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持形态的变化
2015-05-30崔晓静
崔晓静
摘 要:“大数据”成为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词汇,人们深切体会到大数据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而大数据对于广电媒体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同时也给电视新闻主持形态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主持人充分利用大屏幕对即时新闻信息数据进行展现,还体现在主持过程中与大屏幕的交流,对信息的处理、组织和表达,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等都相应的产生变化。
关键词:大数据;电视新闻主持;变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1-0123-03
大数据又叫巨量数据、大资料,是指所涉及的数据数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但是,通过设计好的数据模型,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却可以制造很多奇迹。大数据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也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共享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成果。而这种大数据的背景也给电视新闻主持形态注入了“大数据”元素。
央视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24小时》等新闻栏目所采取的主持人大屏幕背景,在单位时间内展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数据内容。这可以看作是新闻传播效率的提高,也可视作是大数据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中的应用。大数据在社会中的综合运用,给各个领域带来了惊喜,也影响着电视新闻主持,为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扩大了内存,换上了高速引擎。
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催生电视节目主持形态变化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像裂变一样迅速,而且每时每刻在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海量的信息。这些海量信息被一些专家和机构运用云计算方式从中挖掘和攫取一些数据为我所用,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或前瞻信息。对于新闻信息而言,不同媒体来源和各种自媒体消息正在被电视媒体进行大数据筛選和分析,从而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和深度报道。
2014年初,沈阳广播电视台改造的400平米全媒体交互式演播室投入使用,为大数据和电视节目主持相结合提供了全方位技术上的支持。全媒体演播室如同“杠杆”,不仅充分发挥出主持人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还撬动了新闻节目整体可视性的提升,为观众带来一场大数据信息盛宴。
电视新闻主持的演播室技术和环境条件也在推陈出新,大屏幕造景、虚拟造景和实景综合呈现的技术手段,不仅丰富了新闻信息传播的置景层次,还丰富了新闻信息的立体化展示,提高节目的可视效果,电视传播中的演播室功能得到进一步放大和拓展。在天气预报、虚拟片头、提要和新闻场景等方面采用虚拟前景,可以通过三维制作的影像再现或还原新闻现场,使主持人向观众传递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进程更加立体全面,给人以情景再现般真实的力量。
另外也让原本枯燥的数字信息播报变得生动、完美。技术革新给大数据更好的传播新闻提供了先进的武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深度综合报道时采取主持人以大屏幕为背景,甚至加入了虚拟前景,配合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大屏幕上清楚的展示出相关新闻信息的主要关键词和现场画面。一改传统的口播加画面播报方式,使得电视声画合一的特性及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央视的《24小时》虽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坐姿播报形式,但是背景却是即时展现新闻变化的屏幕背景。在报道美方指责中国战机“危险拦截”时,两位主持人采取的是对播的形式,而屏幕上即时背景画面是海面上飞行的中美战机的型号及图片。这一画面成为这一组消息的背景图片,体现的是“军机对峙”这一主题,反映来自国内外媒体和网上等系列信息围绕的核心。而在进行新闻信息深度解读时,会采取主持人站在大屏幕前,通过主持人和大屏幕上所展示的新闻信息内容和数据交互配合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时间纵向对比和横向比较,运用数据分析对新闻事实进行阐述,并依靠新闻数据对新闻事态进行预测。
