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是你最重要的工作
2015-05-30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作者:(美)埃里克。施密特乔纳森。罗森伯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9月
2000年2月的一天,乔纳森.罗森伯格来到山景城,为谷歌产品负责人一职与谢尔盖进行面谈。当时乔纳森是Excite@Home的高级副总裁,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对跳槽一事还不太确定。如果决定跳槽。他觉得自己应该成为在线搜索和广告方面的专家。
谷歌办公楼距离101号公路仅一箭之遥,位于湾岸公园大道。乔纳森来到人员拥挤的办公楼,跟随谢尔盖走进会议室。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谢尔盖向乔纳森抛出了他在面试中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把一个我不懂的复杂问题解释清楚?”竟然还真要接受面试?这让乔纳森出乎意料。
乔纳森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主修经济学,是斯坦福大学一位经济学家的儿子。平复了一下心情之后,他在白板上证明了一条经济学定律: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接着,乔纳森想说明如何利用成本与收益函数找到最合适的产量,并通过产量最大化赢利,他打算用这招在谢尔盖面前炫炫技(对于主修经济学的人来说。这当然再简单不过了)。不一会儿,谢尔盖便开始一边把玩着他的溜冰鞋一边往窗外看去,这让乔纳森意识到,他的讲解并不透彻。他没能教给谢尔盖任何新知识,讲解的经济学定律也没什么趣味性,而且,作为数学达人,谢尔盖很可能已经对白板上经济学等式的解法了然于心了。乔纳森必须赶紧改变策略,因此他停止卖弄经济学,重新提出了一个话题:求爱的秘籍。他以自己的太太为例。以如何“抛下诱饵”作为引子,开始讲起自己是如何“钓”到与太太的第一次约会的。谢尔盖渐渐来了兴致,乔纳森最后得到了这份工作。
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问大企业的高管:“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多数人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回答:“开会。”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不,我不是在问你最无聊的事情,是在问你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他们估计会想出几条在商学院学到的基本原则,比如“通过制定巧妙的战略以及创造协同机会,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增长”。想想看,如果你把同样的问题抛给顶尖的体育教练或俱乐部总经理,他们会如何作答呢?这些人整天也有开不完的会,但他们回答的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举行选秀、招募或购买最棒的运动员。这种聪明的体育教练明白,再多的战略也无法替代人才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体育场,在商场上亦是如此。物色人才好似刮胡子如果你不每天下功夫,别人就会看出来。
对于管理者而言,“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招聘人才。
谢尔盖在那次面试乔纳森时,不仅仅是在按流程办事,而是要认真做好。起初,乔纳森觉得谢尔盖之所以对面试这么认真,是因为自己铁定会成为谷歌高管、要与谢尔盖紧密合作。但来到谷歌后乔纳森发现,谷歌的领导人对每位面试者的态度都是一丝不苟的。无论面试者应征的是初级软件工程师还是高级总经理谷歌的面试官都会认真投入时间和精力,尽其所能地为谷歌引入顶尖人才。
你可能觉得这样尽职尽责的做法不足为奇,但事实并非如此。多数高管在上任之前,都要通过“递简历、电话约谈、一次又一次面试、开出条件、反复讨价还价、接受工作”这个常见的流程。但一旦上任,他们就会对招聘事宜避之唯恐不及。他们觉得招募人才是面试宫的活儿,像阅读简历这样的事,完全可以委派给年轻的助理或人力资源部的工作队员。面试是个苦差事而冗长的面试反馈表又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免不了把填表任务拖到周五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但这时,面试过程中的细节早已模糊不清了。因此,面试者仓促地赶出一份报告,暗自希望他们的同事能给出更靠谱的反馈意见。在多数企业中,高管职位越高,对于招聘事宜越是不管不问。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本末倒置。
要在互联网时代招聘到优秀的人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传统招聘模式的层级制度非常严明:决定大权掌握在用人部门的经理手中,用人部门的其他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无论经理做出怎样的决定,高管都会盖章批准。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入职新人进入的公司应该团结协作公开透明员工享有高度的自由,不重视等级。而现在,单凭一位部门经理的意见就做决策,会对其他团队产生直接的影响。
传统的层级招聘制之所以不适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领导者常说自己会招聘比自己更聪明的人,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层级招聘制度下很难发生。“这个人挺聪明,我们就招聘他吧。”这种决策的确很合理,但我们感性的一面可能会盘算:“如果他比我做得更好,我就丢面子了。这么一来,我的升职计划就泡汤了,不但在孩子面前直不起腰,我老婆也会带着我们的狗狗和卡车和那个她在咖啡馆认识的男人私奔了。”在这种情况下,感性的一面往往会击败理性的声音。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会占上风。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是老生常谈,但真要按这句话的要求来创建创意精英团队,并不简单。重视人才,必须改变团队成员的招聘方式。好在,这些改变任何人都能够做到。改变招聘方式也有棘手之处,因为要把招聘做好,需要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即便如此,这也将是你最好的投资。
