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性教育的模式探讨
2015-05-30谷玉
谷玉
摘 要 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儿童家庭性教育的现状、家庭性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说明家庭对儿童进行性教育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中的个案管理模式强调资源整合利用和团队服务,以综合的方法进行专业的服务,基于此,本文尝试在儿童家庭性教育中引入个案管理模式,探讨该模式在儿童家庭性教育中如何运用,从而为儿童家庭性教育提供一个比较适当的方法,以促进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 儿童家庭性教育 社会工作 个案管理
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儿童的心智也快速进化。从各大新闻媒体中可以看到,儿童对于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理解力和模仿力都在增强,对与性有关的也毫不例外,而儿童生活的环境并没有给儿童和家庭喘息的时间,形形色色的与性有关的广告、书籍、电视节目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这进一步推动了儿童对性的接触。然而目前对儿童的教育仅止于传统的教育内容,正面的性教育甚少,难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已非常紧迫。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儿童与健康部分第十三条是要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儿童性教育这一重大问题是每个家庭无法避免也不能忽视的,是每位家长都需要学习和承担的重要内容和责任。
一、儿童家庭性教育的现状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儿童性教育方面都有了新进展,一些性教育工作者认为,儿童从进小学就应该开始接受性教育。对荷兰的儿童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什么区别,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澳大利亚、美国、瑞典、英、德、日、新加坡、芬兰、丹麦等国家都将性教育的时间已经或准备提前到幼儿阶段。
相比国外对儿童性教育的重视和采取的实际性举措,国内的儿童性教育就显得比较遜色。目前儿童家庭性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有些父母依然没有认识到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在儿童性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上不得要领;大多数父母希望将儿童性教育的重任交给学校;也没有做儿童家庭性教育咨询和辅导的机构。对家庭而言,进行儿童性教育的阻碍源于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从家庭来看,家庭缺乏教育资源和支持网络。表现在父母本身没有受到过正面的性教育,自己一知半解,不具备性教育的知识储备;市场上也没有合适的儿童性教育的书籍供家庭选择,因此家庭在儿童性教育方面能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很小。从外部环境来看,传统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认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性是神秘的,公开谈论是不道德的,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自我通晓了,不需要别人教导。而儿童只要吃饱穿暖、学业良好就行,这种观念导致人们耻于谈性,给儿童进行性教育难上加难。在大众都人为忽略性教育的氛围下,针对儿童性教育的培训机构也无法萌芽,书籍也难以畅销,形成恶性循环,儿童家庭性教育困难重重。
二、儿童家庭性教育重要性的理论分析
本文所讲的儿童家庭性教育是指家庭对12岁及以下年龄的儿童进行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给儿童讲解有关身体构造、身体各个器官的作用,协助儿童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明确自身的正常的需要;教育儿童如何与异性同龄人处理关系;帮助儿童理解性别差异、培养性别角色意识;使适龄儿童初步了解性知识。其目的在于使儿童在了解基本的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生命的缘起和可贵,爱惜身体,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接受爱、理解爱、学会爱,逐步学会承担责任、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促进个人的良好发展。
弗洛伊德将人的成长划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认为在不同时期儿童的各种需要都应该得到恰当的满足,否则会使个人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其人格变异。埃里克森发展和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将人生划分为八个主要阶段,并认为个人只有在外界的作用下克服每个阶段的危机或矛盾才能很好地完善人格。据以上观点,在儿童阶段,个人主要经历四种危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怀疑和羞怯、首创性与内疚性、勤奋与自卑。
儿童从出生到一岁多即弗洛伊德所说的口欲期,主要通过嘴来体验外部世界的快乐。这个时期,性教育处于朦胧阶段,父母通过给孩子喂奶、抚摸和亲吻孩子等方式逐渐地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感受到性的满足和父母的爱,为儿童以后性的发展和爱的能力打下基础。若这一时期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使儿童对父母或亲近的人产生不信任,发展出不信任人格。
一岁多到三岁左右,儿童进入肛欲期,面临自主与怀疑、羞怯的发展危机。这一阶段,儿童通过控制大小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随着控制能力的提高,儿童发展出自主性,同时也可能不理会别人的指导,产生攻击性行为,若父母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便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养成自主、自信的人格。而过多的呵斥或惩罚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使其产生自卑情绪。而对于其攻击行为的错误理解和严厉指责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情绪,使他们误以为这种攻击性是绝对错误的,从而表现的过分温顺,这样反倒不利于其学会自我保护,不利于孩子安全意识的养成。
三到六岁的儿童是否真的会爱恋同性父母而仇视异性父母,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但处理好这个阶段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身体、生命来源、性别等问题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父母坦然、正确地回答孩子这些问题,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不仅是对孩子积极性的鼓励,也可以培养孩子尊重生命、尊重父母的意识。父母以自身为例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生命教育和两性关系教育,也会为孩子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向同性父母学习,激发儿童爱的能力、责任承担的意识和对性别的认同。
