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档案保藏范例

2015-05-30王宗征

北京档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宗庙天府典籍

王宗征

《北京档案》2015年第4期刊登拙文《历史上的中国档案之殇》,记述了历史上中国档案惨遭劫难的几个典型事例,令人痛惜和反思。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保藏和传承档案方面,也有着优良的传统。漫漫历史长河中,我国历代多有保藏档案之范例,与“历史上中国档案之殇”形成鲜明对照,并且或多或少于今人有可借鉴之处。现辑述几例,以供同仁和读者参考。

一、西周重要档案存贮于宗庙“天府”,保藏技术精益求精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灭殷商,建立了周朝。西周时期,中央政权尤其重视档案保存,以图版、盟约、谱牒以及史官保管的诰、誓、政典和记注为重要档案典籍,均保存于宗庙之中的“天府”里。宗庙是周王室至高无上的神圣场所,“天府”是宗庙的重要设施之一,用以收贮档案典籍,可见档案在周朝所受重视程度之高。

在迷信观念较重的周朝,周王自称“天子”,承天命而统治天下,所以“周天子”把土地和臣民都看做是自己的私产,也是上天、先王的恩赐;而“图版”等记载土地和臣民的重要材料,均被周王视为宝贵档案,将其存贮于宗庙的“天府”之中,既可祭告上天、先王之神灵,又能得到妥善保藏,以传遗子孙,世代相守。

西周时期,宗庙连同保藏档案的“天府”,不仅建筑坚固,而且把守严密,档案用“金匮”存装,更体现了当时对档案典籍保藏的重视。那时候没有纸,记录档案的材料主要是甲骨和竹(木)简。周朝时,档案管理者对于保藏于宗庙“天府”内的档案,非常注意防火、防霉、防蛀(蠹),保藏技术精益求精。这时期,在竹(木)简档案保管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蠹虫蛀蚀现象严重。为此,周朝专门设置了负责防治竹(木)简档案文献的职官——翦,出现了以烟熏、晾晒等方法为主的防蠹技能。据《周礼·秋官》记载,“以莽草熏之”。莽草是生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种有毒植物,引燃后所产生的烟雾对各种蛀虫具有毒杀作用,可有效防治竹(木)简虫蠹。当时,还通过晾晒灭蠹。这些原始而有效的方法,成为我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的萌芽和诞生标志,并为后世沿用。

二、西汉广搜档案典籍,汇集中央妥善保藏

由于秦始皇实施野蛮的“焚书”政策,加上秦朝末年的战乱,给档案典籍造成很大危害。汉朝建立后,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西汉封建统治者对于档案典籍的搜集与保藏尤为重视。汉惠帝四年,废除秦始皇“焚书”时的“挟书律”,向民间“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成帝时又“使谒者陈农于遗书于天下”。汉朝如此重视搜集网罗先秦至秦末以来散佚民间的档案典籍,并归集中央保藏,不仅对档案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也成为汉初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了把重要档案典籍保藏好,西汉时期非常重视档案保藏专用设施的建设。汉朝首任丞相萧何修建了石渠阁,专门收藏从秦都咸阳收集来的秦代档案图籍。这一专用档案设施,既坚固,又能以渠导水,防火灾。此后,汉王朝又陆续修建了兰台、东观等,作为汉代中央保藏档案典籍的重要场所。其中兰台设在御史大夫府内,并设有兰台令史,作为主管档案图籍的秘书,保藏和管理汉王朝的舆图、律令、奏章等各项重要档案文献。此外,从汉高祖刘邦时起,汉朝统治者还把封赏功臣时形成的“铁劵”以及功臣的功勋记录作为“珍档”藏于宗庙之内并以“石室金匮”秘藏,由此形成了封建王朝秘藏珍贵档案的传统。

三、唐朝“甲历”备受青睐,官员档案渐趋成熟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选官制度的实行,封建朝廷在通过科举进行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官员档案,唐朝称之为“甲历”。它作为一种专业档案,尤其受到封建朝廷的重视和青睐。

唐朝时,“甲历”档案详细记载着参加科举考选官员的履历、考绩以及授官等情况,而保藏这种档案的专用场所叫“甲库”。由于唐朝官员的任用必须以被选任者的“甲历”为依据,因此“甲历”的档案价值尤为重要,它的保藏也很严格。按照规定,唐朝应选官员的“甲历”,要复制多份,分别存放于尚书省吏部以及中书省、门下省所设的“甲库”之内,并设甲库令史负责管理,随时备查参考。唐王朝还严格规定,甲库保存的甲历档案要经常检查清点,不得有损,不得涂改,如有违反规定者,将严厉处罚。

