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5-05-30刘静静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机制创新产教融合

刘静静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几乎都在进行探索的特色发展之路,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及经验提出相关的对策分析,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30-01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一)产教融合表面性工作较多,实质性的合作较少

产教融合口号提出后,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在寻找产教融合的机会,产教融合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开展的不亦乐乎,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除了个别的院校真正做到了产教融合,其他的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往往都流于了形式。联系好企业,企业派代表来学校开个会议,和几张影留念则表示自己学校做到了产教融合,而真正的产教融合并没有落到实处。企业和学校双方也没有互惠互利。因此,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低。产教融合也就慢慢的流于形式了。

(二)高职院校对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办学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仅仅把产教结合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把它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条件看待,把建立實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学生的实习也主要是调查、观摩等认识实践,对生产的现场参与严重不足,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培养;个别的高职院校表面上打着职业教育的牌子,其实招来的学生基本上又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历教育,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关于专业理论的学习,只有很少的实训的机会,更不用说去企业等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或训练。

由于产教融合是一种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多向、关系交错复杂的合作形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最佳的产教合作模式未必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应该是统一的,即合作主体必须有各自的利益点、必须能够获得各自的收益、必须能够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产教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需求联系。但是,在众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与企业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和基地,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他们主动联系企业,力求合作;然而而企业合作的意愿却很低,即使有些同意合作,有时也只是出于“人情”考虑才会为高职院校提供仅有的几个实习机会,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三)产教融合多是短期的行为,难以持续发展

在某一时期内,高职院校与企业会积极的响应和参与国家的号召,高职院校请企业内的人员来学校讲学,甚至从企业聘用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与企业一起参与项目和课题的开发,一起编写教材,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可以去到企业进行实训顶岗实习等,一段时期内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与学校渐渐分离,合作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在企业实训实习的时间渐渐缩短甚至流于形式,加之学校与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组后使这种产教融合不了了之。

(四)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产教融合缺乏保障。

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国外大多数是靠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来保证产教融合的实现。然而我国制定的关于产教融合的文件,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导致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而处于一种松散的境地。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对校企合作有所规定,但多是原则性规定。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行业企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参与和指导,学校与企业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二、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对策分析

(一)抓住产教融合的切入点,把产教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学者姜大源指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企业的推动,“依托企业办职校,办好职校为企业”,是广大职教工作者和企业界有识之士形成的共识。职业院校在实施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其主要困难是由于抓不住切入点,造成在理念层面的“模糊”、方法层面的“随意”、运行层面的“凌乱”、机制层面的“片面”。

(二)转变办学观念,统一产教融合思想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的联结或者说社会定位的重点应是产教结合。”[3]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对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

(三)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产教融合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对高职院校在技术人员和实训场地方面的支持,同时,企业也需要高职院校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研发更多的新产品和开发新项目,增加企业的收益。在行政管理上,通过学院产业管理委员会,加强宏观督导,落实贵、权、利关系。在生产技术方面,充分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在科研工作中,学院关注并支持工厂高新产品的研发项目,积极为新产品研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另外,各教学单位也充分利用其实验设备、专业师资等优势条件,承担工厂产品的试验、测试任务。

参考文献:

[1]时宁国.靠什么“创造人才红利”[N].中国教育报,2014-03-17(07).

[2]江大源.抓住产教融合入切入点[N].中国教育报,2014-03-17(07).

[3]钱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陈建民.推进产教融合 巩固与提升示范建设成果[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机制创新产教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