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析《最后一个看泊人》

2015-05-30朱法强

参花(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篓子苇草芦花

朱法强

杨立元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看泊人》刊载在《唐山文学》2015/第二期,为“小说世界”栏目中的领衔之作。说到杨立元,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河北省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最后一个看泊人》写的是一个看泊人孙成老汉的故事。

孙成老汉单身一人,一生看泊,与草泊有解不开的情结。可是这片大草泊眼下就要被政府征收搞开发,还要跟外国人合资建纸厂。为此事他跟村长急眼。但终因人微言轻,改变不了草泊的命运。无奈的他最终离开厮守了几十年的泊铺,回到村子里。他整日闷在土房子里,老担心开发会污染环境,认为遭罪的日子就在后头。最让他想不通的是,邻村一个叫大花子的人用钱打点关系,要来草泊办厂。而这个人曾因投机倒把还蹲过几年大牢,而县里不计前嫌,还特别支持他,给他挂上了政协委员的头衔。

根据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五,村里要开篓子灯会。这里的“篓子灯舞”名气很大,据说拿过国际金奖。今年县里还派文化部门的人上门组织编排,因为有省电视台的人来此拍电视。灯会,最精彩的节目是由四个人举着一个特大的篓子起舞,篓子的形状是一只硕大的草狐,这个篓子灯是草泊人的图腾。可是,能做这个特大篓子的人只有孙成老汉。村长因开发草泊一事曾和孙成老汉吵了一架,他担心找孙成老汉说这事儿会吃闭门羹,于是就请孙成老汉的侄媳妇从中撮合。孙成老汉不知底细,爽快地答应了侄媳妇。灯节的那天,草狐灯笼一出场,人们沸腾了,许多人朝草狐灯弯腰、撅腚、磕头。孙成老汉也激动得老泪纵横。此时,人们在议论,说赞助灯会的费用是大花子出的,为编这个大篓子,孙老爷子的侄媳妇还管村长要了1000块钱。话传进了孙成老汉的耳朵里,他犹如五雷轰顶,之后重重地倒在地上,死了。

当然,文中还插叙了一些故事,如草狐的传说和孙成老汉与芦花的艳遇。

小说给人最大的艺术感受就是描写细腻、形象,文字生动传神,画面感强烈,艺术手法丰富。但感性中不失理性,通篇文章,随处可见作者思想的火花。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为思想服务的,艺术只是思想的衣裳。谈及作品的思想,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就我的水平而言,只能是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文章说,草泊人的始祖是南海一带的渔人,因一次海难,他被浪打到了这里。醒来时,他见“这具有天籁之美、博大清纯的草泊”,苇草比肩争头,攒攒挤挤,密密连连,绿得天接地,地连天。泊中的水,清洌甜美。鸟啼蛙鸣不绝于耳,绿丛中,时见野兔惊恐的眼睛,水中鱼儿撞脚。他着迷了,于是在高坨处搭建了小土屋,每天出没于大草泊,捕鱼猎兔,日子过得也算快乐。“一日打猎归来,忽见泊中小屋袅袅地升起了炊烟。他惊诧万分……”他蹑足潜踪地走进小屋想一探究竟,见一丽人正在生火做饭。女子宛若天仙,美艳动人,他按捺不住激动,一把搂住女子。“这女子并不挣扎,朝他嫣然一笑,身骨酥软,任他行事”。后来,他被一位游僧点拨,说他的妻子是只狐仙,要他远离她。他坚决不从。游僧见他执著,给了他一粒药丸,让他偷偷给妻子服下。谁知这女子却主动向丈夫要了这粒药丸吃了,为了真情,她消弭野性,主动放弃了千年的道行,演绎了一段人狐相恋的千古绝唱。日常中,“令他痴迷的女子身上有一种苇草的馨香”,一年后,他们有了孩子,再后来,他们的孩子又生了许多孩子,只是这些后人的眼睛略显黄色,如苇草成熟的颜色一样。久之,泊铺里便奉着一只泥捏的草狐。

读到这里,我疑窦顿生:草狐为什么会有苇草的馨香?她的后人们的眼睛为何是黄色?思量之后又憬然有悟,原来黄色是他们血脉的色块,生命的印记,草狐是一种象征!她是草泊的精灵,全身散发着苇草的香味,她象征这广袤无垠的大草泊,以无比的宽厚和仁慈托起了泊民的崛起,以丰沛香甜的乳汁,以温暖广阔的情怀,养育了草泊人的一代又一代。

文章还说,一日中午天气酷热,芦花在草泊深处的一个湖泊中裸泳,靛蓝的湖水托着芦花白得晃眼的身段,美得宛如一条美人鱼。突然有一条毒蛇袭击芦花,危急中,孙成挥镰斩蛇,解救了芦花。后来二人便成了夫妻。他非常喜欢闻她身上的苇草香味。

芦花如传说中的草狐一样,身上也有一种苇草的香味,这个芦花也并非孙成老汉真正意义上的妻子,她仍是一种象征,她象征孙成老汉对草泊坚贞不渝的爱和一腔炽热的情怀。对这一猜测,我亦于文中找到了相应的依据,得到了印证。据文章叙述,芦花在泊铺产下一个男婴,由于天寒地冻,之后芦花因产后风死亡,接着孩子也冻死了。孙成把妻子和孩子都埋在了草泊的一个高坨之上,之后,他每天去他们的坟头,终生不娶,宁做守泊人。我想,芦花是他的挚爱,孩子是他的未来,他把爱和希望都安在了草泊,这说明了什么?他的情在草泊,希望在草泊。这份情、这份希望也是草泊人共有的情愫。

然而,他对草泊的一往深情和寄予的希望,却被现实无情地踩破了。文中写了一个头发盖耳的后生在割草中糟蹋苇草的事。孙成老汉对后生厉声呵斥:“这是谁干的活?怎么把草给糟蹋了!糟蹋苇草就是糟蹋先人,苇草是咱草泊人的命啊!”而那后生不屑一顾:“这苇草长得跟乱毛似的,要它做啥?还不如一把火烧了呢!”又说,“命?这草泊明年就要变成稻田了。大米敞开吃,进厂当工人,再用不着受这份活罪。老爷子你也回家养老去吧!”

