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韵生动·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虚实相生

2015-05-30刘继

出版广角 2015年10期
关键词:出版物民国

【摘要】民国时期是近代书籍装帧设计的黄金时代,大家频出,佳作云集。更为难得的是,艺术家们在装帧设计风格上抱有兼收并蓄、去芜存菁的态度,使得这个时期出版的书籍不仅有传统国画的深远意境,更兼具现代绘画精致写真的特点,可谓是集古今绘画艺术之大成。

【关键词】民国;出版物;装帧设计

【作者单位】刘继,南阳师范学院。

民国时期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封面设计一改传统的单调乏味,呈现出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清新出尘、余韵悠长的新面目,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后的思想结晶。本文简要阐述中国装帧艺术发展史,并分析民国时期装帧设计的经典范例,尝试总结这个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风格及意境体现。

一、意境:中国装帧设计美学的灵魂

中国的传统美学,一向只求神似,主张画山非山,画水非水,讲求作品意境高远,仰之弥高。唐代的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提出意境对优秀诗作的重要性,之后这一词汇逐渐应用于美学范畴。民国时期,意境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广泛关注,王国维、朱光潜、丰子恺等国学大师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时的意境,艺术家将自我情感融入画作,希望以寓情于景的创作方式来达到一个高深的艺术境界。民国时期,随着意境内涵的扩充,这个曾经山高月小的词汇日趋平民化,甚至普通市民也能欣赏其况味。意境在民国书籍装帧设计中,表现为书籍外观更美观大方,作者想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

民国时期的装帧设计,突破了单一的设计方式。在一些国学大家的影响下,设计者开始尝试将传统国画艺术引入书籍装帧设计中。从此,如何在封面的方寸之地用简单的笔触勾画出高远意境,就成了当时设计者和艺术家共同探索的难题。经过实践,他们很快掌握了装帧设计的灵魂所在。他们在设计时不一味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是将画面构造的意境美作为装帧设计的追求。这种以意境为先的设计方式,得到了后辈艺术家们的传承和肯定。

二、四美:民国时期装帧设计的优点

处于封建社会尚未完全解体、长达几百年闭关锁国结束不久的民国时期,人们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睁大了眼睛打量西方新奇的世界。随着西方文明如现代印刷术等大量涌入,中西文化迅速地交融。书籍装帧设计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批优秀设计大师涌现。海外游学归来的优秀学者如闻一多、陶元庆等都积极投身到这场书籍装帧设计变革的浪潮中,为民国时期优秀设计作品的空前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民国时期虽然是装帧设计的变革时期,但设计大师们并没有一味地摒弃传统设计思路,而是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批判地继承了中西美学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装帧设计作品中。欣赏这个时期的优秀设计作品,我们能透过时光的年轮看到设计大师们博采众长的高尚人文情怀。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集气韵生动、情景交融、意味深长与虚实相生等特点于一身,可谓四美兼具,对其后的装帧设计影响不可估量。

第一美便是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乃昔日谢赫所云绘画六法其一,历来被画家们奉为衡量画作水平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指的是作品自有一种韵致,风骨卓然,显现出超然的生命力。当观者欣赏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时,能置身其境,浑然忘我。《文坛逸话》的封面画就是其中翘楚。这幅图由丰子恺创作,画面大量留白,只在左上角画了一小幅众文人围坐图,桌边坐着的六个文人,皆姿态翩然、风采出众,或高谈阔论,或侧耳细听,或拊掌而笑,或凝神静思,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寥寥数笔就把当时文人曲水流觞、坐谈天下、指点江山的激扬之情刻画得生动形象,极符合“气韵生动”的特点。同时图画与《文坛逸话》的文本契合,书中想传达的主题跃然纸上,与画面相映成趣。丰子恺一向以漫画见长,这幅作品很好地凸显了他的特长,即以最简略的笔法表现作品的深刻内涵,于细节处点睛,进而带动整个画面,使之生动有韵致。比如其中一文人手执香烟,烟云袅袅;在小细节上尽显细腻,亦可见丰子恺艺术功底之深厚。一望之下,观者恍若置身于画中,与二三文人,畅叙逸话。这种效果,是气韵这一美学概念独有的,远非那些单纯写实的作品可比。这也是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独有的构图特点。

