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书故我在

2015-05-30郝永伟

出版广角 2015年10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书法

【摘要】以草书著称书坛的刘艺先生,是中国书法领袖集团的代表之一。笔者责编的《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是刘艺先生书法理论研究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书法理论,刘艺先生对个人、时代与社会关系,对宏观视野中书法事业的繁荣昌盛、微观状态下书法创作“荒腔走板”的深情指认,令人瞩目而同心。

【关键词】刘艺;书法;编辑出版

【作者单位】郝永伟,书法出版社。

充满逸笔草草之士大夫气息的傅抱石有言:“线条是东方艺术的命脉,不了解线条,就几乎与传统艺术绝缘了。”情怀温婉,书画同源。以草书著称书坛的刘艺先生,之所以集书法组织、书法创作及研究于一身,成为“中国书法领袖集团的代表之一”,实因其笔下的线条与心底里流淌的血液息息相通。笔者责编的《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是刘艺先生书法理论研究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书法理论,刘艺先生对个人、时代与社会关系,对宏观视野中书法事业的繁荣昌盛、微观状态下书法创作“荒腔走板”的深情指认,令人瞩目而同心。

一、高贵清雅的书品与人品

书法非我所长,对书法理论,更是未窥门径。在我面前,书法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无疑是一座仰之弥高的文化山峰。为了编辑《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一书,我曾两次携书稿到刘艺先生家中求教。书品即人品。刘艺先生行、楷、隶、篆诸体皆擅,而精于章草与今草,其纸影墨香中透出了老派人的清贵与高雅。他年逾八旬却平易近人,对后学晚进十分关爱。氤氲在一缕碧螺春的清香中,我聆听了刘艺先生对诸多书坛凹凸往事的追忆。从1981年他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第一届全国书法展”并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到1983年正式调入中国书协任副秘书长,后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刘艺先生才算正式走上书法创作之路。为了揭开全国书展的新篇章,作为评委会主任的刘艺先生,不断总结经验,写了大量评论文章,对全国书展的创作导向进行全方位的阐释;而对“书法艺术的另外一翼”——理论研究也在努力探索,落笔成文。刘艺先生还精通日文、英文等多种语言,在中日书法交流方面甘做桥梁,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殚精竭虑。谈及与当时书坛同仁沈鹏、李铎、张海、欧阳中石等诸公的交往,刘艺先生总是显得很谦卑,说自己在这些金石之交面前,无论成就还是名气都逊色一筹。刘艺先生家学深厚,其父刘锦堂(又名王悦之),深具“五四”气质,是与林风眠同辈的现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可惜他英年早逝,并遗言不准后人学画。刘艺这才转而学习书法,并坦言真正在书法道路上给自己指引的是启功先生。每每提及,刘艺先生总是对启功先生感慨、感佩无已,他说除了受家风启迪,是启功先生鼓励他追求书艺的至高境界。

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茹苦自励而最终修得:一手章草饱含魏晋精神,一笔文章独得宋元风致。在此期间,原籍台湾、家学渊博的刘艺先生抵挡了岁月多少浮躁,淡化了天涯几重客愁,已不足为外人道也。“不求梅之静,不慕草之动,不问郎官雀,不过圯上桥。人之视我,我之视人,孰得孰失,都成砚面桃花,琴上竹叶耳。”(董桥语)这是少年听雨到了老境才能听出的意绪。当我问及刘艺先生在2012年冬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这一书坛最高奖项的感受时,他淡然一笑,未做正面回答,只是概要讲了几件用手中的笔帮助过的人,为慈善事业做的一些事,如此而已。在刘艺先生心中,山川无恙、清芬绵长的爱国情怀落实到笔端,便成了纸墨呈祥,世界和平。

二、体例的编排和调整

追忆之往事以还,仍需面对案头四十余万字的《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一书书稿。该书已经纳入“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系文联安排的出版任务,在规定的出版周期内让其完美问世是基本的硬性要求,索性说这本书带有一定“政治任务”色彩也不为过。我深知一位成熟的编辑应该具备应有的“政治”素养,或曰政治意识。以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物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版业在宣传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与文化安全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编辑从业者,应该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形成成熟的“三观”以及完善的知识体系,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和文化使命。编辑的职业敏感令我嗅到了这本书稿的重要性。