羊群效应
优质人才组成的员工团队不仅能做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还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的加入。顶尖的员工团队就像一个羊群,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互相效仿的。你只要招到几个优质人才,就会有一大群优质人才跟过来。谷歌以顶尖的环境和设施而著称,但多数创意精英之所以选择谷歌,并不是看中了我们的免费午餐、按摩补贴、绿油油的草坪,以及允许带狗狗进入办公室。他们之所以加入谷歌,是因为想要与顶尖的创意精英共事。
“羊群效应”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A级人才大多会招聘A级人才,但B级人才却不仅会招聘B级人才,还会招来C级和D级人才。所以,如果你在标准上打折扣,或是掉以轻心招聘了B级人才,那么很快你的企业中就会出现B级、C级甚至D级员工。羊群效应可能对企业大有裨益,也可能对企业造成毒害,其威力在由创意精英组成的新企业中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每位员工对企业的影响力被相对放大,且最早进入企业的员工影响力更加突出。另外,当你把优秀的员工聚集在一起时,你就为他们创造了共享灵感、为实现灵感而齐心协力的环境。情况通常如此,但在早期尤为突出。
精心策划可以营造出良[生的羊群效应。“你很棒,我们就招你了。”这是句吸人眼球的谷歌早期招聘语,其设计初衷就是让新员工产生“好啊,这家公司想要我,我也挺想加入其中!”的想法。虽然谷歌的招聘标准非常高,但这句招聘语不仅没有让求职者对谷歌望而却步,反而成为吸引全球求职者的一个招募手段。乔纳森的办公桌上曾放着一摞由他招入公司的人的简历,在即将要谈妥一位应聘者的时候,他会把这些简历递给对方,让对方对自己将要加入的团队有个了解。乔纳森并没有从所有雇用的员工中挑出佼佼者的简历装点门面,而是把他团队的所有简历全部交出。因此,应该从一开始就设置较高的招聘标准,这样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
这个忠告在招聘产品部门人员时尤其适用,因为这些人非常容易影响其他员工。在产品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务必严格把关,如果你能确保产品这一企业核心部门的人员的质量,这种卓越的质量便会感染其他团队。在企业急速发展带来的喧嚣中,人们往往难免在质量上妥协,而你的目标就是在招聘上严格把关,绝不妥协。
有激情的人不把“激情”挂嘴边
激情,是创意精英的一个明显标志,因为他们都是用心之人。但是,真正有激情的人往往不把“激情”一词挂在嘴边,那么,你该如何判断某个人到底是否有激情呢?以我们的经验来看,许多应聘者都知道激情是面试官看重的一个品质。因此,如果一个人一张口就大肆强调“我是个对……很有激情的人”,接下来又讲到旅游足球或家庭这种非常空泛的话题,那么你就应提高警惕。因为,唯一能让此人激动的,或许就是在各个面试场上拿“激情”侃侃而谈。
有激情的人不会用激情到处招摇,激情在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坚持、刚毅、认真以及专注,激情的这些特点绝不是简历上的辞藻堆砌出来的。激情也不总是与成功挂钩,如果某人对一件事充满激情,那么即便刚开始没有获得成功,他们也会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失败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此,谷歌才如此看好擅长运动的人。因为运动能教人如何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或至少提供了许多这种锻炼人的机会。有激情的人一谈起自己的追求便往往会滔滔不绝,有的追求是工作亡的:对于谷歌而言,“完善搜索功能”这个追求就足够让人毕其职业生涯为之奋斗,同时每天都兴致勃勃、全心投入了。有的追求也可以是个人的爱好:安卓系统的创始人安迪.鲁宾就是机器人的狂热爱好者,谷歌的第一位工程负责人韦恩.罗辛痴迷天文望远镜,而我们的埃里克“机长”则迷恋于飞机和飞机驾驶。
这些兴趣虽然看似只是业余消遣,却往往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安卓伟大的发明Sky Map,是一款可以将手机变成星象图的天文观测软件。这款软件就是一群谷歌人利用业余时间研发出来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对编写电脑程序情有独钟,而是因为他们是狂热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我们的一位应聘者学习过梵文,另一位则爱好修理老旧的弹球机,他们也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些人的狂热兴趣让他们显得更有魅力,正因如此,谷歌在面试过程中绝不会禁止应聘者侃侃而谈,如果说到他们最有激情的话题,我们巴不得他们滔滔不绝。
应聘者一开口,你就应当仔细倾听,看看他们是怎样激情四射的。比如,运动员大都激情澎湃,但企业需要的,到底是独自一人打磨技艺的铁人三项和马拉松运动员,还是与团队一起训练的人?你眼前的运动员是习惯一人行动还是融入集体,性格是孤傲排外还是与人打成一片?应聘者明白,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职场上的独狼,因此在谈论自己的职场经历时,有人会逢迎面试官的喜好作答。但在谈论自己的爱好时,人们往往会放下戒心,而你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好地考察对方的个性。
雇用学习型动物
想想你的员工。在他们之中,你能坦承谁比你聪明吗?在国际象棋、益智问答游戏或是填字游戏双人对决中,你不希望遇到的对手是谁?我们曾经奉劝大家,请务必雇用那些比你聪明的人。对于这个忠告,你遵守得如何呢?
