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樂和他的朋友們見證大西南
2015-05-30程安逸
程安逸
見證大西南,見證的不僅僅是歷史機遇,同時還有台商的成長與發展。
自1988年第一家台資企業落戶四川以來,台資企業逐步發展成長。隨著近年來大陸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大陸的西部地區也開始進入一個持續發展的階段,台商的力量与影响也日漸增大,為西部的發展貢獻了「一臂之力」。
然而,二十多年來的變化天翻地覆,西部地區已然「病樹前頭萬木春」。儘管現在處於新老台商交替的時代,但與這些城市和地區一同成長的台商們這一切都「看在眼裏」。
從大陸實施改革開放、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兩岸日益開放的政策,這一切都讓台商與四川結緣。大量台資企業的落戶,增加了四川的經濟總量,促進了四川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也推動了川台經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二十多年來,台商在四川投資有著怎樣的歷程,發展狀況如何,今後又如何發展,這是眾多台商關注者們關心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在早期來到四川的一大批台商中,有許許多多的台商伴隨著四川一路向前,他們見證了四川乃至整個西部的成長。
日前,本刊記者在成都華納麗尊酒店採訪了成都台資企業協會的會務幹部,其中包括以會長高錦樂為首的「元老級」成都台商。作為協會幹部,他們又是各行業的代表。的確,談到四川甚至整個西部的發展,他們最有發言權。
高錦樂台商是四川的「營養液」
對於像高錦樂一樣的「元老級」早期落戶四川的台商來說,當初來川投資無疑是一個艱難而慎重的決定。1990年代,大陸還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經濟水平相對落後,更不必說在「遙遠」的西部。事實上,直至今日,大陸西部仍然相對比較落後,但這種落後只是地域性的落後,像成都、重慶等城市經濟水平已經發展得相對較高了。
二十多年過去了,四川的社會發生了極大變化,尤其在成都這種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變化」與「招商引資」密不可分。從某種意義講,一方面,四川成就了這一批台商,正由於當地這樣的發展機遇才讓台商在川投資順風順水;而另一方面,台商也促進了四川地區的發展,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錦樂會長1994年來到成都,算是較早一批「吃螃蟹」的台商,由於當時大陸比較封閉,不敢獨資,便與當地企業四川錦隆香精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資,主營方便麵的調味包。實際上,高錦樂只參與了公司管理,由於公司是國營體制,基本壟斷大陸西南和西北地區的香精香料市場,成本高且產品價格高,競爭壓力大。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大陸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公司這種模式也沒有隨著市場變化而改變,於是高錦樂1996年退出公司管理,自己單獨成立了一家做香精香料的公司——偉翔日用品有限公司。
2000年高錦樂收購了原來的廠,並逐漸縮小香料廠的規模,迎合形勢變化,成立了房地產公司,開始轉行做房地產。最近2年,高錦樂又開始涉足生物科技行業,從事蟲草的養殖工作。
來到成都20年,高錦樂經歷了大陸經濟轉型和快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見證和應了大陸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模式。高錦樂說,在2004年以前,台商在沿海地區投資100萬美金可能還沒有吸引力,但是四川地區外資比較少,假如投資100萬美金的話,政府就相當的重視,還會給予一些優惠政策。這些外資對四川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社會規範化 台商也在進步
1990年代,大陸尤其是內陸地區希望更多的台商來投資,政府對台商會有一些「特殊」的政策照顧。高錦樂介紹說,以前有很多地方的台商因為孩子讀書經常碰到很多問題,但是在成都,只要是台灣同胞,孩子讀書基本上可以擇校,報給相關部門就會有相應安排。但直到國務院發佈「居民待遇」原則,之前台商享受的福利,隨著法制逐漸健全之後,就逐漸沒有了。
