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

2015-05-30陈海波

今传媒 2015年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好友社交

陈海波

摘  要:近年来,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简称SNS)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大学生是社交网络平台使用的主力军。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包头地区大学生社交网络平台使用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与满足类型,评估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总结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社交网络平台;大学生;包头;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1-0044-03

社交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微博、微信、QQ、陌陌、人人网、YY语音、百度贴吧等每款社交软件都致力于人际交往,由此形成沟通交流的公共平台。

大学生是网络社交的先锋和引导者,研究其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对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有一定帮助。

一、包头地区大学生社交软件的使用情况

研究以包头地区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三所本科高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68份,其中有效问卷2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21%。男生129份,女生132份;大一65份,大二70份,大三67份,大四59份。统计结果后,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1.大学生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1)样本情况。调查显示,31.32%的人使用微博,22.80%的人使用人人网,68.80%的人使用微信,70.36%的人使用QQ,16.60%的人使用百度贴吧,6.00%的人使用陌陌。

大学生社交软件上的好友类型比较单一,基本局限在朋友、家人、同学之间,比例分别为68.16%、58.16%、64.04%,且男女生的选择相差无几。老师、陌生人不属于以上三类,被选择的比重较小。大四学生的好友类型相对丰富,选择老师和陌生人的比较多。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和频率。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大多数在1~3小时的占调查对象60.96%。过度使用即“全天在线”的占12.76%,其中大四所占的比重为20.73%。大学生一天刷新几次社交软件和有时间就刷新的比重之和高达76.92%。

大学生在课堂上不使用手机登陆QQ、微信、人人等的仅占12.44%,而且大四学生所占比重仅为5.56%。偶尔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登陆QQ、微信、人人等的占48.32%;只要带手机就会登录社交软件的占35.76%。

(3)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特征。在发布动态方面,动态类型纯文字居多的占46.36%;文字加图片居多的占38.44%,其中女生占45.24%,男生占31.79%;纯图片居多7.68%;网址链接居多2.76%。发文动机方面,有感而发、记录生活点滴占61.28%,大四学生相对较多,占到68.52%;女生为72.22%,男生为52.32%;有用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占30.28%,女生为35.71%,男生為24.50%;在好友见证下写给特定人看的占11.20%;期待他人看法的占9.48%;无所谓,就是想写占22.44%。发布动态的主题主要为生活实录、心灵鸡汤、段子笑话、新闻,其中生活实录或个人感悟74.40%;新闻占20.31%;格言、语录,心灵鸡汤占45.12%。偶尔会,觉得有感触就会转发他人动态的占64.96%;经常转发动态的占18.80%;不会转发,不喜欢转发,支持原创的占15.16%。转发内容较多的前三项为网友励志贴、段子笑话、新闻,分别占比64.36%、36.92%、29.24%。其余由高到低为:求职招聘信息、寻求帮助型、体育类、“看到不转遭诅咒”型、“考试必过”型、“最近不顺利,转了就会变顺”型、其他。针对“在网站上看到的内容,是否跨平台转发至我的QQ、微信、人人等?”这一问题,有选择的转发占多数。觉得有意义的会选择性复制粘贴占37.12%,大三相对较少31.73%;会根据个人的理解重新编排占16.24%;大四较少,为9.26%;直接使用网站上的链接转至我的QQ、微信、人人等占15.64%,大四的占多数24.07%;不会觉得太麻烦且没有意义的占30.76%。

2.大学生对社交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

(1)对于重大事件的反应。对于重大事件不发声的较多,占一半以上,参与讨论的较少。譬如马航失联,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觉得离自己生活太远,没有针对失踪的MH370号马来西亚航班发表过动态的占15.88%;认为不了解详情不会随意发言的占49.44%;而在发言者中为飞机上的人祈福的占4.52%;讨论事态发展的占7.72%;不知道马航事件仅占0.40%。

(2)信息处理情况。大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还是很谨慎的,盲目地做出决定的情况较少见。63.68%的调查对象转发信息会考虑其准确性、真实性。10.08%的人认为是好友发的,我完全信任;再者带有诅咒性话语,知道不可信也会转发的占9.36%;没考虑过的17.80%。

涉及金钱利益,实时对话是大学生的首选,以此确保信息的真实。大四学生相对较稳重一些,甚至干脆置之不理的人较多。例如遇到QQ、微信、人人等平台上的好友使用该软件借钱时,打电话核实信息再决定的占62.36%;使用软件进行沟通,确认是本人后再做决定的占17.40%;不借,他的号肯定被盗了,假装没看到消息的占17.16%;立马打钱给他救急的占3.84%。

