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2015-05-30刘学敏

东方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类型小学生

刘学敏

【摘要】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受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成人教育教养方式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次数频繁、内容琐碎、类型多样等特点。教师要在掌握小学生“告状”的心理动机基础上,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告状

小学生的“告状”行为是指小学生向老师报告自己受到侵害、他人违反学校或班级规范的事件,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或处理的行为。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改变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其中向老师告状是小学生发生的最普遍的一种行为偏差。低年级小学生在学校里向老师告状次数多,告状的内容、形式多样,常常令老师应接不暇,增加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感到烦躁。有些教师在处理小学生告状时缺少耐心和必要的教学艺术,通过批评告状的小学生解决问题,这导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被拉大,部分学生还因被批评出现逆反心理,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1,2]。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处理学生的告状行为,引导告状的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则有利于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和类型

1.告状的内容

小学生告状的内容大致分2类:一类是小学生向老师举报自己利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如下课后经常有学生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刚才打我了”,“老师,某某把我的铅笔盒弄地上了”,“老师,某某在我作业本上写字了”等;另一类是向老师报告发现其他同学的某种言行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的规定,如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用铅笔听写生字,某某发现同桌在用圆珠笔听写就向老师告状:“老师,某某用圆珠笔听写了”;学校规定学生午饭不准剩饭菜,有学生吃午饭时来告状:“老师,某某剩午饭了”等。

2.小学生告状的心态类型

根据告状时的心态,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可以分为试探型、求助型、嫉妒型、报复型、求罚型、表现型、检举型等7类。

试探型。即通过告状间接询问老师、试探老师对某些行为所持的态度并判断这一行为正确与否,是否在被允许的范围,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低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很感兴趣的行为时,因为不确定这种行为是否被允许,通常会通过告状来试探老师的态度,如果老师对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学生就会模仿这种行为;如果老师立即制止这种行为,那么告状的学生不仅自己不会做这种行为而且还会去阻止别人做出这种行为。

求助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非常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当低年级小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纠纷时,会通过告状请求老师保护或求得公正裁决。如参与集体活动互相冲撞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弱小的一方可能产生委屈、愤怒等心理,并向老师告状对方的不当行为,期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裁决,获得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得到心理平衡。

嫉妒型。嫉妒是指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复杂的情绪状态由此导致的相应行为。一些小学生希望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或自己妒忌的人倒霉,或希望通过告状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有这种想法的小学生在“告状”时常添油加醋、夸大其词,想让被告状的同学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

报复型。一些小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吃了一点小亏便斤斤计较,非得讨回便宜才罢休。具备这种性格的学生极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和自己相关的外因,极易出现内部心理冲突,为了求得内部心理平衡而做出“告状”行为。

求罚型。希望通过告状让老师为自己“主持公道”,批评或惩罚抢了她铅笔的小明。达到的目的是,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千万不要责备来告状的同学娇气,而是应该对犯错误的同学给予适当批评,让告状的学生知道老师处理问题是公正的,做错事情的孩子要挨批评,同时鼓励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学会相互尊重和爱护。

表现型。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差,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总是期望老师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得到老师的表扬和称赞。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对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违规行为,大部分学生发现后都会积极向老师告状。老师要慎重应对这种类型的告状,既要批评违反纪律的同学,同时也不能过多地表扬告状的同学,以免学生形成爱“打小报告”的坏习惯。

检举型。儿童为坚持正义或维护纪律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行为的利弊,知道其具体表现及后果,能够区分日常生活中常规行为的是非好坏。在遇到不良行为时,会自发形成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心并因此告状。如下课后小芳跑过来告诉老师:“老师,小明打小丽了。”其目的是希望老师批评小明,安慰小丽。

三、小学生告状的原因

1.小学生告状的内因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产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成人教育教养方式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告状的内因如下:

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儿童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认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他们以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主观意愿等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看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不能意识到从另外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和对待外在的人、事、物或某种观念[3,4]。因此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会经常发生意见不一致并向老师告状的情况,这是小学生必需经历的一个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生活的范围日益增大,小学生会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性,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能更多地为别人考虑,从而大大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告状行为也随之减少。

自我防御本能。自我防御是人的本能性行为,小学生自然也是如此。当人遭受外来伤害时,会精神紧张、焦虑,感觉情绪压抑、身体痛苦,为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舒缓焦虑、緊张和痛苦的感觉,人们会实施一切可以做到的措施保护自己。但小学生的防御、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所以当遇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时,当然会寻找能够保护他的成人,在学校里能保护他的成人就是老师。因此小学生会经常向老师“告状”。

道德评价标准带有“他律”性。低年级小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道德观念,他们在对别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去权衡,而是受他人评价标准的影响,或机械参考别人的评价标准。在学校里,小学生特别看重老师的意见,把老师作为权威,以教师的标准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这种道德评价标准的“他律”性导致小学生爱告状[5]。

2.小学生告状的外因

教师的态度。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为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告状行为常常告就处理,这强化了小学生的告状行为。由于学生年龄增长和对学生要求的改变,对中高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逐渐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的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其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漠不关心或粗暴解决,导致孩子变得不合群,甚至主动攻击他人;但更多家长则出于亲子情感亲自为孩子讨回“公道”,这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还会使孩子过分地依赖家长,上学后孩子再次遇到相同问题依然束手无策,只能通过告状寻求老师的帮助。

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极易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周围的人或事,他们的模仿行为有时是积极向上的,但有时也充斥着一些消极因素。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人从“告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好处,会有意识的模仿。教师和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模仿不良行为的误区,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告状”行为的目的是可耻的,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

四、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教育对策

傾听与调查。小学生告状时,老师首先要冷静,耐心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很重要,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肯定还是否定,都是孩子们判断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因此,当有学生告状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告状予以正常关注、并耐心倾听。可以通过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来表达的对他的关注,不管学生告状是为了什么,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的态度认真倾听,首先让学生把话说完,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关注通过倾听自然地传达给学生,融入他们的情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准确把握告状者的情感或目的。老师认真倾听完学生告状后要弄清事实,应要求学生清楚的表述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引导、鼓励学生尽可能详细的说出整个事情的过程。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查明事情真相,探究分析事情的对错,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得出处理事情的方法。

矫治。教师应肯定学生告状表现出的积极方面,用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告状。教师的立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即使他的动机、行为不完全正确,也要寻找他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因为有时“老师,某某随便下位”,“某某上课说话了”这些告状表述的都是学生希望老师能注意到自己没有违规行为,希望受到表扬。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这种积极表现,以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勇于指出他人的缺点错误,并经常自省注意和改正自己不对的地方,培养孩子正直的性格。教师要教育学生宽以待人,引导他们和谐的进行人际交往,教师要最大程度地鼓励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当学生掌握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遇到问题就不会经常告状了,而且这对他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龚茜,李奕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研究[J].今日科苑,2013(23):106-107.

[2]范斌.浅谈中小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9(17):26,28.

[3]钱伟量.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评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7-71.

[4]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51-155.

[5]毛晓瑜.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9):34-37.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类型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