作者通过两代人意识的对比,从而看出,孙成老汉热爱草泊,甚至把草泊的每一根草都视为珍宝,对草泊有敬畏之心,情感厚重;而长发后生从骨子里排斥草泊,还为征收搞开发而沾沾自喜,这不是头发长见识短的问题,这是对草泊的背叛!

作者笔下的长发后生很具普遍性,正是当代农人“排农”的心理写真。古代,人们热爱土地,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购置土地,上到高官下到平民,连拜相封侯的人都想得到更多的封地。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夺的是土地,为了土地,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上演了多少激烈的战争,流了多少鲜血!古人尚且知道土地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当下呢?连农民都跟土地没有感情!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下,人们意识在变异,这是民族莫大的悲哀。

而开发商正是钻了人们意识上的误区,勾结官员,大搞开发。于是,赃官墨吏纷纷粉墨登场,打着“发展”的旗号,高呼“解放”思想。一些无知的人,只看眼前利益,思想在利益中解放了,以致一片又一片的土地长出了钢筋水泥。最让人痛心的是,仅剩的一点土地还在一天天被蚕食。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使民族面临生存的危机。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情绪是愤怒的,思想是敏锐的,用心是良苦的,文章是理性的,思想是深刻的。

上文提到,每年正月初五是草泊人的传统灯会。县里十分重视这一传统文化,说草泊是一块宝地,物产丰富,民俗悠久,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读到这里,不禁令人发问,既然这么好,那为什么还要在这里搞开发?原来,他们口中说弘扬传统文化,而实际上是在毁灭传统文化。不是么?一个地域的文化常常是环境文化,就泊民的传统灯节而言,这种文化是在草泊中诞生的,毁了草泊,文化何存?他们高呼重视传统文化,这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作者文笔如刀,对形式主义进行了无情讽刺。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孙成老汉虔诚地编做大篓子灯笼,目的是为了给草泊人增光添彩,给先人长脸,弘扬传统文化。但万万没有想到赞助灯会的经费是开发商大花子出的,而且他的侄媳妇还得了做篓子的1000元钱。孙成老汉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中了村长的圈套!他最终以死亡的代价来捍卫人格尊严。这种讽刺更耐人寻味:小人调戏君子,阴谋猥亵光明正大。

不仅如此,欲望还在吞噬天下苍生。本文提到的大草泊,它是这个地区的一叶肺,是个天然的大空调,这里苇草铺天盖地,这里鱼虾鲜美,野兔成群,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乐园。追求人与自然万物共存,是当今世界的先进理念,可是这里却要遭遇破坏!可以想象:当植被被罪恶无情地揭去,接踵而来的是:风沙弥漫,环境变坏,天怒人怨,啼饥号寒的历史又要重演……

作者在这种背景下,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用一个作者的良知写出此文,旨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家园,要留住我们这块赖以生存的沃土,要把根本留住!

为表现作品的思想性,作者不但做到了宏观把控,在细微之处也下了功夫。纵观全篇,理性的文字中,处处闪烁着作者思想的火花。

这里信手拈来一例:村长告诉孙成老汉草泊要搞开发时,“他气急了,要用看泊的长镰揍村长”。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看泊的长镰作道具?看泊人手持长镰很正常,但这是割草季节,许多人都在泊中割草,孙成老汉还手持看泊的长镰不是多此一举吗?用耳光,用拳头不是更合理吗?

但细想一下,长镰是看泊的标志,原来其中有寓意!这是守泊者对叛逆者的一种专政和惩罚。

文章用孙成老汉的死结尾,这样的结尾顺理成章,一思索,难道就不能用别的方式结尾吗?答案是有的。但用孙成老汉的死结尾却是本文的最佳选择,作者是想用孙成老汉的死来打动读者,起到醒世的效果。“生即死,死即生”,如果用孙成老汉的死来唤醒人们,让濒亡的家园得以生还,那么,孙成老汉的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重比泰山。可见作者的智慧,思想的深远。

总之,《最后一个看泊人》,是对社会发展前景的担忧,是对官商勾结的无情揭露,是对农人不珍惜土地、只知眼前利益不顾后果的有力嘲讽,是对时下乱征乱建的绝望,是对社会良知的叩问。总之,作者有大局观、大悲悯、大情怀。

欣赏这篇小说的艺术,更欣赏这篇小说的思想,我品读多次,反复玩味。能真正走进作家心灵的读者很少,以上只是我一人之见,说的不一定全面、准确。

要想真正了解这篇作品的精髓,请读者去看原著。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篓子苇草芦花
故事(外一首)
悲悯
芦花飞雪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组章)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空篓子
芦花
吟雪
苇草与人
装满石头的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