六到十二岁的儿童处于性潜伏期,表现为男女儿童壁垒分明。这个阶段,一方面一些儿童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到来,身体的突然发育,可能会产生不安和焦虑,父母的教育和安抚是儿童消除不安和恐惧的有效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止儿童遭受性侵。另一方面,随着儿童身体的发育,性心理得以发展,男女儿童可能会通过与异性的冲突来寻求同性群体的认可和吸引同性的目光,有的儿童甚至会陷入所谓的恋爱,然而矛盾的扩大和这种恋爱错觉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及时的性教育则能很好地帮助男女儿童化解矛盾、正视自己的性心理活动,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三、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家庭性教育的模式探讨
全美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把个案管理定义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为某一群体或某一案主整合、协调所有助人活动的一个过程,它强调来自不同的福利及相关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主张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为案主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目的是为了扩大服务成效,突出个案管理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个案管理可以说是一个通过团队合作,增强案主获取资源、发展资源网络和运用资源的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集综合性和专业性于一身的服务的过程。
个案管理模式在儿童家庭性教育中的介入过程分为发掘需要及建立关系、评价问题和资源、资源整合和链接、制定与执行计划、效果评估、结束关系。
在建立关系阶段,首先需要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来判断现有的和潜在的服务需要者群体的规模、分布和基本需求情况,基于调研结果确定服务提供的人员构成、形式和方法。在背景资料完备的情况下,开始组建服务团队,筹备与服务开展相关的准备事宜。确定服务对象后,社工可以通过向服务对象表达同感、真诚、接纳的态度来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以便获得与家庭成员在儿童性教育中的表现有关的资料。
在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之后,社工可以从评估者的角色来看待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和资源。就儿童家庭性教育而言,家庭存在的待解决问题有:家庭成员本身的教育认知、能力和方式的问题;缺乏支持系统的问题。服务对象可利用的潜在的资源有:(1)外在资源:正式的,如学校、医疗机构、育儿机构等;非正式的,有亲戚、朋友、邻居、社会团体等;(2)内在资源:本身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态度。
资源整合和链接阶段,社工作为资源协调者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团队成员拥有的资源和能继续发展的资源并尽量争取;对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相关机构的服务;建立志愿者平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与儿童家庭性教育相关的资源涉及学校、社区、其他教育机构、新闻媒体、公益组织、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在获得他们的同意后,要与其进行充分沟通,促使机构与个案管理团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要促使这些组织机构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人员、资源到位后,个案管理团队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计划中关于服务的内容应包含针对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能力的干预和辅导;针对学校和社区的宣传和辅导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互动与结合;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机构的帮助,全面宣传儿童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和服务开展的实时动态;争取国家相关执法部门的帮助,完善书籍影视音像市场,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应该继续评估和跟进,不断完善计划。
服务完成后,要从三方面进行效果的评估:任务完成程度;目标达成情况;是否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在效果评估的过程中,评估者不仅要包括这个个案管理的团队,还要有服务对象、其他机构的参与。个案管理介入儿童家庭性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家庭重视儿童性教育并掌握适当的教育方法,于单个家庭而言,这是短期的服务,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长期的服务,所以是否结束关系,怎样结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个案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应用在儿童家庭性教育中,能够为家庭争取到更多资源,减少家庭在儿童性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尴尬,推进家庭性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值得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践行。然而个案管理重视对资源的整合利用,而在实际生活中,资源获取的便捷程度和有效程度是难以预估的,同时,观念改变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一方法推行的困难程度也是比较大的,能否顺利地应用于儿童家庭性教育中还有待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8/08/c_1218 30087_2.htm,2011.
[2]中外儿童性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历史研究方法)[D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62f3ce1d0100g6xa.html,2009.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4-105.
[4]仝利民.個案管理:基于社区照顾的专业社会工作方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26.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