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反垄断案背后的公关暗战
2015-05-30黄明胜
黄明胜
在引人瞩目的美国芯片商高通公司反垄断调查满一年之际,该案的调查终于尘埃落定。除吸引眼球的罚款数目之外,最令手机圈关注的是两点:一是取消高通推行的“反授权协议”,二是降低专利授权费。毋庸置疑,高通反垄断调查的结果对中国手机产业链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手机范畴。从公关的视角观察,围绕此案的公关暗战也十分精彩。
公关暗战第一幕:盟友补刀
回溯整个案件,高通反垄断调查正是从国内企业的举报开始的。从常规情境而言,高通作为芯片厂商与下游厂商是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各自重量级的发布会上都会有双方高层互为站台,也会言之凿凿地称呼对方为战略合作伙伴,但这丝毫不妨碍盟友补刀。据悉,下游企业对高通的举报内容超过20项,掌握充足证据的发改委,仅仅选择了几个选项展开调查,就让高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峻程度。凡事皆有因果,单纯指责盟友补刀是没有意义的。当合作共赢成为泡影,被压榨而且不堪重负的手机厂商自然会反戈一击。或许从公关战略的层面看,高通应该反思,在产业友好度及和谐度上自己究竟做过什么。根据披露的情况,高通在收费方面十分霸道:手机厂商购买高通芯片,需要额外付出2%-5%的专利费。更致命的是高通的“反授权协议”,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公司,必须将所持专利授权给高通,并且不得以此专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户征收专利费。如果盟友被视作可以任意欺压的弱势群体,它们自然会反向弹压。
公关暗战第二幕:见风使舵
高通一开始就坚信自己是技术贡献者,现在的利润回馈算是正当收获,毕竟,从1G、2G时代,高通就积累了深厚的通信技术专利,在3G和4G时代更是拥有1400多项手机专利。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高通公司全球CEO保罗·雅各布斯面对与会媒体关于高通反垄断案件的相关问题不予置评。耐人寻味的是,此时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主动接过话题,他不仅提及高通在中国的市场营收占其全球总收入的49%,更告诫:“我们不能允许的是,既占了中国的市场,又做伤害中国的事。”高通此时意识到策略需要改变,明确表态合作共赢,并对中国未来十分有信心。此后,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在谈到中国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时,李克强总理表示“机遇大于挑战”。对此,同在会场的保罗·雅各布斯积极迎合,表示“对中国政府的这一表态感到非常高兴”。
公关暗战第三幕:趁火打劫
伴随高通反授权协议的取消,专利作为竞争武器将成为常态。一段时间内,中兴、华为等掌握手机专利的国内企业,曾经传出向国内其他手机厂商广发律师函的新闻。中兴、华为在探测舆论反应并在判断时间节点,专利战必然会择机打响。
相形之下,曾经的手机巨人诺基亚更为坦荡,趁火打劫毫不商量。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吉夫·苏里在2014年末确认,诺基亚未来不会直接制造手机,但正考虑提高专利授权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1月26日,诺基亚的专利检索总量为12121件,发明公布数为3955件,发明授权数为3647件,实用新型数为33件,外观设计数为1042件。很显然,至少在未来一年,想出海征战的国内手机厂商,都必须直面诺基亚的专利收费。与华为等专利巨人相比,野心勃勃但专利薄弱的小米式企业国际化将陷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