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态观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2015-05-30解道赟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明

解道赟

我国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大省云南——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刻不容缓。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与总结中,少数民族群众也形成了一套关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与观念。这些传统生态观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更应该多渠道、多形式的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结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生态、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

生态一词“ECO”源于希腊文“Oikos”,意思为“人和住所”。现在一般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现今“生态”经常和“环境”连在一起作为一个集合性的概念使用。生态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分开来讲,“生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环境”侧重于反映人类生存所需的自然物质世界,如土地、水、动物等。广义的“生态环境”是指包括人在内的有机生命体的环境,体现了人类作为其中一员的,并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所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也即“人类周围的、赖以生存的自然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而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是基于由于生态环境危机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大省云南——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刻不容缓。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云南生态环境概况

云南地貌类型繁多、结构复杂、生态环境十分独特。云南特殊自然条件的孕育下——全省资源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六位,人均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矿产资源使全面著名的资源富集区。同时云南拥有六大水系,是亚洲多条大江、河的发源地或上游流域区,可开发水资源居全国第2位。并且拥有多个地带地区的多种生物资源种类,物种资源居全国之首。云南地跨北回归线,除西北端属湿润高原气候,滇南低热河谷区属北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外,其余广大地区分属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云南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拥有除海洋资源以外的其他各种旅游资源。主要风景名胜有60多处,面积占全省的3.3%。从整体生态环境看,云南大部分地区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天空蔚蓝,白云悠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

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外,云南还是一个民族大省,全省分布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且多为文化丰富的原住民族群。它们的文化发展与周围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许多传统文化均对生态环境起着不容忽视的保护作用,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也以少数民族地区居多。云南省1999年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12个,在8个民族自治州中均有分布,34个自然保护区分布于29个民族自治县内,占自然保护区总数的30.14%。“十五”期间新增自然保护区77个,保护区总数达到198个,总面积355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了115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态观的影响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自古至今由于开发难度大、信息闭塞、生存条件及其恶劣。为了生存少数民族必须在与大自然做斗争的同时不断总结前人的生活智慧。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与总结中,少数民族群众也形成了一套关于周围环境的基本看法与观念。

一是对自然事物神圣化,对大自然具有高度依赖性的尊天重命的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习惯于把对自己生活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自然事物神圣化,认为人类和大自然连为一体的,大自然和人类是朋友、兄弟。祈祷能得到自然守护神的惠泽与保护。例如傣族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

二是遵从适度开发的原则。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区,该类型地区的资源核心是森林而不是土地。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落后,人们无法保证土地拥有足以使作物生长的肥力,这意味着谁拥有广阔的森林,谁就拥有生活生产的资源。为了保证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人们必须大量的毁林开荒,扩大种植面积。但大自然并不是全然无私的,水土流失、水源减少等一系列的问题向人们发出了警告,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因此,如何保护好生存环境,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便成为每一位先民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适度开发的思想也由此而诞生。

例如侗族人普遍有“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的思想观念。他们在开发森林资源的同时,也极其注重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侗族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十八杉,十八杉,姑娘生下就栽它,姑娘长到十八岁,跟着姑娘到婆家。可见侗族人很重视对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从小就把爱林植树观念植入到民族新鲜血液中。

三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想法。早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就把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法则。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张人应与自然、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在他们看来,人、自然万物、乃至不可知的宇宙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综上所述这使得各民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遵循适度和有序利用原则,为经济社会变迁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明观遗留了一笔宝贵的财产。

三、加强传统生态观的引导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云南省政府应应该正确引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明观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1、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及行政法规,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引导公民、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关注和监督共同企业的环境行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2、通过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鼓励、引导公民、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学校、社区开展绿色教育、举办绿色知识讲座,对于公民、社会组织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主动性进行充分动员;并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增强政府部门环境管理的透明度,拓宽畅通公民、社会组织的监督渠道。

3、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如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区域发放宣传画、宣传册和宣传单,以生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教育,让大家自觉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洲保护行动中来。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网站等传媒全方位宣传生态文明。让群众百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环境破坏的危害,并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4、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环保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综上所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明观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有益影响。而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多渠道、多形式的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结合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泊言.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2]张巨勇,马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M].民族出版社,2007.

[3]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谭[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云南少数民族文明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请文明演绎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漫说文明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