这个忠告今天仍然适用,但不是因为表面原因。毋庸置疑,聪明人博学多识,因此要比那些资质稍逊的人更容易做出成绩。但是,我们希望你在招聘时不要太看重应聘者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要重视他们尚未开发的潜力。雷.克兹维尔曾说过:“信息技术正在呈指数级发展……但人们对未来的直觉并不呈指数级跟进,而是线性的。”依我们的经验来看,非凡的智慧是所有“指数级思考者”的首要条件。想要衡量人们对变化的处理能力如何,智慧是一个绝好的指标。
但是,智慧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我们认识许多聪颖过人的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过山车”时,他们却选择乘坐自己熟悉时“转转杯”。面对那些令人揪心的上下颠簸,他们只会一味地选择规避;换句话说,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亨利幅特曾经说过:“不管你是20岁还是80岁,只要停止学习,就说明你老了。坚持学习的人则永远年轻。人生中最大的乐事,莫过于保持头脑青春永驻。”而我们理想的应聘者,都是那些勇于乘坐过山车且学习不辍的人。这些“学习型动物”不仅有处变不惊的智慧,也有乐于享受变化的心态。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这种人,她说,这种人拥有所谓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定型,那么无论环境如何,你都会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但如果你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就会相信,经过努力,你的个性是能够培养和改变的。你能够改变自己,也能够适应环境;实际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你反而能更好、更自如地做出改变和适应。德韦克做过的实验表明,思维模式可以引发一系列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你就会为自己设定德韦克所谓的“操作性目标”,以保持自己的形象。如果你的思维模式是成长型的,你就会为自己拟定“学习目标”,这些目标会鼓励你勇于挑战,而不会因提出愚蠢问题或给出错误答案而惴惴不安之所以不因此而担忧,是因为你是好学的动物,而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你积累更多的知识、攀登更高的山峰。
多数人在为某一职位招聘员工时,会寻找曾经在这个职位上有过良好业绩的人。但是,靠这种方法是找不到学习型动物的。随便找一份招聘广告细读,你就会发现,任何职位的选人标准中,“相关经验”这一项都排在前面。如果公司正在招聘一位微件设计师,那么在相关要求中,你定会发现“5~10年的微件设计经验”以及“‘微件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条目。
偏重专业而忽视智慧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在高科技行业更是如此。世界上每个行业以及每项事业的发展瞬息万变,你正在为之物色人员的职位自然也会变化。昨日的微件明日就会过时,在这种变动的背景下,雇用专家会留下隐患。本来被视为优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让专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有偏见,也会让他们难以接受由新洞见支持的创新解决方案。而聪明的通才不存在偏见,因此能够自如地审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好的对策。
寻找学习型动物颇具挑战。乔纳森常用的方法,是让应聘者对以前犯下的一个错误进行剖析。在刚刚步人新千年的时候,他会问应聘者:“1996年互联网发展浪潮中,你错失了哪些机遇?你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个暗藏玄机的问题。这个问题先让应聘者说出自己的预见,又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的观察和感悟,并逼他们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的失误,而不是用“我最大的弱点就是我的完美主义”这样的话搪塞过去。对于这样的问题,谁也不可能给出虚假答案。
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于近期发生的任何大事上。提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检验对方是否有先见之明,而是看对方是如何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思想是如何走向成熟的。很少有人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一旦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你面前的应聘者很可能就是学习型动物了。当然,有的学习型动物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没有什么特殊禀赋,只是抱有狂热的好奇心。”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之口。面对这样的人才,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招入谷歌。
在把学习型动物招入公司之后,请让他们继续学习!为每位员工创造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即便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直接利益的技能和经验也要让他们接触,然后,鼓励他们把所学的东西付诸实践。真正的学习型动物乐意利用各种培训和机遇来充实自己,因此,这样的要求对他们而言并不苛刻。但对于那些不喜欢尝试的人就要多加注意了:或许,他们并不是你认为的学习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