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的意识要素探索外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2015-05-30谭玮

参花(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摘要:随着我国频繁地举办国际性活动,大学生在外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中已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组成要素的理论进行论述,然后结合我国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探索,最后提出从增强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识这一中心能力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的新思路,以期待这些大学生能更好地为我国外事活动服务。

关键词:外事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 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及其组成要素

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近几十年,跨文化交际以及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起了各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他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述。

根据Chen(1990)的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环境中能有效地和适当地通过实施沟通行为来得到所需的对方的回应。他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主要部分:人格魅力、沟通技巧、心理适应和文化意识。其中“文化意识”被他解释为对目的语文化中的差异性的理解,而这种目的语文化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Chen还指出,这种文化意识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先决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到,意识已经被列为跨文化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文化意识的这个定义中,只是局限在了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而没有指出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也应该在意识之内。

然而,Chen(1997)则进一步对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阐述进行了完善。他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主要部分为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能力。他这个提法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来阐述的。这里,他用“跨文化意识”取代了原来的“文化意识”(1990)的提法,并且强调说可以通过学习相互之间的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增强这种跨文化意识。与他1990年所提出的“文化意识”相比,他在这里补充了相似性进这个意识的内容中。这就意味着,“跨文化意识”应当包括同时对本国文化和对目的语文化的意识。

Byram作为当今欧洲权威的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之一,在1997年也曾提出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根据Byram(1997)的理论,跨文化能力属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部分。跨文化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知识,即对自己和他人文化以及与其交流过程所需的知识;态度,指好奇和开放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和评价其他文化的态度;技能,指诠释另一种文化并将它与自己的文化相关联的技能、发现另一文化的新知识以及和这个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技能;意识,这里指的是批评性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文化的能力。这个意识,Byram强调的是对文化的批判的意识。根据Byram(2009)的阐述,他指出这种意识的地位应该在跨文化能力中处于中心地位,并直接指出这种意识是衡量跨文化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内容。

Fantini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也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Fantini(2005)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使得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能有效地和正确地表现自己。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知识、 态度、技能和意识,早在Fantini(2000)的研究中,他就已经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里,意识占据着最中心的位置。这个观点与Byram(2009)提出的观点一致。

综上对跨文化能力组成部分的发展研究可见,跨文化能力应该包括四个基本部分:知识,态度,意识和技能。其中意识作为跨文化能力的认知层面,被赋予了重要的中心位置(Byram, 1997,2009;Chen, 1990; Fantini, 2000, 2005)。综合各学者的研究,“跨文化意识”应该指能够通过比较本国和他国的文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理解和批判地评价本国的和他国的文化的一种能力。这应该才是跨文化意识所包括的内容。

二、国内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现状

李翠英、孙倚娜(2006)通过对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观察,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交际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来分析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并结合现代英语学习改革的发展方向, 探寻提高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该研究是从大学生志愿者入手,主要探讨对英语学习的启示,而并不是从对志愿者培训这块提出相应对策。此外,该研究选择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素相比较当今国外对跨文化组成部分的理论来说,不是那么具体。

王媛媛(2011)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对第16届广州亚运会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进行调查。其问卷主要是围绕大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自我评价,对跨文化交际包括词汇、语用、文化常识、交际策略等的掌握展开调查,从而探讨改善大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方法。可见,该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志愿者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对英语语言(如词汇、语用等)和英语文化的掌握来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针对问卷显示的问题对高校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提出了不少建议,但是对于志愿者培训方面也暂时没有给出对策。

在柳青等(2015)对大学生涉外志愿者的跨文化素养的研究中,他们同样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分析大学生涉外志愿者在跨文化活动中常见、突出的几个问题。他们在该研究中,是基于跨文化的最基本的三个要素知识、态度和技能来探讨,这与国外的对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十分接近。但柳青等提出的这些问题和王媛媛(2011)提出的问题相似,也都是指出志愿者们在语言交际和文化知识上的不足,因此所提出的对策同样是针对外语学习指出而不是从志愿者的培训上提出来。

李冬梅、张方良(2011)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为调查对象,500名来自广西南宁市的在校本科生与大专高职生,对他们定量测评其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及影响因素,并最后提出了对志愿者招聘及培训工作的建议。该研究是从Chen(1990)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基本要素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能力中的第二个要素——跨文化敏感度来研究,着重的是志愿者的情感层面。

综上所述,国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多数采用的是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的方法,这也是目前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法。在这些研究中,各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能力研究主要是为了探讨如何在英语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能力。

三、探索外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新思路

通过以上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和意识的研究现状的探索发现,虽然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但是对于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意识却没有过多的专门的论述,即使有相关的对跨文化意识的论述,也并没有与涉外活动中的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相结合。因此,从跨文化意识这个重要要素作为一个切入口,来探索大学生志愿者的跨文化意识的现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具有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涉外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培训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为涉外活动服务的质量将有着独到的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hen, G. 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m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J].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90.

[2]Chen, G. M.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The Biennial Convention of Pacific and Asia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onolulu, 1997.

[3]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4]Byram, M.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s-The Intercultural Speaker and the Pedagogy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 In Deardorff, D. K.,(ed.)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 SAGE Publications, 2009:321-332.

[5]Fantini, A.E.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construct [J].SIT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2005(04).

[6]Fantini, A. E.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J]. SIT Occasional Papers Series, 2000.

[7]李翠英,孙倚娜.大型国际会议中学生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2006(05).

[8]王媛媛.中国大学生英语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及启示——基于广州亚运会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5).

[9]柳青,杨愫愫,朱宝松,夏丽云.大学生涉外志愿者跨文化素质研究——以南京亚青会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10]李冬梅,张方良.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跨文化敏感能力的测评与培训[J].东南亚纵横,2011.

(作者简介:谭玮,女,广西省柳州市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试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例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
基础英语课程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来华短期留学生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