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宋代绘画雅俗分途的成因及发展

2015-05-30侯春月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成因

摘 要:宋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过渡时期,这期间艺术在内容、风格及形式上都有着这一时代特有的价值,它为后来各朝各代的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启示。宋代艺术博大精深,它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得以发展?它们得以延续后世的力量又在哪里?通过对宋代绘画及社会历史的分析和解读,揭示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院体画;成因;发展

宋朝开国之时,后周恭帝显德七年,身为禁军统帅的赵匡胤亲自演出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戏码,成为了宋代开国皇帝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统治者颁布一系列法令,使政权归皇帝所有,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武装起义使之成为了他猜忌武将的心病。于是他又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剧,使自己的拥护者、禁卫军统帅等一批有功之臣主动辞退,告老还乡,从而解除了他们的军事指挥权。自此,宋代兵制形成了新的历史风貌:偃武修文,重用文官,推动了中晚唐以来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排斥习武之人使得文人得以发展。赵匡胤在要求武人读书的同时把军政大权交付到文人手中。他极度鄙视武将的骄纵贪欲,他认为即使大部分文人都贪污腐败,也不及武将一人的祸害程度。于是,他把官僚机构都交给文人掌握,就这样,文人掌握了军政大权,成为除皇室外宋代实力最强的群体。由文人阶层统治的宋代,带来社会的文治与文化的发展。

宋中后期的书画艺术已经成为足以代表两宋书画成就的新风尚。经过宋代近百年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宫廷绘画也与西蜀、南唐的风格有所不同,就连与院体画风相对的文人画也开始兴起。宋代重文轻武这一社会背景使得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得以壮大。有官无职、有职无权的人员不在少数,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以及地方官职里有多数徒有空衔。宋代文官的俸禄和赏赐丰厚。在这种衣食无忧,不需要从事具体实践的条件下,他们有大把时间和精力用读书、绘画等各类艺术创作,从而壮大了文人画这支队伍。

文人画作为绘画思潮的一种,是自中唐后开始发展的。文人画的兴起,是在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倡导者多是参加并进入科举之途的文人,他们企图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又希望过着老庄一样自由的生活,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为此,他们把书画作为从政的“余味”,在作品中体现清、幽、静、寒,自然适意,浑然天成的审美追求。故此,这一阶段他们的题材主要为山水、竹石,绘画形态则以离形得似为宗旨的写意画。文同、苏轼和米芾为主要代表。

宋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两种主要特征:写意传神与精细入微,分别汇成了两种特色不同的流派。前者体现在上文提到的文人画中,后者主要体现在院体画上。

院体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到五代南唐、西蜀时最为完备。赵匡胤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翰林院,招揽贤才,吸引了当世各地画家纷至沓来。宋代初期,画院依旧使用五代体制。直至宋徽宗时,建立画学用来培养宫廷画师,之后将其与翰林图画局合并。学习所分学科为:释道、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等。画家们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

为体现出主体的审美追求和情感,文人画家们在绘画技法上推崇写意传神。强调一种只可神会不以形似的绘画原则:只要表现出了内心的高雅心境,就可以了。不斤斤计较于逼真的形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画追求画中体现出的“意气”,在作画的过程中也讲求“常理”。文人画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其生命力,注重其神态。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只有形神兼备,方为上乘。可神会而不求形似的美学原理出自司空图所提出的 “离形得似”的理念,这一理念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因此深受文人画家喜爱。

2.文人画家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为清幽寒静。平淡悠远的闲适之情,画家寓情于神,通过绘画表现出心中所想。我们可以从苏轼对书法和诗歌的评论中能看出:“余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意境高远成为宋代文人艺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3.文人画反对绘画创作中的因袭模仿,主张变化求新。苏轼曾道:“东坡虽然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他认为自己虽然向湖州派学习过,但画出的竹石风格却与文同有一定差异,在学习他人风格时还要加上自己的创新。

4.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剧史料记载,李公麟的《贤己图》,画中几人掷骰子,盘中已经有五个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中,结果未知。画中有一人正张着嘴紧张地说着“六”。人们看后连连称赞,而苏轼却笑了,问道:“天下所有语言,六的发音都是合口。现在盘中有五个骰子是六,还有一个未知,画面中的人物理应呼六。而那人却张着嘴,这是为何?”作者得知,佩服至深。

