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出版精神的重塑和回归

2015-05-30高源

出版广角 2015年1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社图书

高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版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同时我国出版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市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环境的变革,使中国出版企业站在全球性市场的新基点上,与世界范围的跨国传媒集团同台竞争和合作;二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数字时代的新篇章;三是出版集团纷纷上市的现象,开创了出版业发展的新纪元;四是大部分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真正迈入市场竞争的行列。在出版业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出版人如何重新认识出版精神,实现完美转型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文化精神、社会责任、职业理念三个层面重新认识出版精神。

一、理解现代出版人的使命

1937年,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在邹韬奋先生去世后,毛泽东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一直以来,邹韬奋先生的出版精神被看作是出版人学习的榜样。1987年,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为纪念邹韬奋先生而设立的韬奋出版奖更是被出版人看作是出版界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在现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众多出版新人却遭遇发展的寒流,许多年轻编辑都悲观地看待称之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如何重新认识现代出版人的使命,是许多出版人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传承老出版人的精神。当前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期,十八大的报告和2014年“两会”工作报告都着重强调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并特别指出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版业同样应该思考出版的转变方式。人类能留给这个世界最能延续的,就是一代代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人们留下的历史文化技术,这是最高深最价值无量的。现代出版人应该肩负着这个历史使命,像老一辈出版人一样,以出版建立目标和准则,在知识层面上有背景,在出版上有研究、有角度,能耐得住寂寞苦,并更有竭尽毕生孜孜求索的精神。老一辈出版人以出版经典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人类文明成果,激发社会正能量作为出版事业的信念,他们对出版事业的执着追求理应值得年轻一代出版人学习。无论是传统出版盛行的年代,还是数字出版萌芽的时代,对于出版人来说,这些信念永远不会过时。

第二,坚守人文精神情怀。伴随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转制后的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方式、产业形态和市场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出版工作中,文化传播是出版人必须担当的责任,然而图书行业发展却屡次出现惊人现象。例如,教辅图书市场混乱、少儿图书市场低俗化、学术图书出版金钱化等。导致出版业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出版人缺乏自省和批评精神,也有出版人缺乏对市场的全面认识。浮躁的社会情绪,金钱社会的思想入侵,对出版业人文精神猛烈的冲击。虽然出版业在市场化的发展中处于摸索阶段,但出版人不应该摒弃出版的人文精神,更应该正确认识图书的价值和图书的效益两大关系的重要性,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版精神——建构科学、民主和扎根于物质生活中的真实道德体系,建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而生长起来的独立人格和行为准则。

二、观念转变尤为重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完成事业单位转企任务的出版社,在失去国家政策保护后,各出版社发展不一。一些出版社甚至不能应对市场变化,沦落到买卖书号过日子;一些出版社把握住市场变化,顺势而上一跃成为全国强有力的出版社;一些出版社通过积极转型,摆脱了单纯以教辅为生的尴尬局面。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出版业,遵循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出版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市场发展的形势下,出版人转变传统出版观念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数字出版观念必不可少。

第一,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是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微观组织文化的有机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企业员工在认识、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共同遵守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化程度,但是始终没有进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产业化经营的阶段。出版社是从事出版的企业,符合企业生存的一般规律,即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出版社从事的是文化创意和文化生产工作,既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这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承载的社会责任。因此,出版社在转企改制之后,应培育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观念,加大对出版人才的队伍建设。出版社必须在企业上下形成终身学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经营实践中进行管理创新、选题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第二,数字出版观念的转变。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增长,出版人的观念转变非常重要。出版社要进一步明确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我国将发展数字出版提高到战略地位,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放在出版业五大工程建设、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数字出版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出版标准制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的读者群、消费模式、出版经营与管理方式、产业链及其主体、企业和市场运作方式、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出版不是简单的电子书、网上书店、数据库等,也不是传统图书期刊的电子化、数字化过程。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的过程中,出版社必须转变经营管理重点,确立从做好“产品”到提供优质“服务”的营销理念转变。同时,出版人除了正确认识数字出版的内涵及实质,还必须转变营销理念,增强服务营销意识和能力,积极转变角色,才能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三、成为“深阅读”的引路人

在网络时代里,“浅阅读”一跃成为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技能,“深阅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浅阅读”指的是有悖于传统细致深入的阅读方式,读书一味地浅尝辄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领域做更多探究。在“浅阅读”当道的大环境下,利益驱动出版社也向“浅阅读”妥协——出版的图书越发快餐化,“图解XX”成为主流形式。这类图解图书虽然能使读者更容易获得故事线索,但原著韵味已丧失殆尽。在文化强国之路的建设中,出版人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有义务担当起“深阅读”的引路人。

首先,出版人应坚守精品出版的路线。随着“浅阅读”的盛行,不少出版社热衷重点打造穿越、养生、理财、化妆等通俗类图书选题,这些图书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兴趣和需要,但是一哄而上的出版局面就是一种“浅出版”意识的泛滥。虽然这些图书选题能够给出版社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却让出版社丢掉了社会效益。出版人理应固守精品的本垒,对每一部作品详细甄别,精心加工,使之成为能够传世的作品。只有这样的出版才能使出版业做强做大,才能让出版业更好地弘扬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服务大众、引导大众。

其次,出版人应提升自我价值。出版人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如果出版人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术业过硬的案头功夫,只会让修改的文章呈现刻意的斧斫雕琢之痕,失去原作的语言特色,甚至在改稿时乱开杀戒,把文稿中某些本来音韵、语调、节奏配合得很好的词句乱改一气,成为适合自己“口味”的词句,破坏了文稿本身的和谐。这样的修改使得出版人成为刽子手,生生扼杀了优秀作品,这是作者的悲哀,更是出版产业的悲哀。出版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日日读书,深度读书,精读图书,让自己的知识渊博,思维缜密,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出版业。而就目前来看,精读则是提升出版人自身文化素养的最佳方法。

最后,出版人需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出版人要认真研究与读者心理对接的问题,要研究如何在保证出版内涵的前提下,搭乘新媒介,占领新市场。“深出版”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出版模式,而是要寻求改革创新。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心目中,视听饕餮享受的快乐要大于阅读。意识到这一点,出版人就要在做深、做精出版物内容,提升出版物文化内涵的同时,顺应新媒体发展和新读者群偏爱,把这些精品放在不同的新的传播介质上,将传统的书香氛围转移到数字出版上,通过拓展深度阅读的想象空间,实现出版新的表现形式。

[1]蔡翔,唐颖. 论现代出版的精神[A].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丁一平. 坚守出版精神助推中国梦实现[J]. 中国编辑,2013(3).

[3]王东霞. 从“产品”到“服务”:数字化时代出版营销理念的变化[J]. 出版广角,2013(17).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社图书
内卷
我等待……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