各地方台对于大屏幕技术运用也越来越多,如河南电视台在2013年底对新闻节目进行改版后,各档新闻节目中也开始采用大屏幕背景的形式。从《中原晨报》《中原午报》到《中原晚报》等栏目都采取主持人背靠大屏幕进行新闻播报主持的形态。
二、大数据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持形态变化的特点
因为传统的电视新闻主持形态,受技术条件限制,在节目背景版或幕布前采取站立单向播报和坐式单向播报。单一固定的背景版,没有任何信息的体现和补充,只是作为播报主持时的栏目标志存在。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持形态的变化则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由单一的固定背景向可以即时展现新闻数据和信息变化的可变大屏幕背景衍变;
2.由主持人和演播室嘉宾进行互动和摄像机做单向播报主持,转变为向展现各种新闻现场和信息的屏幕进行互动的拓展;
3.由完全依靠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信息,向主要依靠主持人对实时或虚拟屏幕所展现的新闻信息数据进行关联的用数据说话转变。
这些特点所彰显出的变化,体现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形态在与时俱进。央视的《东方时空》视点板块在报道和平使命-2014联合军事演习时,除了屏幕下方进行常规游走字幕提示之外,采取的是由主持人串场的形式,把不同方面对于联合军演的新闻报道分成了四个连续性的节段内容报道。第一次主持人正面站立在大屏幕前,采取播报的形式介绍军演进入实施阶段,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参加联合军演的部队照片并配合标题字幕,这是传统的主持单向播报引入。随后是传统形式的新闻短片介绍联演的背景和内容。第二次主持人出现方式是侧身站在大屏幕前,通过手势指示和大屏幕的互动介绍联合军演的特点。大屏幕上展现的第一幅图片是用文字展示了前三次军演的时间和国家,并附有中国和俄罗斯的国旗图片,说明这次是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演习。大屏幕上以一幅图片为背景配合主持人介绍,在10秒内展示出了5个信息点。让受众感受到新闻信息的集中“轰炸”,声画合一使信息相互补充,在不经意间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第二幅图片,文字分别展示出“动用兵力装备最多”,“7000多名军人参加”以及中俄哈吉塔五国国名和国旗图案。主持人在大屏幕前采取小幅走动并转动身位的方式把上述信息数据在17秒内全部介绍完毕。主持人把大屏幕上的新闻数据关键词,用有声语言“穿针引线”,适时扩大补充,形成了完整的新闻信息的有声语言表达内容。
接下来,主持人用遥控器进行了第三幅图片的切换,展示了参演的军用飞机图片和具体型号,主持人面对大屏幕上的各种机型,分别介绍了其特点,并着重强调了此次军演动用新型参演力量最多这一元素。在大屏幕面前,主持人的主持语言样态,明显符合日常口语要求,语速降低,重音凸显,肢体语言也得到了充分调动,运用手势和步伐,对于各种新闻关键词的传播较为明确,而且,信息量巨大。
三、“站大屏”体现了大数据的电视新闻主持的主要形态
“站大屏”一开始出现在天气资讯的栏目中,因为天气气象数据值比较多,《天气预报》可以称之为开“站大屏”之先河。为了能够在屏幕上全面展现地理位置和天气气候数据,天气资讯栏目一般由主持人在屏幕背景前对气象数据进行讲解说明,只不过受当时的技术条件制约,先前是以蓝布为背景,采取虚拟抠像技术。现在新闻播报中也融入了天气资讯的内容,比如央视的《朝闻天下》在节目中,由新闻主持人通过后置虚拟大屏幕和天气预报主持人进行视频对话,交接天气话题转移,然后由气象主持人在气象资讯图大背景下进行气象资讯主持。
在大数据背景下主持人“站大屏”彰显大数据优势。“站大屏”顾名思义,即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站在大屏幕前为受众进行新闻信息播报和解读的主持过程。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电视台充分利用技术设施的不断提升,来适应大数据的变化,使“站大屏”成为当前电视新闻主持形态中重要的体现形式。从央视到地方台,新闻栏目的主持形态都在由坐到站,由静到动,由固定背景到大屏幕进行转变。“站大屏”虽然正在成为电视新闻媒体体现大数据的一种时尚,但对主持人而言,“站大屏”比传统的主持方式要求又更高一筹。因为“站大屏”主持必须对新闻信息数据有人工的统筹概括能力,有机敏的反应能力和短瞬间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大屏幕背景上所展示出的大量关键信息数据点,通过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绘声绘色的表达成了线和面。