5.书画结合。即强调诗歌与绘画相互结合,要求画中体现出诗意。画中诗即用绘画和书法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米芾、苏轼之前也有在画上署名题款的画家,他们的处理方式较为隐秘,如将题款落在石缝、树根等地。方董《山静居论画》:“款题始于苏、米,至元、明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着,画亦因题益秒。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滥觞。”书法、绘画和文学相结合,成为我国宋代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趣味。苏轼从创作、评论和欣赏等角度都认同诗画的一致性。他提倡用诗的水准来评论画的格调高度,用诗的妙想构思画的艺术形式,用诗的摹写方法处理画面的最终效果,最后要在画中看到诗意。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他非常欣赏王维,还曾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诗画二者的密切关系,被视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努力追求的艺术典范。

院体画的取材与当世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艺术绘画的特点也同样如此。在以写意传神为特征的文人画走流行趋势之时,院体画也不甘落后。院体画较于文人画来说更加世俗化,注重形象表现,细致入微地观察物象,再加以逼真的写实表现手法来刻画自然物象。其画在技法上精雕细刻,表现出对日常细微事物深有体会,令人惊叹。有的追求作品的过度逼真,《画继》记一画作:“……如鸭脚、荔枝、胡桃、榧栗榛,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因。”精细入微到此地步,于是纤细柔媚的工笔花鸟画便成为最能体现这一标准的代表了。

宋代早期的花鸟画绘画风格很大一部分受五代的影响,宫廷画则理所当然地沿袭了黄筌的画风。因为这种富丽端庄而又细腻逼真的画风非常受皇亲贵胄们的欢迎。而徐熙的野逸风格受到黄筌的严重批评,被称之“粗恶不入格”,结果迫使其后人改变家风。花鸟画直至徽宗时期才有了新的发展,从题材上来说,除去宫廷内的奇花怪石依旧是画院画家们热衷的对象外,自然界的荷塘衰柳、山花野禽、芦花凫雁,也成为一些画师的创作题材。

画院画家主要是为宫廷服务的,其任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为宫廷和佛教绘制壁画。宋代位于开封的大相国寺和皇城西北天波门外的玉清照应宫的壁画,均为画院的高手所画。

2.为宫廷和一些高官绘制屏风。宋神宗令郭熙画无数壁画,徽宗修建宫殿之时,命人画屏壁等。皇亲贵胄宅第使画院画家绘图装饰,则不少见。

3.表彰贤臣。宋徽宗时,将绘制成的作品赠予功臣。

4.绘制图画装订成册用来教育官宦后代。宋仁宗让人画三朝盛德之事,用以劝诫后人。

5.鉴定名画。太宗命一些有才学的画院画师搜访民间名画,并鉴定其真伪。

6.为皇帝代笔。根据专家鉴定,现存赵佶作品中《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画中有部分为画院画家代笔。

文人画家的主张和技法,就宋代当世绘画来说是一个补充,同样也是一种冲击。文人画的理论及技法的传播,对宗教、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造成了一定冲击。教化、刻板的题材逐渐被文人所弃,他们转而对自然充满兴趣,作画对象变为山林竹石;宣扬封建意识和教条文化的作品逐渐减少,抒发个人意志的作品增多。文人画家们借物抒怀,虽不能广泛地反映到社会各地,深入到社会现实中,难以完全融入到深厚的社会内容中,但较于宣传鬼神、封建礼教等唯心主义思想内容来说,它具有相当一部分的科学性,更直接地靠近了人生,因而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宋代文人画的发展为后世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苏轼、米芾、文同等是后世无数文人学习的典范。他们提出的理论技法经历各朝各代文化的冲击,都不曾改变。因此探究宋代文人的艺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精心运用,出以妙笔。院体画的绘画技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给予千百年后的画家极大的模范和启发作用。宋代院体画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风格上细腻,注重构图和气势。细腻的绘画技巧,使人们的创作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从而促进现代绘画有了长足发展。

宋代在绘画史上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时代,确立了其无与伦比的地位,丰富了绘画的各个门类、各种载体,形成了文人画和院体画两大风格。此后,中国绘画的许多重大变化和发展都与宋代的艺术有很大关系。

离形得似与精细入微属于两种审美思潮,彼此对立、排斥,又相互渗透、联系。其艺术倾向是鲜明的。离形得似的审美观念使文人画得到空前发展,也促使以院体画中强调精细入微的画风发生某种分化。在院体画方面,崔白的花鸟画,在正统的“画家富贵”体制的基础上变得自然生动。这一时期的宫廷美术与士大夫美术争奇斗艳,并与政治经济体制共同进步,形成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使之巨大地推动了中国美术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永年,赵力,尚刚.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天琪,周岩.中国宋辽金夏艺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侯春月,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

猜你喜欢

宋代文人画成因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