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牧民生产生活影响分析
2015-05-30桑晚晴
桑晚晴
摘 要 近年来,在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趋势下,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同时,像暴风、雪灾、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多变及不确定性,它给不同地区人们所带来的影响及人们的应对能力也不相同。尤其是在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脆弱区域,更是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本文在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气候变化对牧区牧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 西部民族地区
久治县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辖县,是藏民聚居区,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人们主要是以放牧为生,畜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体。拥有辽阔的天然牧场,在广阔的草原上,牛背上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对更多的依赖自然生活的居民们来说,表现为“逐水草而徙”、“籍绿洲而居”的生存状态。是我国生态脆弱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多变,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难以预测、全方位、多层次的,并且在人类活动的不同地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及人们的应对能力也不相同。尤其是在对气候变化敏感的生态脆弱区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
一、当地气候变化情况
因为草原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其冬季草场和夏季草场也不同,因此可以分季节来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据调查分析,当地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气温不仅在年度间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在年内的变化幅度也在增加。据当地牧民介绍,现在气温呈现忽高忽低、忽冷忽热的不均衡状态。现在夏季气温比以往要高很多,而且最近五六年来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白天11点~3点之间,夏季晚上气温变化不是很大。冬季气温上升的幅度相对来说不大,但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11月份。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一个极限是2℃,也就是说地球气候升温变暖必须控制在2℃以下。(1)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降水量有增加的趨势,且降水格局发生了变化,呈现不平衡降水(如图1)。当地的居民们介绍“以前的降雨是分季节和时段的”,降雨量也很平衡,但现在的情况是“需要雨水时降雨量很少”,在挖虫草、贝母等不需要雨水的时节又会降雨,夏天时雨水比较多,有时在挖虫草时还会下大雪。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月~9月之间,且越来越呈现集中的趋势,在6月~8月之间。而此时也正是牧民挖虫草、贝母的时节。
第三,自然灾害的频发,像雪灾、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情况发生的频率增高。像冰雹,以前是一年打一次,并且是在挖虫草、贝母等结束后才会打冰雹,现在在挖虫草、贝母等的时节就会打两次冰雹,打冰雹次数不但增加,而且时间有所提前,以前大约是9月份左右,现在大概是8月份。
图1 当地降水量变化
二、气候变化对牧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久治县生态脆弱区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气候变化对牧民的生产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对草场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牧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草场,草场的变化情况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随着气候变暖将导致暖干化趋势加剧,致使草原面积不断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地表蒸发耗热明显增加,可能会导致土壤湿度下降,荒漠化加剧。现在部分草场退化现象严重,表现为沙化、干旱、自然灾害等的增多,植被覆盖率下降10%~15%,草的高度降低4~5厘米,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20%~30%,牧草品质下降,并且密度也在降低。
图2 最近几年牧民平均受灾变化情况
(二)气候变化对牧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情况,以前雨雪分布均衡,现在雨雪分布异常,会出现雪灾、冰雹等异常气候灾害,据相关资料分析,最近几年雪灾情况加剧,2008年、2012年都出现了很大的雪灾,而以前没有雪灾的情况,同时,大风和雪灾情况会呈现交替的现象,像今年没有下雪,风就比较大。牧民受灾情况如图2所示:在08、12年,每户牧民平均死亡牛数是最多的。
而且气候变化对草场造成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牛的生产力,当地的牧民介绍,以前一头牦牛每年能产14斤酥油,现在只有8~9斤。同时,自然灾害等极端的气候灾害也使牛的死亡率提高,像12年的雪灾,大雪覆盖草场,牛没有足够的饲料就会饿死,每家牧民都死了很多牛,最严重的有死50多头的,牧民只能靠购买材料来减少牛的死亡。而且每年也会因为疾病死一些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情况也会间接影响当地牧民的生计情况。气候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会使一些植物、动物发生迁移,一些脆弱的物种也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像在岩羊数量的减少下,雪豹就会转向牧民养的羊,使其成为受害的对象。并且,据此次调查得知,现在牧民挖虫草、贝母等的收入有所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降水量的不平衡,在挖虫草的时节会有下雨或下雪的现象,这样就会使虫草颜色不好,使虫草的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是气候变化使草场的质量下降,进而也影响了虫草、贝母等药材的质量。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牧民的生活,降低了牧民的收入。
(三)气候变化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
一方面表现在水量的减少。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因素之一。随着气温进一步增暖,部分地区的降水和蒸发将发生变化,水资源会受到很大影响,高山冰川将出现进一步减少和退缩现象,高山季节性积雪时间缩短,积雪量度减少,并将对高原气候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
另一方面是水资源污染比较严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会加重其他胁迫的影响,如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活动的变化等。同时,气候变化的不稳定还会影响合川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变化。(2)在当地,牧民主要靠河流水和湖泊水生产生活,但随着外来人口的进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逐渐在此处蔓延,河流边上到处都是乱丢的衣服、塑料瓶、垃圾袋等,还有牧民们祭祀时的垃圾,城镇下面的河流水已经不能在饮用了。
三、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政府应实施的对策措施
基于当地目前的发展状况,当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地区发展优势和机遇,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牧民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关的应对和发展措施如下:
首先,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的优化牧民经济收入结构,使其收入多元化。第一大力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健全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其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同时对牧民开展技能培训,鼓励部分牧民转产创业,发展特色旅游、种养等产业。第二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加快推进草原文化旅游区建设,结合当地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宗教文化、“藏居”特色建设,发展观光、休闲、文化等集一体的生态旅游。
其次,要改变目前在自然保护和资源管理上过于粗放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从草场管理模式上来说,采取适当的禁牧休牧政策,控制草原的载畜量。目前在有些退化的草场的地方,有些放牧已超出了草场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人工种草,恢复已被破坏的草原植被,增加草原覆盖面积,并且对种的草场采取3~4年的禁牧措施,使草场质量得以恢复。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当地草场的质量,而且对调节当地的气温,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坚持和完善生態平衡、基本生态保护等制度前提下,科学制定牧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应优先考虑生态脆弱区的居民,使相应的政策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目标和规划进行配合。对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的牧户,在饲料购买及牲畜棚建设上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除了政府转移支付以外,还应该支持和引导生态有偿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的进入,像森林碳汇、水资源的有偿付费使用等,真正做到当地居民保护者从生态服务中获益。
第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研究和监测,建立动态监测和分析预测体系,利用现代科学和传统经验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定期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敏感物种、水资源情况及病虫害、人体流行病等进行监测,对于监测的数据可以定期公布,使当地牧民更好的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以提高其保护意识。
第五,要控制当地的人口总数。随着当地人口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进入,当地人口已经超出了生态脆弱区的人口承载力,要相应的控制人口数,避免气候变化加剧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恶性循环
第六,政府要加强政策实施和保护力度。一方面对于人们过度挖虫草、贝母等情况,可以对当地社区居民进行草场保护的宣传,在其挖虫草、贝母时尽量减少对草场质量的破坏,并加大对牧民的补偿。同时,针对气候变化对人身体状况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来减少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针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要加大对水污染现状的宣传力度,使牧民认识到水资源污染的危害,提高人们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注释:
(1)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
(2)夏军,刘春蓁,任国玉.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地球科学发展,2011.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刚·贝林格著,史军译.气候的文明史——从冰川时代到全球变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2]王伟光,郑国光.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
[3]徐小玲.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变化及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07(6).
[4]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
[5]夏军,刘春蓁,任国玉.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地球科学发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