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客从何处来》的成功要素
2015-05-30潘娴
潘娴
摘 要:2014年,中央电视台打造了国内首档明星真人秀纪录片节目《客从何处来》,引起了广泛热议,让受众掀起了一股“寻根热”。这档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节目策划、节目传播手段等因素的推动。本文基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档节目的分析,探寻其成功的要素,以求为之后的类似节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播学;明星真人秀节目;成功要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87-02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播出了一档明星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在国内实属首档为名人寻找家族史的节目,自开播以来广受好评。但在《客从何处来》开播之前,英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就有他们名牌节目《你以为你是谁》为名人寻根问祖,节目反响热烈,并且节目模式被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采用。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种模式的电视节目是深受受众喜爱的。节目选取了历史学家易中天、著名主持人阿丘、演员陈冲、收藏家马未都和艺人曾宝仪作为嘉宾来寻找他们的家族历史。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的传播从制作的那一刻便开始,一直到节目结束受众的反馈。正如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之一拉斯韦尔提出的构成传播的五种基本要素,也是后来人们称之为“5W”的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1],这一理论明确的表述了传播活动是由五个要素和环节而构成,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客从何处来》的成功之处。
一、“谁”——传播者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它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同时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1]。传播者的水准会直接影响传播内容的好坏。《客从何处来》的制作方即为这一档节目的传播者,作用显著。
众所周知,《客从何处来》的制作方做过《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后来还创办过央视的多年来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理念的《社会记录》和《24小时》,对于挖掘故事,用大众视角讲故事对于这个团队来说并非难事。但是,如何挖掘故事的真諦,生动真实的讲述故事,如何从嘉宾的只词片语中找到他们家族的历史的线索,这都是考验制作方的难题。
1.从节目命名的巧妙来看制作方用心良苦的创意
“客从何处来”这五个字出自于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首诗。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从古至今有太多的诗作来表达对于家乡的不舍和依恋,制作方根据节目内容选取这五个字来命名也恰如其分的彰显节目的主题。
2.从节目搜寻资料的难度来看制作方讲故事的本领
是否能朝着有利于节目顺利进行的方向进行,这大部分取决于制作方对于素材的把控。但是,对于节目而言,要完整的寻找各位名人的家族史来缕清故事的可能性非常小,那么如何利用既有的素材将故事讲得精彩而有吸引力这就是要考虑的。
比如,在阿丘的那期,环绕在他心头的疑问是自己外公是否为叛逃,但是这一问题因资料查阅有限和时间关系已无法考证,制作方于是另辟蹊径,在现有的史料中寻找到阿丘的姨妈这一条故事线,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苦困的一家人如何抵御颠沛流离的痛苦,将其亲情展现无遗。
二、“说什么”——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纽带,通过讯息的传达,二者之间能达到互动的目的。这对于节目来说又是一道难题。国内的电视媒体出现了各种各样以户外运动、亲子秀为主题的明星真人秀节目,颇受好评,要从当中脱颖而出,依靠的就应该是节目的新意和内容。 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表述过: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2]!在这个竞争激烈、节目更新快速的大众传媒时代,节目有没有扎实的内容成为衡量一个节目好坏的标准。
1.悬念为主的叙事手段
“悬念”在影视作品中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在开头部分抛出一系列的疑问或者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以引起观众急于想弄清前因后果;另一种是特意让观众知道事件的全部真相,而影片中人物全然不知,使得观众对其时刻关注[3]。电视纪录片中的悬念应用正是前一种类型。编剧将记录人物的离奇命运和坎坷的故事发展不断的运用悬念提出疑问和冲突来吸引受众,赢得受众的关注,但是如何将悬念运用恰当这是当今纪录片应该思考的问题,这给节目组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如今的纪录片里,在将故事片的一些因素运用到电视纪录片后,收到了良好的可视效果。那么,在《客从何处来》这一档节目中,悬念的运用是相当成功的。
