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探究

2015-05-30付云松金永超蒋正跃胡朝英王春彦

大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构建研究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

付云松 金永超 蒋正跃 胡朝英 王春彦

[摘 要]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寻求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从知识需求、能力结构、素质培养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毕业生面对岗位、面对行业、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34-03

一、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进一步明确

一些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尚不充分,有些简单地将“应用型”与“学术型”、“理论型”对立起来,延续以前“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偏离了“应用型”的指导思想,在选用教材、授课方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等方面没有更多考虑“应用型”的教学要求。

(二)实践教学依然薄弱

1.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受到实习基地、实习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理论化,土木工程职业所需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技能、创新思维、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以及社会知识等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体现较少。

2.实验设备及手段落后。实验设备不足或设备水平落后于现代企业的水平;实验教学设计过于僵化,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比例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3.淡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验证和运用性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而得不到保障,往往是被理论课占用或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与学质量不高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生师比从原来的7∶1迅速下降为14∶1甚至超过20∶1,平均教学资源减少。一方面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因得不到重视而离开岗位,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自身接受工程训练的机会少,很难满足实践实训教学的需要。

2.缺乏“产学研”合作。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外部的联系不紧密,强调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学科性和知识性,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均较弱。教师授课缺少联系工程案例式教学和综合性教学经验,教学与工程实际、科研和生产相互脱离,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每每是“眼高手低”。

3.缺乏全面的工程素质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的测查,对综合性强、技术性强的知识点少有采取设计型课题、选题报告等方式的测查;过于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总体把握。

由此可见,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而且必须制订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寻求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培养模式。

二、建立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整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最终具备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四个突出特点。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把学生思想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创新、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三)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人才与目标和规格相协调。创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满足三个一致的要求:即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一致;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围绕三个一致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

三、建立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一)以知识培养为基础

1.合理搭建课程框架。应用型人才培养既围绕“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一般要求,又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特点。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运用能力要求,对各种课程进行裁并、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出适合需要的课程框架(见表1)。

2.合理构建课程群。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并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凸显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

3.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发展性。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考核方式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结合工程实际和专业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重心

1.整合实验内容。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相应的基础、专业和模块实验(实践)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形成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见表2)。

1.组队:根据国家一般竞赛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自由组队,每对3至4人。这种方案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2.选拔:选拔一般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进行笔试,笔试通过后,学生组队进行特定题目的方案论证及完成工作,根据笔试情况及动手实践能力选拔准参赛队员。

3.培训:通过选拔的同学,即可参加实验室组织的培训,培训一般是以往年的竞赛题目的形式进行,然后针对不同的赛事再进行专项训练。在临近竞赛的一段时间,通过学校组织的校内选拔赛,在原有学生的基础上再次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最终参加全国或全省竞赛的学生,然后再针对这些学生进行特别训练。我校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流程如图3所示。

我校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通过组队、选拔、培训等流程主要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组织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大学生科技竞赛采取“旁边站、试试看、我要干”传帮带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学生宣传创新实验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方式、过程和效果,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感性认识;对于二、三年级学生,由三、四年级学生带动,协助高年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对于三、四年级学生,鼓励参加全国性竞赛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转变。学生通过参赛训练,在软、硬件知识应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而通过参赛的学生,无论获奖与否,都在方案论证、系统设计与调试、新器件的选用、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近年来我校大学生科技竞赛通过这种运行流程,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29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共计309人次获奖,受益人数多达1500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五、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工程实习是在学生全部学完大学理论课后进行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接触生产实际,开阔视野,认识社会,适应未来工作的一次极好机会,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工程实习要达到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效果,首先要做到科学安排和精心组织。我校的电类专业工程实习一般在第七学期末或第八学期初,这期间正是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和参加人才招聘的高峰期。为了使学生处理好实习与就业的矛盾,提高培养质量,宜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法。学生可以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分散到企业进行实习,同时,每周集中半天时间协调就业工作。实习内容也需要精心安排,根据我校电类专业的培养特色和社会对所需人才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工程实习的内容需要进行全面扩充和完善,组织编写工程实习大纲,拓宽实习内容和场所,并对实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提倡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相结合。这样,学生实习的内容就是将来从事的工作或研究方向,学生学习就有了动力,同时,可以缩短用人单位新员工的实习期。这种做法,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把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作为电类专业学生的大学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既解决了现场问题,也提高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六、总结

加强地方高校电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我校近年来电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以上几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已经成为全院学生的创新基地,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较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陕西理工学院电类专业毕业学生的评价在不断地提高。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这种运行模式,不但保证了电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多所兄弟院校老师、多位专家领导来实验室参观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项新建.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

[2] 郭建华.重视工程教育.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

[3] 张鹏超.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4] 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5] 鮑吉龙,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21).

[6] 李焱斌,黄玮,等.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构建研究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
高职卓越校财经管理类专业“互联网+”实训室构建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及构建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层建筑土木工程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探析土木工程中的造价控制管理
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点探析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