向驾驶员发出信号,由驾驶员利用一个按钮完成发射。
B-25G中型轰炸机
B-25G/H轰炸机上的75毫米炮,是二战期间投入实战的最大口径航空机炮。该炮在当时已经是登峰造极,与当代飞机相比,也仅次于AC-130炮艇机上的105毫米口径榴弹炮。二战时期,坦克与坦克歼击车的大炮直径多为75、76、76.2毫米,战争后期,个别坦克与坦克歼击车火炮口径为85或88毫米,而B-25G/H的大炮口径已经达到惊人的75毫米。在当代,许多护卫舰也仅有一座76毫米主炮。由此看来,该机使用的75毫米炮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炮。
B-25H中型轰炸机。注意该机前机身上的背部炮塔和机身侧面的12.7毫米机枪
75毫米机炮的战术优势
在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澳大利亚、美国相继投入了A-20、A-26、PV-1/2等陆基战术飞机,用以攻击日本的舰船,破坏其海上交通线。除澳大利亚皇家空军装备的“英俊战士”战斗机在机头拥有4门20毫米机炮外,其他飞机安装在机身或机翼上的前射武器皆为12.7毫米机枪。其中,A-20C攻击机在机头拥有6挺,A-26在机头安装了4挺,PV-1/2在机头安装有2~5挺。在B-25炮艇机中,除了B-25G前向射击的机枪火力较弱外,B-25H共有10挺机枪可以向前射击。“英俊战士”除了20毫米机炮的火力较强外,机翼中安置的6挺7.7毫米机枪的火力较弱。尽管“英俊战士”拥有4门20毫米机炮,但其单发火力远不如B-25G/H 的75毫米炮弹厉害。后来的A-20G尽管在机头安装了4门20毫米机炮和2挺12.7毫米机枪,但其火力依然不及B-25H,而且这些20毫米机炮十分不可靠。从攻击敌舰船来看,安装75毫米机炮的B-25G/H具有较大的战术优势。
下面,我们看看M4和T13E1 型75毫米机炮攻击日本舰船的实战效果。
在西南太平洋,美国陆军航空队攻击的日本舰船主要是运输舰或民船,以及担负护航任务的驱逐舰。当时的军舰不同于现代军舰,多少有一些装甲。因此,对付身披重甲的大型军舰需要使用穿甲弹。而普通榴弹则用于杀伤人员。日本的驱逐舰没有装甲保护,轻型巡洋舰以上军舰才有装甲。例如,“大淀”级轻型巡洋舰的主装甲带厚度为50毫米,主炮塔装甲厚度为25毫米。由于美国75毫米机炮的穿甲厚度较大,对付轻型巡洋舰以下的舰船并不吃力。
当时,交战双方的驱逐舰多安装120、127毫米口径的高平两用主炮。除了主炮外,对空射击的副炮口径在40毫米以下。以在俾斯麦海战中被美军飞机击沉的日本“荒潮”“朝潮”“白雪”和“时津风”4艘驱逐舰为例,这些军舰的主炮皆为127毫米,担负防空任务的副炮基本是九六式25毫米炮,甚至是九二式7.7毫米机枪。九六式25毫米高射炮分单联装、双联装、三联装,皆没有防盾,盟军的B-25、A-20、“英俊战士”等飞机只需使用机枪进行火力压制即可。而B-25G/H还可使用75毫米炮杀伤毫无遮拦的日本水手。
B-25使用大口径航炮对付坦克不容易瞄准,但对体形较大的水面舰船则相对容易。B-25飞机拥有较高的航速,75毫米炮的射程得以增加,可以在日本舰船防空火力之外发起攻击,轰击其要害部位。因备弹21发,每次可以进行3~4轮攻击。
M4和T13E1既然是坦克炮,其威力自然了得。一架B-25H飞机仅用其75毫米炮发射7发炮弹就击沉了一艘日本驱逐舰。既然德国的Hs129B-3/Wa飞机上的75毫米炮一炮可以摧毁一辆坦克,美国的B-25G/H使用7发炮弹摧毁一艘日本驱逐舰也就不足为奇。
B-25G/H不像Hs129B-3/Wa、“蚊”FB.MkⅩⅧ飞机那样,武器种类相对单一。活跃在太平洋战场和中缅印战场的B-25G/H轰炸机,可以依赖多种武器,包括火炮、机枪、炸弹、鱼雷、火箭弹等,对敌实施多种多样的攻击。在攻击敌人舰船方面,B-25G/H除能够使用75毫米炮直接摧毁目标外,还可以使用炸弹、鱼雷和火箭弹对敌舰船造成致命伤害。
B-25G/H的大规模使用,体现了美军在技术、战术上较之日军更胜一筹。
B-25H轰炸机上安装的T13E1 75毫米机炮及其炮弹
装备和使用情况