对于QQ、微信、人人等平台上的好友使用该软件发送网址链接的情况,存在好奇心重的人,但大多数并不会胡乱点链接。直接忽略,认为肯定号码被盗了的占26.76%;好奇,点开看看的占23.24%;先问清楚再说46.84%。

3.社交网络平台批判意识

有31%的大学生会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约见陌生网友,其中叫上共同朋友一起的占7.56%,大二占16.67%,大四没有;前提是聊得很久而且聊得来的占18.72%;认为见见网友没什么的占6.32%;52.76%的大学生不会和陌生网友见面,其中认为和陌生网友聊天只是消遣娱乐的占21.20%;觉得见面不安全占31.56%;根本不会和陌生网友聊天的占18.36%。

4.社交网络平台的基本认知

大学生有22.28%的人认为社交软件可以结交新朋友,拓展交际面;65.88%的人认为和老朋友保持联系,甚至更加亲密;13.48%的人认为锻炼了沟通和交友能力;没有影响的仅占18.96%。

使用社交软件的动机包括:作为通讯工具,联络好友,占55.72%;关注好友动态、参与讨论的占44.44%;获得升级,有5.80%;空虚寂寞,打发时间,占28.12%;其他原因的占8.88%。

二、使用与满足背景下社交媒体消费的类型化分析

E·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1]。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把大学生接触社交网络平台的过程,看作是接触网络社交,满足某种特定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形成特定的网络社交印象的过程。社交网络平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的类型归纳如下:

1.维持社会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用“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及“互惠性服务的内容”这四个维度区分连带的强度。强连带的朋友圈重叠最多,因而信息重复也越多,而弱连带则能因其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起到跨越阶层和团体而传播信息的作用[2]。

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多为维护强关系社交圈子,尤其体现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强关系的社会资本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大学生对弱关系的社交圈子维护较少。

在社交网络平台,“强关系社交圈子有: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亲人/亲戚、老师/领导、同学、同事等,这些圈子个人关系较为紧密,或者接触的人群或掌握信息较为相似。弱关系的圈子有:陌生人、明星、网友(仅限于网上接触并未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朋友)等群体。[3]”

2.寻求心灵慰藉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工作等各种各样的压力,自然有情感宣泄需求,社交网络平台提供这样的一个场所。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中,关注好友动态、参与讨论占半数以上,他们通过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动态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通过网络社交来慰藉心灵。

大学生渴望他人认同与尊重。大学生每天至少更新一条状态占调查对象的12.84%;每天至少评论、点赞一条好友状态占29.72%,大一占多数达40.98%,如人人网主页、QQ空间等都有记录最近访客的功能,不仅可以看到访客访问的版块,还可以记录个人主页的总访客数量,点击量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被人关注的满足感。

3.实现自我表达

(1)大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了解自己,他们利用社交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公共场所展现自我,发表个人对于时事政治、娱乐明星、社会现状等的看法,或是调侃或是吐槽或是赞扬,以引来围观。他们还喜欢分享图片,吃饭、旅行、娱乐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照相,自拍、合照,经过美图秀秀等简易图片软件进行美化就可以上传到个人主页,然后等待好友的浏览、点赞、评论。(2)大学生乐于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分享自己觉得好的各种软件、网站、短文、视频、图片等,期待与好友间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沟通交流,如在QQ上设置标签“学生党”、“90后”、“技术宅”等,气味相投、兴趣相同是重新分组的前提。(3)大学生关于个人主页的设计,包括版面布局、颜色、音乐、背景等都追求个性化。而社交网络平台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不同等级的用户可以获得不同装扮的权限,用户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套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个人主页设计,形成独特的风格。

4.形成全面认知

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各种好友关系,好友评价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网上盛传的一个段子这样写道:“开心时写在QQ上,生活事写在人人上,伤心事写在微博上,因为QQ上有父母、亲人,人人上有同学,微博上只有自己。”大学生发布文本的编码方式受到好友期望影响,会有意把情感和理智上的反应区分开来。63.48%的大学生在QQ、微信、人人网等撰写评论会因其他人的阅读而改变用词,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占27.32%,用点赞和评论掩盖自己真实想法的占8.12%。

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上好友添加的“好友印象”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论,通过他人与自己的互动,加深自我认识。此外,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获得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外部世界的消息和时下流行的元素等信息。

5.提供消遣娱乐

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同时满足大学生消遣娱乐的需求。大学生对于手工制作、星座、体育项目等生活兴趣类账号,明星、行业先锋、主持人等公众人物账号,星巴克、Nike、小米等商业信息类账号,中央电视台、中国之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账号的关注都可以带来消遣娱乐。