据档案史家称,唐朝建立“甲历”档案以及利用“甲库”保藏甲历,开我国封建时代官员人事档案保藏和管理之先例,并且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官员档案渐趋成熟的一个标志,为后世的“人才薄”、“考功历”、“贴黄”等官员档案新形式的出现,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四、宋朝普建“架阁库”,构建档案典籍保藏体系

唐末至五代十国,战乱频仍,档案散失,档案保藏受到很大冲击,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对档案典籍的集权化管理,同时也注重从上至下对档案典籍进行分级管理,形成宋朝档案管理的机制和特色。

在档案管理机构设置以及档案专门场所建设等方面,北宋时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机构和设施延续到南宋。当时,由于档案文件逐渐由卷轴式演变为折叠式,“架阁库”作为一种便于档案库存的新型设施应运而生,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架阁库,用以专门保藏档案。架阁库由数格构成,可多层放置档案,可充分利用空间,既利于保藏,又便于查找、利用,还可大大增加档案保存数量。宋朝中央机构“三省六部”都分别设立架阁库,州、县等地方政府也都设立架阁库,而且地方府衙的架阁库,一般设在衙署中心位置,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重要。宋朝各级各地普设架阁库,对档案的保藏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档案保藏和管理体系。

五、明太祖督建“后湖黄册库”,赋役档案保藏创历代王朝之最

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他虽然是农民出身,但十分重视档案的保藏、管理和利用。他在宫中特地修建了“大本堂”,用以收贮从元朝官僚手里收集来的档案图籍,而对于全国赋役档案——黄册,更是重视有加。

明朝建立后,即着手推行“户帖”制度,在普遍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后,编制赋役档案文书,当时通称为“黄册”,并以此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依据。于是,黄册文书以统一的格式,在全国范围内编纂,并且统一汇送到明廷户部,集中审核后,要有专门收贮这种赋役档案的场所和设施,进行妥善保藏。于是,明太祖下令,在应天府后湖(今南京玄武湖)中心的小岛上建立保藏黄册的专用库,故称“后湖黄册库”。

明太祖对于修建后湖黄册库非常重视,对选址、朝向、建筑结构、样式乃至院落设计等,都予以关注,并拿出具体意见。“金口玉言”,皇帝督建,后湖黄册库的建设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这样,从明初开始,后湖黄册库便成了集中保藏全国赋役档案的专用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黄册”逐年增加,收贮黄册的专用库房也逐渐增多,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黄册库房已达667间,黄册库房几乎遍布后湖水中各岛,收贮全国各地汇送上来的黄册总量达153万多册,其保藏赋役档案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创历代王朝之最。

六、清雍正帝建章立制,强化档案保藏、管理和利用

清朝雍正皇帝,励精图治、日理万机,是一个勤于政务的封建皇帝。为了把国家治理好、政务处理好,雍正皇帝对档案资政的重要价值很重视,不仅重视档案典籍的保藏,而且重视档案管理和利用,在档案工作建章立制上颇有建树,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档案制度。

鉴于康熙后期档案疏于管理,大量附有皇帝朱批和记载清王朝各种机密的文件散存于臣僚手中,造成诸多政治隐患。为防止王朝核心机密扩散和维护皇权统治,雍正登基之后即明降谕旨,要求京师满、汉大臣及各地方官员,“所有皇考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固进呈”,不得私自留存,也不得擅自毁弃,若发现有违规者,从严治罪。从此,朱批奏折等重要档案悉归朝廷,并成为清朝定制。雍正还下谕旨,建立档案文件副本制度,对档案及其副本加以妥善保存,防止篡改和破坏,保障档案安全。为及时掌握朝廷文件处理和各地落实情况,雍正还下令建立文件稽查汇奏制度。他还重申档案文件移交、保管制度等,以杜绝中间环节对档案的把持与垄断。雍正还经常训导文武大臣在处理军政要务时要重视档案的利用,尤其对河道治理、边疆治理、科举取士、农民赋役等方面的档案,不仅要求大臣们重视利用,他本人也在治国理政时注重参考和借鉴。

雍正时期,档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强化中央对档案的掌控以及档案的保藏、管理和在实际军政要务中的有效利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工作已经达到了一种新水平。

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新闻中心

猜你喜欢

宗庙天府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东汉初的礼制建设与政治合法性建构
试论辽朝太祖时期的宗庙制度构建
天空之城与地球引力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