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的当下意义
2015-05-30檀学文
若干年前,我对李叔同的认识还仅限于那首著名的《送别》。后来,有一次偶然看到濮存昕主演的电影《一轮明月》,看到小叔同四岁时幼稚地诵读《金刚经》,看到瘦削的他穿着破旧僧衣,在河边用树枝刷牙,将刷碗的开水喝下,弘一法师的形象才一下子深深植入我的内心,从此不再抹去。近日,拿到这册由时代华文书局倾力制作的《惜福:佛学大师开示幸福的智慧》一书,一下子深深地喜爱上,它简直可以与圣严的《学佛三书》以及星云的《福报》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书以弘一法师的演讲、文稿为主体,并收入星云大师和学诚法师几篇主题相关的文稿,以极为通俗的话语开示如何认识佛学、如何修佛,尤其是如何在现实中以佛的智慧积极地过好当下的生活。“惜福”便是全书主题的关键词,是指引幸福生活的一盏明灯。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弘一指出,“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要享受三分便可”。我甚至觉得,所余的福气不必留到以后去享受。当下爱惜、节省下来的福气,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替你消了灾或减除了烦恼,避免你贪图享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佞”气以及无常带来的其他打击。所以,非常简单的是,在享受愉悦和快乐时,既以平常心待之,又要想到这并非永久和常态,可任由其来之去之,不必执着。
“惜福”乃是佛学原理所开示的人生智慧。一些人由于不能接受或者抵制佛学思想,从而对于“惜福”的意义有所怀疑,也有人尚不了解基本的佛学思想便盲目地接受那些浮于表面来自佛学的开示。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真正领会和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智慧。书中有一篇《佛法十疑略释》,虽极简洁,却很好地解答了人们的种种困惑,例如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违背科学、佛法非厌世等。我相信,愿力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却非玄幻,而是聚集各种细微力量产生的结果。近期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罹患癌症,却因家人信仰基督教而对佛教有所畏惧。我只能大致地将上述意思转述于她,她很坚强,希望她也能接受,产生强大的对抗癌细胞的愿力!
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是在接近佛的人而言,坦白地说,完全接受佛学乃至这本书中的所有观点是有困难的。例如,放生与杀生的果报、求生西方的追求等,我都难以接受。尽管如此,我认为这并不妨碍我接受佛学中很多与现实相联系的看法。我不放生,却也要尽可能地爱惜生物;我不追求求生西方,却也要力求在当下不做坏事,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不执着、无常、空性,这些简单的佛学原理,一旦认识到,便可享受无穷的好处。而这些知识,无不闪现在书中各篇的演说词中。例如,其中一篇《改过实验谈》,实为在新年辞旧迎新之际,以个人实际人生经验,开示如何改过自新。要想改过,必须学习、自省而后改过;改过还需要虚心、慎独、宽厚、吃亏等至少十类品质。这些日常言行规范,体现的是内外兼修、不张扬、诚实、尊重关爱他人等,与“惜福”的原理是相同的。更妙的是,弘一指出,改过乃儒家的修身原理,却相当于佛学的“修证”,也就是儒佛相同,岂不是更可以打消不少人的疑虑?
我等平常人,生活在当下不容易。借鉴近代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原理,以其强大的自有逻辑力量构建起理论王国,竟然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被社会乃至个人执为圭臬。最为典型的就是追求收入、财富、享受的最大化,由此导致拜金主义、人际疏离、精神空虚的产生,浑然不知奋力追求的目标其实很可能只是虚构比较之下的虚妄目标。唯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人生乃至生命的真谛,才有可能摆脱那些海市蜃楼、南柯一梦式的生活,从此过上脚踏实地的生活。《惜福:佛学大师开示幸福的智慧》中有不少入门式的通俗短文,如《佛法学习初步》《佛教之简易修持法》《改习惯》等,都是可以信手拈来,让人容易接受的好文。如此写下来,对这本书真的是更加爱不释手了!
[作者简介]檀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