另外,社交网络平台上站外的链接也是大学生消遣的方式,例如一些投票活动或者心理测试,有時甚至形成好友中大部分都会分享经过测试的结果,好友动态字墙中相似的内容非常多的刷屏效果。大学生对社交网络平台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易诱发的负面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交网络平台在提供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和方便快捷的互动关系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1.时间与精力的严重碎片化

大学生刷新社交网络平台的频率较高,而时间地点是其自主控制的,刷新的结果是获取好友发送的消息,了解好友的动态,这些信息简短易读,在脑海中稍纵即逝,但是却分割了原有的整体时间,造成时间、精力的碎片化,对大学生长期的影响就是无法专注于学习和生活。

只要条件允许,大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打开社交软件或者浏览好友动态,不会的只占24.47%。其中习惯性登陆社交软件占25.12%,大四的居多,占33.33%;因此耽误时间的占17.24%;在任务不急情况下登陆的占30.64%。刷新社交软件过后产生严重失落感和不安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高质量完成任务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主要困扰,大一高达57.38%。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网络恶搞、网络谩骂、网络谣言,以渲染夸张的文章标题或者图片吸引大学生点击链接。好友发言也有15.20%为引起朋友圈关注而故意夸大事态、渲染情绪。

2.书写和阅读能力减弱

数字化媒体的应用使九宫格、全键盘得以全方位使用,大学生对键盘依赖性增强。认为使用大社交网络平台带来书写、阅读能力下降困扰的占25%。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内容大多短平快,即使是关注的公众账号推送的内容也大都是节选。大学生的阅读质量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使得大学生对于长篇文字失去了兴趣甚至耐心,再加上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使他们很难体会到阅读纸质经典书籍带来的精神体验,由此影响了思维水平。

3.甄别力低,观念易受影响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消息鱼龙混杂。大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容易感情用事,在媒介使用过程中缺乏解读和批判媒介的能力,对于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缺少甄别力。

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言论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看法,只有近30%的人不会受影响。其中认为可以提供新角度、新思路的占40.16%;觉得说的有道理会改变自己原来看法的占29.44%;认为好友的话不可偏听偏信的占18.56%;看过就忘记了的占12.92%。

4.信息暴露,存在安全隐患

多数社交网站要求用户使用真实资料注册,并在网站个人主页上提供身份资料、联系方式、生活动态等在内的大量真实信息。大多社交软件的“使用条款”、“服务条件”等协议中提出要求获得有关所有权、传播、使用、删除和更改数据的权限,甚至可以读取手机通讯录、短信等用户个人信息文件。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弱,一般不会也不能阻止这一行为。使用社交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个人信息会被非法获悉、不当收集、恶意侵扰,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约架”、“女大学生约见网友受害”、“微信定位引发犯罪”等由网络社交引发的造成大学生身体、心灵受到伤害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自我保护,值得深思。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现实路径

大学生现有的媒介的认知是自发的。高等院校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平台,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1.高校将媒介素养设置为公开课

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设置为公开课,帮助大学生拓宽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辨别能力、选择能力,掌握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辩证地看待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教育学生慎重参与转发与评论;网络社交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

2.用丰富的课余活动构建精彩的校园生活

高校可以用丰富的课余活动构建精彩的校园生活,社团活动、文艺晚会、体育运动等,让大学生更多地融入集体,享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乐趣,不再沉迷于虚拟的社交网络空间。

3.提升学生利用媒介进行创作的能力

高校应鼓励学生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合理运用媒介信息,提升对媒介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如鼓励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展和完善自己;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的图片、视频,布置和美化个人主页等。

4.高校积极利用社交网络平台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2013年,吉林大学推出全国高校首个励志微信公众平台——“同学,还睡呀!”,自我介绍是“温水让你忘记前行,冷水帮你铭记梦想”,已开通“健康生活方式——早起签到”、“促进学科交流——1分钟讲堂”、“校园励志信息——正能量站”和“空课教室安排”等多种功能,以此服务和引导学生。包头师范学院的微信公众号“青春包师”构建了新媒体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实时发布学校共青团工作新闻通讯、思想教育内容、青年关注热点、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典型人物宣传等内容积极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 林雅萍.“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 王露燕.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2(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 http: //www. cnnic. net. Cn / hlwfzyj /hlwxzbg/sqbg/ 201408/t20140822_47860.htm,2014-08-22.

[責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好友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社交距离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删除好友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