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回族起源与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

2015-05-30白鹤群

参花(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回族起源

摘要: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长期不断地吸收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本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这是千年的积累,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回族传统音乐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还能够展现出回族灿烂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回族传统音乐的浅显分析,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关键词:回族 起源 民间音乐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56个民族和谐共存的幸福大家庭。回族,也称回回,人口860多万,在56个民族中居第四位。回族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陕西、云南、河北、河南、四川等省区,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及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等。

一、我国回族的起源

(一)经商来到中国

早期的回族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我国经商。他们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于商业往来频繁,这些商人逐渐在我国的广州、扬州、泉州定居下来,目前我国南方的回族人大多数是他们的后裔。

(二)被蒙古人掠入中国

13世纪初叶蒙古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被征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随蒙古军队从陆上经过新疆来到中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成为现在我国回族人的主体。

(三)其他途径

回族人除了上述两种来源外,还有一些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途径来到我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也有一部分是我国的土著民族在与回族人不断交往、共同生活中信仰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人。

二、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

过去,回族受伊斯兰教和传统意识的影响,不提倡歌舞,但随时代的发展,回族的民俗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变,特别体现在民间音乐形式上。在回族同胞居住集中的地区,回族群众喜爱唱一种叫“花儿”的民歌,在回族隆重婚礼宴席上最具喜庆气氛的一个民俗娱乐活动是“宴席曲”。下面谈一谈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花儿”和“宴席曲”。

(一)回族的传统民间音乐“花儿”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部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的民间歌谣,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长期以来,回族承载了“花儿”传播的使命,他们口口相传,使“花儿”的种子播撒在古丝绸之路一带各地,尤其是这些地方的回族聚居区,是“花儿”流行的主要区域。

“花儿”又名“少年”,也叫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花儿”是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

“花儿”内容非常广泛,歌唱生活、劳动、爱情及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等。在回族聚居的地区,几百年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旖旎、鸟语花香的山间举行传统“花儿”会。每逢“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者达数千人,人们在野外搭起帐篷,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回族“花儿”大量使用地区色彩浓郁的方言,朴实无华,贴近回族人民的生活,从而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民族情调和地域色彩。

“花儿”在曲式和节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音乐特征。它在旋法中运用四度框架与细碎装饰音相结合,表现在曲调上行时连续四度大跳,形成较大的起伏;下行时则取迂回波浪式;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风味。“花儿”节拍丰富,通常运用散板和混合拍,它一般在室外演唱,演唱者运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以体现“花儿”的曲调高亢、音域较宽、音程跳动大的特点。

(二)回族的宴席曲

“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传统民间音乐,它的传承至少有500多年以上的历史。回族“宴席曲”作为一种民俗事项,经过长久的传唱、积淀,形成的一种艺术模式,它是回族隆重婚礼宴席上最具喜庆气氛的一个娱乐活动。2008年,青海回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是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它也包含了伊斯兰吟诵音乐和经堂歌的成分,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并且还保留着我国宋、元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宴席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歌能舞。“宴席曲”只有唱词、舞蹈动作,没有人物故事,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全凭悠扬的声音、丰富的表情取得感人的效果。它既不同于一般只唱歌不跳舞的民间歌曲,又不同于戏曲杂剧,是一种特定条件下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宴席曲”也叫“家曲”,所谓“家曲”就是在家里、村庄里演唱的歌曲。它与“花儿”相对,“花儿”是在野外唱的曲子,一般不允许在家中演唱。“宴席曲”一般只许在喜庆的日子里演奏,如结婚、乔迁、丰收、添子、伊斯兰节日或在回族同胞家中作客时,常常会听到优美的回族“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调。“宴席曲”的调式大多是商徵性和角羽性的五声音阶,音域不宽,多用真声演唱,表现力强,能从多方面表达思想感情。“宴席曲”结合一定的拍子进行表演,其拍子多为复拍子,在“宴席曲”中,一词多曲和一曲多词的情况比较常见,一般以四句为一段,歌词优美动听,节奏欢快舒畅,演唱者载歌载舞,时时散发着极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气息,使每个参加喜庆集会的人们都如痴如醉,其乐融融。

“宴席曲”的歌手们不论是请来的,还是自己主动来的,主人都要热情款待,要给他们拿糖果、沏盖碗茶、端馓子等。节目开始时,演唱者的领头人先向大家表说一番吉祥的贺词,然后演唱者进入场中,首先唱《恭喜曲》,边吃边唱;在规模较大的宴席场中,会先让著名的歌手唱,然后让远路的歌手唱,再让附近的歌手唱。听众大都是本庄乡亲和客人以及随同歌手而来的爱好者,唱到逗趣时,大家仰天大笑,兴趣盎然。“宴席曲”的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问答独唱等。在歌舞间歇处,便有打调者上场逗笑。“打调”是宴席曲中间幽默风趣的小快板,唱曲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使宴席曲演唱者得以休整,以便再次登场表演。“打调”的歌词多为即兴演唱,这些即兴编的唱词,情趣浓郁,妙趣横生,唱得亲朋好友满堂喝彩,气氛异常热闹。“宴席曲”的演出多为通宵达旦,直唱到天色启明。“宴席曲”演唱到最后一般以一曲《谢东家》作为结束,大家才相互致谢道别。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宴席曲”也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有文化的演唱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宴席曲”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花儿”的一些音乐元素及词句和“宴席曲”恰当地有机融合为一体,使得回族“宴席曲”的民俗民族风格、地方区域特色更加浓郁,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欢迎和好评。

这些民俗音乐涵盖了回族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可以说是全景式地表现了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非常珍贵的口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蔡国英,主编.宁夏花儿精粹[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

[2]袁炳昌,冯光钰,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甘肃临夏州群艺馆,编印.回族宴席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白鹤群,女,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责任编辑 王芳)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回族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