高錦樂評論說,制度更健全對於大的地方是好事,特別台商集中一點的地方會規範一些。但對於台商相對不多的地方,規定得太死,操作起來很不方便,以前協會確實是服務很多台商,現在能做的事情只是宣傳給協會會員。「比如說小孩讀書,以前協會有很大的能力可以幫到會員,但現在只是宣傳而已,告訴你怎麼做。」
城市在不斷發展,法制在不斷健全,社會在不斷進步,台商也在不斷跟著變化。在成都,早期台商的格局都是比較小的,大的企業很少,而如今,能進入的必須是資金雄厚的大企業。高錦樂認為,現在的市場只有大企業才有資本注入,實際投資往往會比預算要多得多,前期還要做好賠錢、「砸錢」的準備。因此,台商在觀念上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早期市場競爭還不大的時候,投資一個行業需要消耗的成本不是很高,風險也小,收益也相對較大,而現在機會相對比較少,前期的投資需要大量的本錢,尤其是做內銷,台商投資發展相對比較理性而謹慎。在高錦樂看來,台商早期在西部賺快錢、以小博大的機會已經沒有了。能趕上西部開發經濟發展列車的台商,應該都賺到了,沒趕上的就必須認清形勢「與時俱進」了。
西南市場仍然潛力巨大
儘管面對外部競爭大的環境,四川地區投資的空間依然很大。在過去的20年內,台商在川投資地域分佈主要以成都為中心,向綿陽、德陽等交通便利、配套條件好的城市擴展。成都具有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台灣農民創業園區等平台優勢,在引進台商投資企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主要集中了台商投資的電子、食品、百貨、房地產等產業,台灣統一、太平洋百貨、好又多、旺旺集團、徐福記、龍鳳食品等,這些企業不僅來川的時間早,而且帶動了成都的食品、百貨業的發展。2000年以後,投資上億美元的台灣玻璃、台灣亞東水泥以及中芯國際、淩成科技等高科技產業也投資成都。綿陽市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依託科技城的建設和長虹等大型企業的優勢,承接台商投資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主要是製造業和服務業。
對於現在的投資環境,高錦樂分析道,在四川,食品依然是可介入的行業,成都是一座「吃」城,食品行業是成都發展的基礎。當然,成都還有很多的高科技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如果能依託這些大廠,做他的配套,也是另外一條發展的道路。對於台商而言,台灣本土特色也是一個優勢。高錦樂說,「台灣的精緻農業、休閒農業,是台灣的特色,而現在隨著人們經濟能力的提升,假期更願意選擇到室外遊玩,如果把這些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引進到四川,再將食品和農業風情結合起來,形成另一種特色,以規模大小來看,在四川的優勢更大,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柯金光食品業是台商之基
很多時候人們可以看到一條標語:「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有著「天府之國」美譽的成都,是一座令許多人嚮往的城市。這裡的城市建立得很早且繁華,小吃和休閒活動極多,且生活節奏比較慢,人們都善於享受這種生活。
然而,正是這種慢節奏生活,才讓成都有了更廣的消費空間,也有了更好的投資環境。作為成都台協的秘書長,柯金光又是一家飯店的老板,一直在成都投資「吃喝玩樂」行業,對於成都的食品類行業,柯金光有著較深入的了解。
柯金光介紹道,食品類企業落戶四川的比較早,這些企業在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早期來到四川的台商大部分是以食品行業起步的,這與本地的生活習慣不無關係。的確,成都是一個比較休閒的城市,人們會注重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因此對於日常生活的消費投入較大。有統計表明,成都是全大陸僅次於北京、上海汽車擁有量最多的城市。
台商在川投資二十多年來,食品行業成為了他們堅定的方向,如今,甚至各行各業的企業都是從食品行業轉變而來。柯金光坦言,台商從一開始就堅定在食品這一塊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食品是人們的剛需,這是每人每天必不可少的東西;另一方面,本地文化對外來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很高,人們願意嘗試新鮮的東西,也願意去花費覺得值的消費,哪怕是提前消費。
在探索中前進
