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科学发展观内涵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2015-05-30张永刚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内涵

张永刚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概念,党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方面。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内涵 执政思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概念,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统筹兼顾,它的提出,显示了新形势下党的执政思路,解决了党在执政兴国中如何有效执政这个重要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把握其内涵,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

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社会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获得全面进步,人们的需要在多方面得到满足。发展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制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主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时,强调最多的就是发展,他认为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在党的十六大上,他明确指出,没有发展,所谓党的先进性、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制定的国强民富的战略都是难以实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强调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最现实的国情。因此,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党执政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前,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因为,没有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就不具备解决矛盾的经济基础。事实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既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义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当然,理解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要避免一种错误认识,既代价是成绩的必然产物。这种观点认为,正是通过强调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才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成绩相比,带来的问题付出的代价是应该的,因此,对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国家的发展战略不应调整。的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发展经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我国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不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在肯定成绩同时,对挑战要有相应的敏锐性,只有如此,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真正理解。

二、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强调任何形式的发展目的都在于满足人民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其中“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目前中国的人民群众,指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阶层的劳动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就“本”而言,就是指根本、本源,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地讲,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实现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仔细说来,在政治上,要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尊重人权;在经济上,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物质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成果分配上,要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总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还需要明晰几个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所强的“以人为本”与个人主义者视野下的“以人为本”不同。科学发展观所论及的“以人为本”中的“人”范畴较广,它同“以民为本”的“民”一样,在我国指广泛意义上的人民群众。个人主义者所主张的“人”更多的是指“个人”,既以“我”为本;其次,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强调“以人为本”,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在于,企业经营以利益为第一考量,因此,其提出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强调以“顾客”为根本,顾客就是上帝。在企业内部,则强调以企业的员工为根本。而科学发展观所强的“以人为本”,是基于政治的角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最后,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相比,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不是为了让人权代替神权,用人性取代神性,而是着眼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目的是让已成为国家主人的全体人民能够实现其根本利益。

三、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既要考虑发展的速度,也要考虑發展的效益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要坚持“两手抓”,不能搞“一腿长、一腿短”。同时,坚持全面发展,也要力戒“平均发展”的错误思想。平均用力,平均发展,既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违背了矛盾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是不均衡的这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积累物质财富仍是当前党的工作重心,因此,不能因提出了全面发展就否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动摇党执政的中心任务,甚至质疑“发展是硬道路”理论的时代价值,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另外,我国当前存在各地发展不均衡的事实,全面发展不是平均用力,也不是让先发展的地区停下来,而是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努力使落后地区赶上来,让弱者变强,同时鼓励强者更强。

协调发展,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社会不同领域互为条件、相得益彰,共同进步。人类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社会的每个构成要素都有其特有的作用和地位,只有坚持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相互适应,社会有机体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正如迈克尔曼所说:“一个社会乃是一个社会的互动的网络,在这一网络的边界,存在它和它的环境之间的一定层次的互动的离断。”因此,社会发展不能只强调经济增长,因为“不论经济依附是多么显而易见,不论这些依附产生什么后果,如果以为经济世界的秩序主宰整个社会,并单独决定社会的其他秩序,那就错了。除开经济秩序以外,还有其他的秩序,经济从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其他实体——文化、社会、政治——的安身之地,其他实体不断向经济渗透,以便推进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我们要仔细审视社会各构成要素,用其长,抑其短,通过建立良性互动的联系,促进全社会每个层面、各个环節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重在解决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代际间公平发展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人口、资源等要素息息相关。经济活动不仅受经济规律制约,同时受生态规律影响,不考虑生态破坏,资源损害的经济发展,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与此同时,发展还有一个代际间公平的问题。资源、环境不仅属于当代人,还属于后代人,大量的损耗资源,肆意破坏环境,是对后代人的不公平。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惊人,发展的代价巨大,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处理好环境、人口、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造福孙后代。

四、关于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对一个国家而言,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领域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科学发展观正是站在系统的角度看待我国发展,强调通过统筹兼顾,实现对全局的把握。统筹兼顾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和基本方针。1957年1月,《在省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把统筹兼顾强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他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再次强调:“我们的方针是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谈到我国发展问题时,邓小平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的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处理好先富和后富关系的思想也反映了统筹兼顾的基本方针。江泽民积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并根据党执政的实际,不断给予丰富发展。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个重大关系的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党中央适时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统筹兼顾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样,这一方针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表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处理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积极谋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根据“五个统筹”的要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突出重点,力争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医、住房、上学、就业等方面着力推进,实现突破。要树立战略思维,善于用全球的眼光把握国际发展形势变化,积极强抓机遇,巧避风险。当前,我国贫富差距已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我们尤其要关注收入分配问题。“不论国家穷富,各国的阶层阶级都显示出各种怨恨现有报酬分配制度的信号。”[12]贫富差距过多严重危险社会稳定,因此,把握全局分好“蛋糕”不仅是党执政的责任与良心,也是坚持统筹兼顾方针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4]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5]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6][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M].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M].施康强,顾良.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31.

[8]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128.

[9]毛泽东文稿(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86.

[10]毛泽东文稿(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8.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1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