在央视的《24小时》这一对全天新闻进行梳理的新闻资讯栏目中,两位主持人多数情况下采用对播形式,大屏幕体现的作用是实时对应播报新闻的背景画面和数据。但在主播关注环节,两位主持人由二人对播形式转变为一人坐在主播台,一人站立在大屏幕前。并且二人以大屏幕为背景,进行新闻话语权的交接。而后电视镜头由双人切换为“站大屏”主持人的单人景别。同样是针对“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报道,《24小时》的大屏幕上所展现的信息数据更多,在一幅图片背景上涵盖了“五个参演国家名称”、“参演具体人数”、“武器装备数量”、“军用飞机和防控导弹”等大量信息。然后又对中方和外方参演的军事力量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主持人对大屏幕上展示的各种数据介绍和关键字幕显示,清楚的传递给受众这样的信息:这次反恐军演的规模和新式装备应用都是空前的,而且坚定的表明了反恐力量和信心的巨大。因为节目的性质特点和《东方时空》不同,《24小时》在播报时,主持人“站大屏”串联主持次数只有两次,但角度更为细致,比如“反恐参演之最”等。并且在最后加入了专家点评和背景新闻短片介绍,这使得新闻信息在大数据支持下所传递的新闻深度进一步拓展,满足了受众对信息全方位的需求。
四、大数据对电视新闻主持形态的变化要求
(一)增加肢体语言的频率
在固定背景下,因为新闻主持人是声画合一的主要体现者,为了在二维画面中体现出端庄大方得体具有美感,对于肢体语言运动的幅度要求不能太大、太多。否则,会使细微的动作在平面画面中显得特别突出。为此,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运用上。而在实景大屏幕或虚拟背景运用下,充斥屏幕背景上的新闻信息使电视的画面优势显现出来,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不再唯一,肢体语言也不再谨小慎微。为了与大屏幕上信息有效互动,手势的运用幅度大量增多。特别是电视新闻主持人,身体由先前的固定坐姿或固定站姿,转变为适应大屏幕信息内容变化的动态姿势,比如,前后左右移动或转变身体方位等。这些肢体语言的增多,在大数据背景下符合新闻信息量增长的表达诉求。
(二)增加注意力的分配
在新闻节目中由于微博、微信和大屏幕的各种信息的集体涌现,再加上导播耳机的各种指令,主持人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现场的汇总和梳理,并进行择取处理,在主持人个人理解上也存在着数据的再处理。与此同时,主持人还需要面对不同方位的大屏幕来配合调整在镜头前的展现。并且,在单位时间内,因为与大屏幕的结合,使得表述时间变得更具弹性,这就要求主持人需要同时应对非常复杂的行为处理方式,而这些都对主持人注意力的分配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心理学的规律,主持人要合理分配注意力,就必須对相关技能掌握到娴熟自如的地步,主持形态也要适应全媒体演播室的变化,进而提升节目主持人自身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交流对象增多
在传统新闻节目主持中,主持人只要面对摄像机镜头即可。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主持人为了配合多项信息数据传递,交流对象在不断增多。除摄像机及其背后的广大受众,还有主持人搭档,现场参与的嘉宾,虚拟画面中的采访对象,大屏幕中的信息变化等。在交流对象增多的情况下,主持人需要快速调整视角和身体方位,应对交流对象的变化。这样,在信息传播时才能对象感明确,交流目的鲜明,进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彰显电视新闻主持人的综合协调能力。
(四)适应屏幕背景变化
大数据需要展示和显现,而屏幕是直观承载信息数据的窗口。实时同步显现新闻信息的大屏幕背景,要求“站大屏”的主持人需要一边面对摄像机镜头,一边面对大屏幕上的信息进行“穿针引线”和受众交流。大屏幕所展示的信息数据,只是一个个关键信息点,而主持人要完成语言组织表达的同时,还要适应屏幕信息的更新。当下,一些电视媒体虽然在技术上都拥有了大屏幕硬件条件,但是在人的因素上却还是短板,一方面缺乏幕后团队的强大支撑,能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作为传播最后一个环节的执行者,主持人除需适应以上几点变化,更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和语言驾驭功底,以改变之前更多依赖提示器来完成主持过程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 周冬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时评类节目的路径探索[J].视听纵横,2011(4).
- 潘洪涛.大数据时代广电媒体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3(10).
- 孙愈.大数据时代催化主持人的转型[J].传媒观察,2014(5).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