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新探索
2015-05-30段利强
段利强
[摘 要]提升高校育人质量,是高校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探索对话式的育人模式,能够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利用信息化的对话载体,克服传统的历史惯性,化解师生对话的主题困境。对话模式的高校育人,需要将爱与真诚作为起点,注重探索和改革,强化对话组织,提高对话艺术,有效克服对话误区。
[关键词]高校育人 对话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15-03
对话,以其超凡的魅力,正逐渐成为时代的核心词汇。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始终无法回避对话。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师生,不同对话的理念、方式和方法,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意愿,也从整体上影响着高校育人的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育人强调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应当赋予对话更为深刻的内涵,创造更具魅力的对话艺术。
一、提升高校育人质量面临的新挑战
(一)多元化的价值观激烈碰撞
纵观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永远不会停止,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也不会休止,国外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大学生价值观阵地的斗争还相当激烈。高校大学生在接受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意识、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教育的同时,在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经受着功利主义、金钱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腐朽价值观的侵蚀,经受着部分党员贪污腐败、生活堕落的现实考验,更经受着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思想自由化、军队国家化等社会思潮的多重影响。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较量,集体利益要求和个人利益诉求的冲突都会给处于青年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带来复杂的人生体验,深刻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
(二)信息化的对话载体扑面而来
以互联网为代表性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在时空上拉近了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距离,使各类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泛的人群中传播。高校大学生作为信息化的新生力量,对网络世界的各类信息充满着新奇,他们喜欢将自己融入信息网络,渴望利用网络增长见识,传播个人想法,结识不同朋友,他们将自己定位为网络中的人。方便、快捷、互动的网络信息化交往,提供了人们交流的广阔平台,使大学生们可以跨越国度,跨越校园,聆听来自各地的大师级人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稍不留神,一些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可能还不如学生。然而,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使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沉迷于信息化带来的愉悦之中,从而忽视现实中的自我关照,带来异样的阵痛。因此,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提升育人质量,需要破解如何利用新媒介,引导大学生科学而理性地利用信息化网络的难题。
(三)师生对话的主体困境
首先,是对话体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教师。几千年的中国式教育,赋予了教师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人格尊敬与知识尊敬逐渐融为一体,无形中疏远了教师与学生围绕问题和真理进行对话的距离。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强调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不喜欢敢于挑战和质疑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论,没有案例,只见历史,不见当代,不敢创新,沿用的是传统的报告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与学生讨论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部分乐于尝试对话的教师,因其自身素质的制约,加上授课学生以大班教学为主,无法灵活运用对话。其次,是对话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无论课堂内外,所面对的都是无须太多质疑的内容,他们的学习也多以知识记忆为主,缺少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多年的应试学习,他们已经习惯了依靠“听”和“记”来取得成绩,已经习惯了依靠模仿来培养人格,对真理的探索渴望已经逐渐被现实的升学压力所代替,他们已经变得不敢对话,不会对话。缺少深度对话的教学过程,教与学就无法取得有效对接,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自然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话育人的内涵与价值
新时期的对话育人模式,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平等、开放、理解和创造,尊重师生内在情感表达,强调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深层次的信仰教育、伦理教育、政治教育引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引入学生可接受的平台之上。通过对话澄清大学生的价值观,引起大学生的思想碰撞和共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从而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卓越的先进意识、理性的道德选择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自立自觉的行动能力。
语言是人类的特有属性,它在促进人类智力发育的同时,也促进着人类情感的形成,更推动着人类共同体的形成。“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语言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对话原本是一种语言现象,然而它却成为人类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时刻离不开对话,“存在就意味着对话的交往。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2]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对话是教育无法回避的方式,“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
