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的大众出版传播刍议
2015-05-30王唯贤
【摘要】手机阅读是以手机作为信息终端,依靠互联网传播技术进行的阅读方式,是大众出版高效、便携、多渠道拓展商品价值的体现。手机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更加高效、快捷,是大众出版、营销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手机阅读 ;大众出版; 出版传播
【作者单位】王唯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人本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03163。
阅读是人类文明进步、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网络时代,文字表现更趋开放自由,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手机成为社会生活中除报纸、电视、电台、电脑外的第五媒体,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移动阅读终端。手机上网更加方便快捷,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可随时随地阅读,阅读消费成本大大下降,加之手机支付条件的日趋成熟,手机阅读市场在运营商、软件商、内容供应商、出版社的互助互利下,已形成手机阅读产业链的规模效应。
一、手机阅读模式下大众出版传播新问题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实体书店图书市场增长率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54%。同时期艾媒咨询统计的手机阅读市场调查显示,2014年同比2011年,手机阅读增长率高达42.1%,手机阅读收益也从2011年的70亿元增加到161亿元。无疑,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众出版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网络连接世界的今天,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为大众出版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纸质媒介影响和销量大幅下降之时,传统纸质媒介特点被移植到网络平台,使大众出版在新领域得到开拓,手机阅读就是其中之一,是大众出版重点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大众出版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机遇。手机阅读作为大众出版新领域,利用移动互联优势,展现出个性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等优点。这种“手机+出版”的创新模式,将原有出版商业模式进一步扩充,展现出与时代同步的活力。与此同时,在手机阅读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新问题。
1.用户体验有待改善,人机互动仍需加强。
对很多手机阅读新用户来说,软件注册流程过于烦琐,缺乏人性化设计,影响手机阅读软件使用,注册的安全性也有待验证。在手机软、硬件不断更新的今天,操作简单、智能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很多软件供应商已经将开发重点转向人工智能。例如手机中语音搜索提示、自动智能设定等人机互动,大大缩短人工敲击按键时间,但由于手机软硬件的差别,使用效果差异较大,很难做到让用户百分之百满意。除此之外,手机软硬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如此才能获得最佳使用效果。
2.手机阅读盈利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创新盈利模式
现阶段我国手机阅读盈利方式主要靠收取用户订阅费,在收费模式设置上过于单一、创新不足,没能创造出更多商业价值。除少量启动增值服务之外,很少有阅读软件将商业广告整合到阅读收费中。在订阅费用设置上,我国的手机阅读资费和国外手机阅读资费相比普遍较低。以海外亚马逊Kindle阅读平台为例,一般图书阅读费用为9.99美元,是纸质书价格的一半。在我国,由于网络资源长期存在大量免费使用现象,对于有偿资源的使用,很多用户一时无法适应且有抵触情绪。这种无偿使用资源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这就需要国内手机阅读软件开发者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收费模式,制定我国手机阅读消费者能接受的资费标准。同时,要尝试跨界合作,比如植入多种形式的广告、补贴模式等,这是我国手机阅读发展成功的关键。
3.阅读资源多以网络文章为主,传统出版内容缺位现象严重
手机阅读平台的资源异常丰富,但这些资源同质化严重,相互抄袭成风。以现阶段最为火热的网络文学为例,玄幻、恐怖、探秘、言情最受大众欢迎,这些文学作品每日都需要大量更新,以获取点击量。在更新速度加快的同时,内容质量该如何保证?特别是有些作品为了吸引读者,以暴力、色情、恐怖为噱头,将一些低俗内容在网络散布传播,令人担忧。
另外,手机阅读作品多以网络文章为主,传统纸质图书资源较少,大量优质传统出版内容资源没能在手机阅读平台上发挥作用,缺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出版业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不强,对数字出版特别是手机出版的内容转换多数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缺乏对数字内容的功能性和多样性设计;二是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前景的不确定性,对盈利信心不足。因此,传统出版单位虽然有大量优质内容资源,但这些资源在数字化和手机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行业标准不统一,版权保护机制有待完善