但其實,台商在從事食品行業也經歷了一個探索曲折的過程,走了一些彎路。1990年代,台企派到大陸的幹部並不好派,更何況四川條件也不好,幾乎沒有人願意來,正是由於地域不一樣,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理解,導致台商在做四川食品市場時,並沒有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使得很多產品並不適合四川人的習慣。
以統一方便麵的例子來說,早期統一集團到四川做方便麵的時候,模式依然與沿海一樣,按照台灣的原配方去做,把台灣最好的配方照搬過來。但市場並不好,令所有人都不解。經過一番考察發現,早期的時候人們生活習慣都是用熱水瓶,泡麵就倒熱水瓶的水,事實上,熱水瓶的水在放置一段時間後,溫度可能就只有七八十度左右,這樣一來溫度不夠,自然就影響方便麵的口感。且眾所周知的是,四川的口味就是麻辣,很多產品也需要按照這種需求去生產,像台灣的「德克士」在四川還有專門的麻辣包,這可能在別的地方只是會有一些花椒以及胡椒粉之類的配料,但是在四川還要麻辣油以及特辣的辣椒粉。也就是說,台商在四川發展,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需要「接地氣」才能夠較快發展。
石正達台商開創百貨零售業新模式
1993年,作為成都市的招商引資項目,台資太平洋百貨(現改名為遠東百貨)被引進到成都,成為了大陸西南地區的第一家外資百貨公司,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成都乃至全大陸。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台資百貨的切入為整個成都市場乃至四川的百貨零售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理念。它以新的經營模式改變了整個成都百貨零售業格局,同時也讓本地的百貨零售提升了一個檔次。
石正達介紹,成都1994年上半年就開始業態的調整。大陸百貨商場歷來都是在一樓,最多開到二樓,而太平洋百貨一開始就開到六個樓層,並在1994年下半年增加餐飲類的服務。四川本地的百貨零售業則1995年就開始轉變,逐漸過渡到如今普遍的開放式的零售。石正達說,「春熙路是成都百年的老商圈了,太平洋百貨落戶到這裡之後,相繼就有王府井、新世界等百貨公司進入,給春熙商圈帶來更多的競爭,但太平洋百貨對賣場精心的規劃佈置、開放式的售貨等新的經營模式都對後來四川的百貨零售業帶來較大的影響。在當時,人們會以在太平洋購物為傲。」
當然,從台資百貨公司進入到成都至今,無論是百貨公司的商業模式還是消費者的購物觀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石正達強調,現在各大商場的導購都比較年輕化,一般都是40歲以下,對於員工的選擇會更注重學歷、更強調技巧性。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現在的百貨業會注重消費者心理學研究,賣一種服務和理念,而非單純的賣商品。
實際上,從計畫經濟,到外資的進入,再到後來完全市場開放,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也有實質性的改變。一方面,顧客了解了「知名品牌」的概念,對品牌有更強的判斷力。注重對品質的追求,甚至追求品牌的導向成了當前消費者的首要考慮。另一方面,現在消費者購物的成熟度更高,不會因為有打折促銷活動就很「瘋狂」,反而更理性地考慮自己的需要和購物目的,有正確的判斷才會購買。石正達認為,這些改變也對百貨公司提出新的要求——把握消費者心理。「現在都是要跟著市場變化和國外信息的導向來決定銷售,來引導消費者,但還沒有真正以消費者為中心,考慮消費者的需要,這是百貨公司應該去改變的。」
張榮華青年台商需傳承與創新及再造
隨著新老台商交替的時代逐漸到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台商開始步上「台面」。對於大多數的青年台商來說,如何傳承上一輩的精神和理念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然時代在變,社會環境也大有不同,想要像老一輩台商一樣再創造出台商在大陸的「第二春」著實讓青年一代備受壓力。
對於四川的青年台商而言,想要在大陸潛力較大的西南區有所作為,仍然充滿挑戰。作為成都台協青年聯誼委員會(以下簡稱青委會)的主委,張榮華認為,早期的台商來川二十年,凝聚力會非常強,一部分原因也是由於以前確實有很多制度不健全,台商需要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因而台商協會的力量就顯得特別重要。目前而言,年輕台商的凝聚力似乎大不如從前。