第二美是情景交融,这个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姜寨诗话》。在《姜寨诗话》中,王夫之将情景交融解释为“景中含情,寓情于景”。这要求艺术家在绘制一幅作品时,不简单地将眼前所见完全复制,而是追求胸中之情和所见之景的高度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在几千年的文化延伸中,文人们早已将一些特殊的质素与特定的情感联系起来。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也继承并弘扬了这一点。艺术家们凭借其对国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底蕴,创造出大量体现情景交融内涵的封面作品。丰子恺的优秀作品如恒河之沙,他为《画中有诗》创作的封面作品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这本书属于儿童科普类读物,所以丰子恺创作的封面作品笔触细腻灵动,画面简洁直白。一座简单的小屋,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女孩与男孩执手而笑,似乎男孩骑的木马也因此灵动了起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句诗铺开在一张画纸上,构图简洁明快,童趣无穷,极富感染力。这幅作品要表达的,不仅是一句诗、一个景, 丰子恺将自己对童年一腔纯真无邪的情感向往都倾注在这个天真而温馨的场景描绘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唤起了读者心中的情感共鸣。民国时期这类带有深厚感情内涵的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为我们带来一次次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

第三美是虚实相生。作为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虚实相生可谓是最为玄妙的了,虽玄之又玄,却是妙不可言。如《歌谣纪念增刊》的封面,闻一多为其做的装帧设计很完美地将虚实相生这一特点融入了作品中。画面简洁明快,暗黄色的底色覆以黑色镂空纹样,雕刻星月于其上。整幅画仅以黑白两色贯穿,虽简单却大有深意。试想,漫步于这柔和的月光下,明月高悬,乌鹊南飞,缥缈的歌声如远古的天籁隔空传来,像水一样缓缓漫过这座城市,一切都因这乐声而鲜亮起来。闻一多以明月为实境,以歌声悠扬为虚境,虚实相生,相互依托又互为补充。如斯美景,如此意境,竟可通过一种质朴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闻一多美术功底之深,令人不得不深深拜服。

依托于阴阳五行的虚实相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创作者描绘实景,还要达到一种玄妙的虚境,虚实映衬对比,实境是虚境的依托,虚境又提升了实境的内涵,最终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民国时期的艺术家们大多数秉承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思维,所以在虚实相生的境界构造上也算颇有见地,佳作良多。

第四美是意味深长。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最后一个特点,便是意味深长。程颐对此的解释是“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这指的是作品格调含蓄深远,内涵耐人寻味。这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是指作品不若一碗白水般索然无味,一眼到底,而是运用一些如象征、比拟、比喻等绘画手法,将抽象难以言明的精神内涵做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具象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对内涵加以说明和阐述,让读者由此引发联想,理解不可诉诸口的作品主题,所谓“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也。如话剧《赛金花》的宣传海报,便是运用了这种设计手法。画中,一门老炮对准天安门的城墙,乍看之下似乎不通,结合剧情细细品味方知其深意。赛金花是生活在乱世中的一位奇女子,面对西方各国军队的猛烈炮火,她以一介女流之力联合各方英杰力保北平城。这幅画便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冒着硝烟的大炮代表嚣张、企图征服中国的各国军队,古老巍峨的宫墙则代表了赛金花不屈的民族信念,以此来表现双方的对峙,寓意无穷。又如《坟》的封面设计,其采用了一幅类似简笔画的作品,用三角形代表坟墓,比具象化的坟墓更富有深意。这幅作品用简略的笔画来象征旧社会所挖的坟墓,具有振聋发聩之效。

民国时期是动荡的近代史上一段相对平和的时期,这为美学的繁荣提供了保障。新旧理念在此更迭,中西方美学精神在此荟萃一堂,各方文明在古老大地上的交会,使得这个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盛况。中国书籍封面的艺术化,也由此而始。在世界各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设计者们仍能不被文化的洪流裹挟,继续坚持民国时期的优秀创作思维和构图特点,不懈地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设计作品,可谓难能可贵。

[1]黄雄,柳林. 论民国时期作家和美术家对书籍装帧的贡献[J]. 包装工程,2011(14):114-117.

[2]徐习文. 论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化及其启示[J]. 编辑之友,2014(11):91-94.

[3]万蕾. 钱君匋的书籍装帧设计艺术述略[J]. 兰台世界,2015(3):156-157.

[4]刘伟华. 民国时期文献价值概览[J]. 新世纪图书馆,2015(3):72-78.

[5]《出版科学》2013年(第1—6期)年度索引[J]. 出版科学,2013(6):108-112.

猜你喜欢

出版物民国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2017年出版物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Two circulation regimes of the wind driven Arctic Ocean
The central role of diminishing sea ice in recent Arctic temperature amplification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