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2015-05-30张仁义
张仁义
1、水稻稻瘟病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水稻稻瘟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大部分抗病性较差,由于种植的时间较长,种植的品种单一,品种退化严重,加之稻瘟病的生理小种种群已发生变化,弱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容易造成稻瘟病流行。
4、水稻稻瘟病菌原
稻瘟病是由稻梨孢菌,有性世代侵染所致,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孢霉属,病原菌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孢。菌丝分隔,初无色,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组织内。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无色或淡褐色。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提倡多品种组合,避免品种的长期单一种植。建立合理轮换体系;病稻草处理。有病稻草是稻瘟病菌初浸染的主要来源,病稻草应在收获时及时拉出水稻田,降低初浸染源基数;用病稻草做堆肥或垫圈时,要充分腐熟后使用;不用病稻草捆秧、盖房、覆盖催芽;水肥管理。采用浅水间歇灌溉技术,杜绝深水漫灌现象,追肥要合理,底肥每ha施农家肥1000~1500kg。化肥:二铵225kg、钾肥75kg、尿素75kg;移栽一周后施第一次分蘖肥:尿素45~60kg/ ha。7月上旬每ha施尿素90kg加75kg钾肥穗肥。8月10日前后视稻田长势长相酌施粒肥。长势差的地块或出穗后稻叶落黄时,每ha施尿素45kg。氮肥不要过量,每ha追施硫酸钾25~50kg,增强粳稻抗逆性,也可喷施硫酸二氢钾等,在水稻分蘖盛期,植株如贪青要及时排水晒田。孕穗期忌缺水干旱;稻田除草。前期稻田除草不彻底的和插后干的地块,要进行二次除草,以便增加通风、透光、提高水稻抗性。
4.2化学药剂防治 浸种任何稻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带菌问题,因此在播种前须对所有稻种进行药剂浸种消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药种比1∶300。40%克瘟散1000倍液浸种48小时。2%石灰水浸种24小时,洗净后播种;苗瘟、叶瘟。主要抓住在发病初期用药,苗期三叶至本田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叶片有急性病斑应立即打药防治。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g加水50kg均匀喷雾。苗瘟、叶瘟发病初期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或40%丰派EC 67~96mL、或40%富士一号 EC 100 mL加水60kg均匀喷雾。若气象预报将有阴雨天气,还应对未发病地块用20%三环唑进行大面积预防,并适当晒田;穗颈瘟和穗粒瘟。穗颈瘟和穗粒瘟对粳稻产量影响较大,蔓延迅速,极易造成毁灭性灾害,因此要着重在抽穗前进行预防,如发现施氮过多秧苗嫩绿,气温在24℃~28℃,连续阴雨天,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时,容易发病,需要用药2~3次进行预防,间隔期为7~10天。当粳稻孕穗期和抽穗达10%~15%时,各喷药一次,如病情严重,齐穗期再喷药一次。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加水60kg均匀喷雾。施用稻瘟灵乳油田间要有水层。水稻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喷施防治药剂的同时,每亩兑噻菌灵助剂50mL,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4.3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施药效果,应注意以下事宜:对水量要充足,使药液分布均匀,提高防治效果;抢晴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喷药要及时周到。不论叶瘟、穗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才能起到防治作用。
(作者单位:157299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