「傳承,青年台商需要傳承老一輩的這種觀念,這種傳承不僅僅是指事業的承接,經商的理念、打拚的精神都應該傳承下來。」張榮華說,「拚搏刻苦程度降低了,因為大家日子過得好了,環境也不一樣了,或許喪失了很多去挑戰衝擊和困難的動力。但事實上,我們走出來其實很多機會和資源是沒有的,在這邊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因此更要靠自己的努力跟自我規劃去打破瓶頸,也要齊心協力凝聚在一起。現在青委會也要找新的突破,如何讓青年台商再有新的凝聚力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在成都,二代青年台商直接接班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創業的年輕一代和台幹,而年輕人冒險精神會多一些,融合現今的創新力也會比老一輩更強。可以肯定的是,青年台商如何創新再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四川的發展好壞。從目前台商在川投資的格局來看,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傳統產業正在逐漸減少,而像電子信息、藝術設計、餐飲服務等行業正逐漸湧現。
張榮華說,青委會組織的會議或活動也要引入創新的理念。「每次設定不同的主題來準備活動內容,要不然每次開會很空泛,比如安排一些專業的講師,圍繞年輕群體準備他們想要去聽的內容,讓協會活動相對寬泛一些,增加年輕朋友的參與度。」
鄭玲姿愛在每個台商心中
提到西南,人們的反應可能永遠缺不了「貧窮」二字。的確,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經濟發展程度來看,四川和西南都屬於偏遠貧困地區。眾所周知,四川地區地形複雜、自然災害頻發,對當地的發展增設了重重障礙。
偌大的台商圈中,從事公益慈善的行為已經不足為奇,這早已成為大陸台商的風氣。聖經新約全書有曰:「給予比接受更為有福」,這大概是台商們普遍存在的心態。而台商在川的二十年,除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之外,同時也為蜀地的窮苦地區和人民帶去許多溫暖。
據介紹,在四川,不僅有很多台商以個人名義在積極行善,還有以組織的形式熱心公益。成都台商協會婦女聯誼委員會(以下簡稱婦聯會),作為成都台商協會的公益視窗,以「聯誼、濟困、解難」的宗旨,不僅為協會會員和在蓉台商排憂解難,還募集慈善資金或物資,開展各種公益性社會救助活動。婦聯會自2003年成立以來,先後歷經了王秀珍、張文玲、鄭玲姿三任會長,並在她們的帶領下,婦聯會一直深入參與公益救助活動,代表台商回饋社會,將愛的力量傳遞和延續下去成為婦聯會的奮鬥目標。為此,婦聯會通過各種管道募集善款,發動愛心人士加入公益,確保把有限善款用在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身上。主要對象為9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目前,婦聯會在冊資助的學生有203名,除婦聯會直接捐助之外,還有眾多愛心企業及人士參與認捐。
現任婦聯會會長鄭玲姿介紹,婦聯會經常會去看山區的孩子,每年去發放助學款,且落實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手裏。正是這樣的舉動,讓很多地方政府學習到了做善事的「新模式」。
以前的救貧、公益捐款操作模式,基本上是捐助者捐出錢款到當地相關單位,並沒有跟蹤查證是否捐助到位。而婦聯會的做法是:成員親自去家訪,對需要捐助的對象進行考察,還要落實到把這些物資、錢款都親手發給他們。不僅如此,婦聯會的成員還跟貧困學生親切地談心,從心靈上給予他們安慰與幫助。
鄭玲姿說,「剛開始,可能很多地方政府不是很理解,但是後來他們也覺得我們的這些方式是對的,我們是直接把這個錢發在他們手上,而且不只是送錢給他們,還跟他們談心交流。所以,每個地方的政府都看到,也逐漸接受我們這種做法,從而也開始學習我們的這種模式。」
成都台協的這二十年
自1995年成都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成立以來,經過20年的發展,協會的隊伍不斷壯大,從成立時的50幾家,發展到現在的370多家,其中包含了很多大企業。高錦樂介紹,成都台協不大不小,有300多家會員,但在全大陸台商友會所呈現出來的狀態是相當團結的。「團結要靠協會的工作,不是只靠我會長一個人,要靠全體的會員才能做到,只有這樣台商的力量才能強大。」
近年來,成都台協在各界的支持下,凝聚會員,團結在蓉台商,會務取得有效發展。據統計,在第八屆會務期間,協會共組織參與各種活動216件。其中具有重大影響的活動20件,400人以上規模活動5件;組織台商川內考察21次;接待島內及友會來訪團隊 41個。無論是活動規模、參與人員層次與範圍都較往屆有了較大提高。