尽管从事编辑这一职业十几年,刚刚从文史编辑转型为艺术类图书编辑的我,面对全新的知识领域,这本书稿对我而言自然是“无言的并肩,深深的胆怯”,书已出版,如今只道是寻常,可当时内心的挣扎与徘徊,几多梦中,不敢或忘。是刘艺先生于惺惺念念间,为我解忧排难,助我做了许多编辑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体例的安排,尽管著述带有较多的理论性,但是先生还是根据文章在学理性、艺术性、评论性、新闻性等方面的侧重点与倾向性之不同,将全书九十余篇文章归纳为五个类别:“投身艺术”“倾心创作”“关注理论”“促进交流”“天道酬勤”。“投身艺术”主要收录同行名家对先生一生成就的评论性文章,有崔向华的《翰墨人生铸辉煌——记著名书法家刘艺》、孟云飞的《笔墨挥洒著风华——记著名书法家刘艺》、胡兆峰的《刘艺:书坛长者风范 笔底万千波澜》,等等。郑培亮的《质文相济 学艺兼优——刘艺先生书学思想与书法创作简论》一文,最初我放在了“倾心创作”一类,但刘艺先生根据文章内容还是调整到了“投身艺术”这一版块。另外,还有一些是先生自述家世、家学及自己学书经历的文章,也归入此类。“倾心创作”和“关注理论”所含纳的内容学理性都很强,区别在于前者倾向对各届全国书展的得失、前景、导向、价值所在等的观照,后者重在对草书理论研究及书法创作问题的汇总。“促进交流”里多是中国书法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交流类文章及刘艺先生翻译的一组日本书道名家的书论。“天道酬勤”实至名归地收录了3篇刘艺先生获得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报道性文字。另有《刘艺艺术年表》缀其后。如此安排,既清晰地搭建起书稿的脉络框架,又从宏观视角准确地表现出对当代书坛历史进程和发展态势的把握和理解。

三、文字的校勘与情怀

纲举目张后,对于具体文字的校勘,刘艺先生仍不遗余力。校勘学向来属于知易行难的苦差事,且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绝非朝夕之功。然刘艺先生的校勘功力,那份对“鲁鱼亥豕”的职业敏感,尤令我们这一代编辑人敬仰。两份二校样,笔者一份,刘艺先生一份,对比之下,填补了我许多中国书法史和书法人物故实方面的空白。自此始知刘艺先生进入中国书协之前,也是游动于出版江河中一条很顽强的鱼。1958年先生任中侨委《侨务报》的组长、主编,后调入国家地震出版社,担任副总编辑。在文心共鸣的前提下,他深味出版之道、编辑之本。于我记忆颇深者,有《杨凝式小考》一文,文中将杨少师的《韭花帖》打成了《非花帖》,并数次现身,错贯文章始终。先生用红笔一一圈点出来。诸如此类的错讹令我在这位出版前辈面前汗颜,而耄耋老人那份耐得寂寞、心无旁骛的校勘精神又使我陷入沉思:面对风沙扑面、追红逐绿的出版业,出版人是要在万千读者与出版资源中匆匆迈过,做一个“留他如梦,送他如客”的“知道分子”,还是穿越于历史时空,在文化大视野的关怀下成为“心绪相通,氛围与共”的“知识分子”,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问题。可是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出版形式怎样变换,编辑走“全能”“特专”“精品”之路都是不会错的。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始终并存,所以应该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而“人文情怀”的底色可以解读为耐得住寂寞:“编辑固然是需要兴奋与爆发力的短跑,更需要考验耐力与坚持的长跑。固然是个文化创造与缔造的风光事,更是一大堆文化细节的技术活。”(张国功语)亦可以解读为“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操守:隐于人后,字斟句酌,“与文字为雠”,可面对文化江山,无怨无悔。总之,从接手一本书稿到最后将其出版,投放市场,文人情谊一以贯之,编校精神一以贯之,文化远景一以贯之,就像刘艺先生那代人一样。尤其值得“曝光”的是,刘艺先生在供职于纸质媒体,从事编辑工作期间,一直坚持用毛笔蘸红墨水改稿件,一任时代变迁。而今他于谈笑间生成的“袖里温文,纸上烟云”在这里似乎找到了最初的根脚。

通过梳理先生的文章来梳理那个时代,通过编辑先生的文字来编辑我们的境遇,满心不啻冬日负暄。总之,《翰墨人生:刘艺书法著述暨同行评论选集》当为远行与回归的总结、温情与冷峻的融合。且不论新生代的键盘声何等清脆悦人,“美目盼兮”的鼠标点击出怎样的小资情调,在文化大纛面前,笔墨纸砚构成的中夜长静中总有家风清白的蛙声不寐,响彻星空。甚或不理诸类书体的法度,单看字里的风骨,便知晓世事越繁杂,人心越浮华,刘艺先生流布于世间的片言只字越可珍惜,因为它们可通物质,更可通精神。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