对话,不同于规训,它所强调的应是对话双方地位的平等,情感的互动,智慧的交融,而这些也正是以人为本所倡导的核心内容。对话,不同于灌输,它所强调的应是理解基础上的共识,信任基础上的执著,而这些也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伽达默尔认为:“对话的一个特征是,每个人各自向对方开放自己,真诚接受对方的观点,把对方的观点看作是值得考虑的,循此进入对方的思路,直到理解的不是对方的这个个体,而是对方所说的内容。”[4]愉快而有建设性的对话模式,将大学生视为教师关心的对象,强调的是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唤起的是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的是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三、对话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爱与真诚是起点
爱是教育的起点。教育过程中对话的形成和推进,需要对话双方首先怀着对彼此的爱,有了彼此的爱,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致力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有了彼此之间的爱,对话也就变得轻松而且有效,对话也就自然成为育人不可或缺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就自然大为增加。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感情的顶峰。”高校育人,其最基本的立足点也应当是营造师生彼此关心、彼此体谅、共同进步、充满爱的大学校园。高校育人工作,其所依靠的根本性力量也正是来自师生彼此之间发自内心的爱。没有这份真挚的尊重和爱,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爱的教育,离不开真诚。怀着真诚之心,教师才能够将学生真正视为关心和爱的对象。没有真诚,教师也就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不能摆脱习惯性的话语霸权,不能开启和学生对话的大门。怀着真诚之心,学生才能够将教师视为知心朋友,才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顾虑、想法一起与教师分享,才能获得对话带来的愉悦,不断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探索和改革是动力
探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竭动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高校教育发展,是解决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的唯一选择。对话育人的对话,不是剧本的重现,不是理论的背诵,而是富有意义的高级探索。怀着探索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发现师生双方的优点,发现对方内心的困惑,共同将对话的主题延伸至更高层次,深入至内心深处,从而开展彼此之间的精神对话。有了探索的对话,索然无味的对话将不复存在,而是将变成人生的一段美好回忆,变成激励大学生不断进步的财富。
改革,是高校破解对话难题的唯一选择。依据高校育人的特点,可以把对话途径分为正式对话和生活对话。正式对话,主要见于学业课堂教学和党建思政工作中的考察谈话,当前的正式对话,场合特殊,形式单一,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生活对话,是高校育人体现以人为本的良好平台,它将学校的关心体现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之中。当前的对话注重成绩而忽视心灵,注重团队辅导而忽视个体需求。依据对话情景,可以把对话途径分为直接对话和间接对话。直接对话即传统的对话形态,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话未能敞开心扉,过多流于形式。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仍是以官话、套话居多,听不到与学生的心理对话,以至于学生不敢在正式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间接对话,包括书面对话和网络对话,更多涉及大学生的思想汇报、学习心得、年度总结和课堂作业等。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书面对话,只有学生单方面的书面陈述,甚至有些不乏抄袭而来,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的检查、回应较少,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网络对话,由于观念落后,不少高校忽视网络对话的育人效果,害怕网络对话引起的聚集效应,或者没有开展,或者开展次数很少,与广大学生的高涨对话热情和网络发展的迅猛之势有些脱节。所以,注重正式对话和生活对话、直接对话和间接对话的有效衔接融合,并积极利用社交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积极开展与大学生的网络对话,是提高对话质量,克服传统对话弊端,赢得学生满意的迫切任务。
(三)对话组织是关键
对话式的高校育人模式,是一种继承传统而又应当超越传统的新模式,它看似平淡无奇却细水长流,看似简单易行却任重道远。“师生间的每一次思想交流都会迸出火花,每一次对话也都包含了一系列过程……对话中一次信息的传递过程包含理解、组织和传递三个过程”。[5]成功地完成一次对话,在具备理解、组织和传递三个常规过程之外,还需要着重提升对话艺术。首先要灵活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艺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建设法宝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然而当前,我们发现批评和自我批评,已经不再那么纯洁和深刻,在某些地方逐渐演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面对批评,有些人表现出了不乐意、不奉陪、不改进的“三不”态度。自我批评的时候,更是隐藏缺点,迂回表扬,表现出了不真诚、不愿意、不深刻的“三不”态度。所以,广大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艺术。不仅自己要懂,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理念,即接受别人批评,是一种境界;学会批评别人,是一种学问。教师在需要批评学生的时候,应当端正心态,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注重艺术化,注意说话的语态,批评的同时提出发自内心的建议,让学生欣然接受,同时也要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其次,在对话育人模式构建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一些误区,例如重视政治性而忽视人文性,重视当前性而忽视持续性,重视对话形式而忽视对话效果,重视对话模式而忽视内省自觉,我们需要通过师生的启蒙,灵活运用对话的方法,并有效地克服潜在误区。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3]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 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5] 聂荣鑫.走向对话:一种新的德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2(2):32.
[責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