如《易中天篇》一共花了三集来讲述,从这一篇章的节目预告开始悬念就一直存在,这一篇章主要讲的故事即为易中天教授为了揭开家族历史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是易中天手中有一份死亡名单,名单中的253人死于1939年9月23日,这一份名单的出现足以吊起受众的胃口,而接下来镜头又转向传真机里的一张照片,那是易中天家族的一张全家福,祖父言馨堂在逃脱了日军的轰炸后所拍摄。故事发展到这,问题接踵而来,1939年9月23日凌晨3点多到底发生了什么?易中天祖父言馨堂等人为什么能生还?节目在一个个疑问的提出和解答中进行故事的开展,通过若干悬念的建构组成故事的整体,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的传播内容而言,选择一个有利于表现悬念和冲突的叙事手段尤为重要,将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展现开来,让受众在紧张和疑问中观看下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真实的表现手法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以事实说话,但这种真实是相对的,不排除艺术加工的成分[3]。在《客从何处来》这一档节目中,为了真实的展现每位嘉宾,在节目拍摄期间嘉宾与外界是隔离的,目的就在于能将他们面对自己家族历史的第一反应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他们的表情恰恰是决定受众是否愿意跟随节目组去探寻嘉宾家族历史的要素之一。同时,为了确保纪录片的真实性,节目对于嘉宾的家族历史的溯源都是依托史实资料和文献档案的查阅,在这些资料的支持下,不仅做到了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体现了节目组的用心,对于历史、嘉宾和受众的负责。
三、“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
媒介是讯息的传播渠道,在社会生活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如邮政系统、互联网系统、大众传播系统等,都是人们常接触到的。
那么,《客从何处来》作为一档电视明星真人秀纪录片,电视自然是其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中央电视台在节目开播之前并没有像其他类型的电视明星真人秀节目一般大肆宣传,而只是在中央电视台的平台上做了例常的宣传片宣传,但是在宣传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制作方的水平,悬念的设置已经使受众期待节目的播出。
同时,利用新媒体来扩大影响力。节目在播出期间,通过各大视频网站的点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增加了节目的知名度和话题性,扩大了受众群。节目组还举办了一次名为“属于你的历史,我们家人的故事”《你从哪里来》“轻·家史”网络征集活动,内容可以是讲述一个家族小故事,也可以是讲述传家物件的来历或者是家训,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调动受众对于节目的參与感和认同感。
四、“对谁”——受众
受众作为传播的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传播学中,受众又叫做受传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他们积极主动的接受讯息,通过各种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同时如同传播者一般,它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的存在。《客从何处来》找准了受众对于家国情怀感情共鸣的心理满足,引发全民的乡愁共鸣,形成了节目的固定收视人群。
节目中的五位嘉宾沿着自家的家族历史的线索,走遍数个地方探寻家族的尘封往事,在不断的追问和探寻中寻找属于他们家族的答案,同样还是在易中天篇章里面,谈论到易中天母亲所读幼师的那首校歌时,节目组为了体现这一段的深情特意找到一位幼童来念,这样的效果让受众和嘉宾感动和真切,在节目当中这样的设置比比皆是,同时这也是真实发生的,这种纪实手法的表达带来的感动是无法比拟的,通过对于某一个嘉宾家族故事的阐述使受众引起对家乡故土的牵挂、对家国的追思,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也点明这档节目的主题:“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
五、“取得什么效果”——传播效果
拉斯韦尔在他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曾提到传播的社会功能,其中一个功能便是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表达的观点就是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人的智慧积累上,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发展,继承和创新。而作为大众传播领域的电视节目而言,《客从何处来》的亮点在于对节目嘉宾家族命运的揭示同时,也让受众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以及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文化的传播,体现了社会责任,为的就是能让我们现代人铭记那些珍贵的历史时刻,从而触动人们的心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档节目是相当有意义的。
其次,在拉斯韦尔的观点中,传播的社会功能还包含环境监测功能,这一功能表达的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人类社会如果要保证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的监控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对社会起着“瞭望哨”的作用[4]。从这档节目播出之后,观众的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对自家的历史开始感兴趣,也开展了探寻自己家族的历史活动。通过对于自家家族的追寻,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先者为了后代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些足以构成一部精彩的家族史。同时,这一部部的家族史放到历史的长河里构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客从何处来》从很细微的个体展现让我们温暖的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对于家族、国家的重新认知。
参考文献:
[1](美)H.Lass well.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M].New York: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1948.
[2]胡瑛.从内容为王到品牌为王[J].青年记者,2008(35).
[3]骆鹏.影视传媒文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