二十年來,成都台協致力於推動成都乃至四川各地投資環境改善,為台商爭取更多實實在在的投資利多,孕育台商投資西部搖籃,近兩年來協會先後共接待了如孟加拉台商組織、三三企業會、台北電腦工會、遠見雜誌、台灣工研院競爭力中心、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等團體以及大陸65家友會共計720餘人次,並深入參與「第四屆西部海峽兩岸電子資訊產業合作研討會」、「2013成都財富論壇」、「第十四屆西博會」、「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活動」等重大活動的對台宣傳及嘉賓邀請、接待等工作,以在川台商角度充分介紹四川軟硬環境。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力推進,台資源源湧入成都,為成都建設、協會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目前,協會發揮密切聯繫台商的天然優勢,積極協助台商投資、考察、開辦企業,提供經驗之談,並為政府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協會功能和形象不斷凸現。在這二十年當中,成都台協跟省台辦、市台辦關係甚好。高錦樂表示,二十年來,成都台協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我經常跟協會會員說,台協是一個民間組織,台辦是政府部門,它可以理你也可以不理你,但如果我們跟台辦結合好,有很多事情可以更方便地去解決。」
台協步入新階段
1995年3月成都台協成立以後,高錦樂就一直參與協會的服務台商工作,從第一屆開始就當了秘書長,並連任兩屆。2004年,高錦樂成為第4屆會長,並連任四届。
回顧這二十年來,高錦樂總結道,從第一屆開始直到現在的第八屆,自己和協會一同成長,一路的發展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處理和解決了協會的各種問題。連任四屆會長,高錦樂也遺憾地表示,很多時候總是顯得特別失禮。「以前協會會員只有100多家,那時候都認識,也知道誰是誰,以前接待台商一家、兩家,但現在好幾百家會員企業,根本沒有辦法認識那麼多,也記不全。現在出去人家跟我打招呼,雖然認識知道他是我們的會員,但是就是叫不出名字,覺得非常地失禮。」
2015年1月23日,成都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迎來二十歲生日,同時,這也是新一屆會務幹部的就職典禮,高錦樂在此次大會上正式卸任,成都雄冠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大偉先生正式接任新一任會長。
儘管卸任會長之職,但高錦樂認為,老一輩台商的傳承工作並沒有結束。他表示,現在年輕台商創業壓力大,面臨市場競爭力也大,無論哪個領域的老一輩的台商,都是有些資源和經驗值得與青年台商分享的。老一輩的台商應該去幫助青年台商,多與年輕台商交流,從政治、商業等方面幫助他們融入整個市場大環境,讓他們更能與社會、與時代接軌。
高錦樂說,「未來是這些年輕人的,老一輩做的事情年輕一輩繼續做不一定做得好,他們創造的未來一定比我們好,因為時代在變化。所以作為老一輩台商,也希望幫他們做些什麼事情。這些年輕人參與度也都蠻高的,我們這些老一輩的會員需提供一個平台,傳承自己的經驗給他們,讓他們發揚並創造新的機會。讓所有台商都賺到錢,得到良好的發展,這樣協會才會更好,更有活力!」
對於髙錦樂的觀點,成都台協新任會長徐大偉表示贊同。徐大偉認為,隨著西部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一條從成都重慶出發的、大大縮短中歐物流時效和成本的鐵路貫通運行,讓成都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目前《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已超過半數在蓉投資。這樣的「大環境」不僅讓年輕一輩台商,也讓一些老的成都台商倍感「壓力山大」。
「這同時也是成都台協的挑戰」,徐大偉說。如何輔導台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激烈競爭中搶得一席之地;如何幫助青年台商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並迅速成長;如何使協會在「操作空間」越來越窄的情況下,提升服務水準,吸引和凝聚更多台商等,這些都是協會今後工作的重要課題。他也非常坦率地表示將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將歷屆會長的理念和精神傳承下去,盡全力帶領會員面對更多的挑戰,讓成都台協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