B-25是二战期间战功卓著的中型轰炸机,曾经以航空母舰为前进基地,对日本发起鼓舞盟国士气的首次空袭。该机在太平洋、亚洲、欧洲、非洲等地战场均有不俗表现。
B-25轰炸机的型号众多,主要有B、C、D、G、H、J等型别。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皆有装备,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苏联、中国和自由法国受益于《租借法案》,也装备了不少B-25轰炸机。在整个B-25家族中,产量最多的是J型,其次为D型、C型,然后是G型和H型,两者合计1400架,占B-25家族9816架总产量的14%。实际上,北美公司共制造了1架G型原型机,5架由C型改进的G型预生产型飞机,并将58架C型改装成G型飞机,加上专门制造的400 架G型飞机,B-25G合计有464架。1943年8月,美军开始订购B-25H轰炸机,北美公司一共制造了1000架该型飞机。
B-25G/H轰炸机几乎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都非常活跃。它利用重炮和机枪攻击日本舰船,成为重要的反舰平台。为达成摧毁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目的,它经常配合其他陆基飞机、水面舰艇与舰载机作战或单独作战。同时,这些飞机也攻击日军机场,把残存的敌机消灭在地面上。
盟军和日军在包括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马绍尔群岛在内的西南太平洋争夺战异常激烈。这些区域岛礁密布,日军据点较多。为早日取得胜利,美军采取蛙跳战术,战线较长。因而,海上补给成为交战双方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包括B-25G/H在内的大批战术飞机,便以打击日本海上交通线为重要作战任务。直到战争后期,对日本舰船的攻击依然十分重要。
拥有战略轰炸机、先进的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优秀的坦克和单兵武器,是二战期间盟军胜利的重要因素。而B-25G/H轰炸机则是其中重要一员,这些飞机是为攻击舰船量身定做的一款非常有效的武器,可以实现重创敌舰船的战术目的。B-25G/H轰炸机尽管拥有1门75毫米超级大炮,但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轰炸机。
中国国民党部队于1943年8月开始获得B-25轰炸机,先后装备了C、G、H、J型飞机,数量超过230架。主要用来打击日寇在中国战场的交通线与补给线,包括在长江甚至是香港或海南岛的日军船队。在重大会战时,B-25担负实施近距离支援或战场遮断任务,如常德会战期间多次与战斗机部队偕同攻击日军部队。偶尔也会实施战略轰炸,如在1943年11月25日,中美两国航空兵成功轰炸了台湾新竹机场。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日军坦克一直是中国部队的心腹大患。由于我方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早期作战中日本仅靠轻型坦克甚至装甲车就能够屡屡突破我军防线,造成我军心不稳,一点撤退就会全线皆输,甚至多次会战因此功亏一篑。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中国空军曾经将B-25H型轰炸机作为我军的一支应急反坦克力量,在多次战役中广泛出击,对敌装甲部队实施重点打击。以豫湘桂战役为例,中美混合航空部队会同其他兄弟部队,对日军参战的坦克装甲部队实施了数百次攻击,使敌遭受重大损失。在河南、衡阳、桂柳三次会战中,中美混合航空部队共摧毁敌坦克、装甲车辆及各式军车、火炮1400余辆(门),有力杀伤了敌突击力量,策应了我方地面部队的作战。
包括B-25G/H在内的各型B-25轰炸机,战斗在二战期间的多个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