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与培养
2015-05-30田宪芳
田宪芳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从“知”到“好”,最后再到“乐”?本文略作探讨。
一、消除“喊歌”,“用心”唱歌,从中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是以演唱为主进行教学的。唱歌课是音乐课的重要基础内容,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通道便是通过学生的歌唱来表达体现,也就是小学生的歌喉成了传递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最重要载体。农村小学受条件所限,唱歌课虽不是音乐课的全部,但属于最主要、最重要的音乐课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农村小学生是从唱歌课认识音乐课的,从这里走进音乐艺术殿堂的。唱歌与说话都得依靠声带发声,与“要懂得欣赏音乐就应该培养懂音乐的耳朵”道理一样,要使小学生歌唱美妙动听,就应该打造小学生有一个会歌唱的嗓子。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师资、设备等条件的影响,加之传统唱山歌的习惯,农村小学生不懂怎样把歌唱好,“喊歌”现象十分普遍。在扯着嗓门比高低的吼叫声中,孩子们不仅伤了身体,艺术的美也在他们的“喊歌”中失去了魅力,失去了他们对音乐的“心向往之”。
扭转此现象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科学发声,这是一个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问题。我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从常规抓起,从科学的练声抓起,从轻唱开始,从心灵抓起。
正确的唱歌,优美的声音首先来自于正确的唱歌姿势与饱满的情绪状态,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常规、科学发声要求,严格、规法、常态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练声。比如:在发声训练时,那些直着脖子“喊歌”的学生,让他站起来或到讲台上随伴奏音乐独唱,引导孩子自己体会两种唱法的不同感受。同时提醒他的喊唱会影响其他同学对伴奏音乐的聆听,干扰别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经过了一定过程的科学发声训练,就可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体验和创造美的音乐了。最后,要结合教材歌曲,强调歌声是发自内心的,歌声是有生命的,是美的,是为情感服务的,它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有强弱快慢之别,做到“用心”唱歌。
二、革除“三个一”,利用多媒体,从中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根据音乐课的主题,利用多媒体去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总是停留在“三个一”(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和一张黑板)状态,不能忽略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开发。再偏僻的农村学校,音乐老师也有一个手机,我们为什么不把手机利用起来为孩子播放动听的音乐呢?在讲述基本音乐知识时,如果我们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两眼耷拉,没精没神,思维停滞,我们实际上是将学生带入枯燥的文字讲述之中。学生的厌烦情绪慢慢滋生,音乐课随之失去自有的魅力。如果我们使用好多媒体,则能把视与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在上《摇篮曲》(舒伯特)一课中,前面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游子吟》导入,不仅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就连情感也被音乐抓住了,为后面的母爱主题教学打下了基础。再者,利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可大部分代替我们的板书,节约我们上课的时间,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工具的恰当使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创造条件,也给我们的教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长期坚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排除“被动学”,创设音乐实践机会,从中培养农村学生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
这里的实践包含一切能让学生动肢体、动口参与的相关音乐活动。
首先是抓好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如果说旋律和声是皮肉的话,那么节奏便是骨头了,还有人说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由此可见,节奏训练在音乐课堂中、在音乐的表现中是不能忽略的活动和因素,我认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要认真加以落实。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随性而发。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主要肢体部位(手、腿、脚)配合嘴巴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可以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打击乐器(易拉罐、锅碗瓢盆、文具盒、课桌等),自行制作简易打击乐器;进行多样的节奏创编,多种形式的合作。
其次是有趣的音乐游戏与律动活动开展。游戏故事对低年级(一二年级)尤其适用,这一学段学生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强。当我们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教室里就会一下子沸腾起来:“好啊!好啊!”学生们欢声雀跃,摩拳擦掌、跺脚扭身,注意力很集中,参与的欲望很强烈。我们可出示一种动物,就让学生模仿叫声并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学生很希望能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参与的兴趣,同时还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像《小乌鸦爱妈妈》《小猫钓鱼》《小牧笛》《摇篮曲》这一类的歌曲,寓教于乐,就可以用分角色形式来让学生表演唱,让他们动起来,表演起来,学生会在愉快的表演当中理解歌曲的深刻道理。再如《打花巴掌》一课,有的老师先组织学生玩“打花巴掌”游戏,游戏后导入新课。又如《小红帽》一课,有的老师先讲述小红帽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总是喜欢戴一顶红色的帽子……”
最后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团音乐等兴趣特长活动。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努力地开展一些音乐社团活动,如集体性项目合唱、器乐合奏、舞蹈兴趣小组等;个人性项目独唱、独奏等。让孩子们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主动参与到美妙的音乐学习活动之中,在自己想要学的轻松氛围中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培养和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努力。当某一天孩子们认为学音乐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时,那么我们终于用心点燃了他们心中的音乐火花。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教研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