手机阅读行业标准包括格式制定、内容监管、转入机制等。众多手机阅读软件支持的阅读格式不统一,没能形成完善稳定的格式标准,以致一些媒体资源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不能流畅读取,造成乱码或文件损坏。手机阅读平台相互间的不兼容,往往造成交流不畅,操作烦琐之余增加用户成本。
版权是技术价值的核心。目前,手机阅读平台暂时没有形成合理统一的版权保护机制维护作者权益。从对手机阅读软件统计来看,只有33.3%的手机阅读平台有明文版权声明,而其他大部分阅读软件忽视版权保护的重要性,难以形成完善的手机阅读产业链。
二、大众出版在手机阅读上的创新举措
首先,大众出版要构建与手机传播相吻合的运营模式,以适应手机出版运营。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手机出版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载体和阅读方式上。手机出版作为大众出版新崛起的业务,要利用网络便捷和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启新的营销空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时间碎片化严重,使人很难长时间阅读,这是造成传统纸质书籍销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时间碎片化的生活中,手机阅读成为人们主要阅读形式。在如今手机阅读平台上,传统出版社作为资源供应商所占比重不足10%。这种现象体现出传统出版机构对手机阅读重视不足,转型不坚决。这就需要大众出版积极投身手机阅读市场,转变原有经营理念,使资源供应商转变为内容服务商,工作重心从传统生产加工模式转变到新媒体经营构建上,在变革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手机阅读与传统大众出版模式相比较,有着资源信息快捷传递、绿色无污染、资金回笼率高等特点。大众出版要发挥自身资源丰富优势,简化读者操作程序流程,加强对核心资源的保护开发,提供更加专业的内容制作;要与其他内容供应商保持高效率的沟通合作,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出版资源。
其次,版权机制的设立是大众出版在手机阅读中立足的基石。版权是技术产业的核心,要积极推行版权登记制度,出版社在处理事务过程中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于化解著作版权纠纷。在网络中,信息资源就是价值,重视版权可使出版社在与相关企业合作、交易过程中有自主发言权,有法律保障依据。在手机出版领域,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版权所有者可对原有作品进行编辑改编,出版社可依据自身企业特点,与作者签订版权合同,协商权利使用和利益分配。出版社和作者要做到互信互通,作者有权参与版权监控,查看点击率,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手机出版经销商也可依法按章办事,维护自身形象和利益。
再次,要改变营销理念,吸引更多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阅读,提升手机阅读的人气。在消费者使用手机平台商品过程中,利用商品附属服务增值收益的补贴模式回馈消费者。但这种营销模式在手机阅读开发上形式较单一,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手机阅读的补贴模式完全可作为手机阅读促销手段,运营商可根据读者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道具进行不同程度奖励,这些奖励可变现、兑换商品,也可作为继续使用阅读软件的费用。这种模式是手机阅读吸引读者、拓展业务的有效方式,在增收之余,也能进一步营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环境。
最后,开发手机阅读页面广告,是增加大众出版手机阅读效益的另一有效方式。手机阅读平台不仅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平台,同时还是潜力巨大的宣传阵地。在手机阅读产业链中引入广告营销模式,将大大增加大众出版手机业务效益。从手机阅读利益分配情况看,大多数手机阅读产业链都是作者和出版社获得50%的利润,平台开发商获得30%的利润,移动网络运营商获得20%的利润。这种利益分配,体现了手机阅读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合作依存关系。在资金回报率上,手机阅读出版要比大众传统出版高得多,并且随着手机阅读人数增加,这种利益回馈还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使产业链中其他环节都从中获取高额利益,促进整个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1]贾大雷. 手机阅读的内容与特征[J]. 新闻传播,2011(8) .
[2]吴小君,刘小霞. 移动阅读时代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析[J]. 中国出版,2011(16).
[3]翟维纳. 浅谈数字时代的大众出版[J]. 全国新书目,2011(7) .
[4]崔向东. 大众出版如何应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J]. 编辑学刊,20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