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咫尺山林?再造乾坤

2015-05-30谢玲玲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

摘 要:当人们漫步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难免不被她的独特景象和人文气息所吸引,也为其丰富而极具成效的空间处理而感叹,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园林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可归纳为:藏、透、回、借、寓等。“藏”即欲扬先抑,欲露先藏;“透”即似隔非隔,隔中有透;“回”即蜿蜒曲折,高低错落;“借”即巧移互借,交响成曲;“寓”即诗情画意、怡情寓景。苏州古典园林的格局与诗词的结构相似,求婉转含蓄,处处有景,面面生情,移步换影,从而达到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过渡与延伸。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艺术;处理手法

素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因其自身特有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园林,从来具有甲天下之盛誉,而苏州园林又独誉江南,实为中国古典园林之瑰宝。当人们漫步于苏州园林中,难免不被她巨大的魅力所吸引,也被各种精湛艺术处理的表现力所感染,使前来观赏的人们都留下一重无法忘却的情怀。游移其中,会发现苏州园林具有很多典型的特征,如素雅淡泊的色彩,精巧雅致的造型与巧夺天工的叠山理水……但多数观赏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艺术。

苏州园林的美,不似西方古典园林的规则图案美,也不似中国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美,更有异于现代园林的简约舒展美,而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的空间艺术美。苏州园林的面积相比于皇家园林的浩大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有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这些园林面积小,其间的景自然更小,不一定体积庞大,却充满山林野趣之意,如叠山、理水,有时一湾一环而已,却有万里江湖之韵。这种小中见大,以有限演绎无限的空间视觉效果,是通过各种元素以有效的构成方式综合应用的结果,而这些方式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而构成。

一、欲扬先抑,欲露先藏——“藏”

藏于高墙深院里的苏州园林,仿佛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面容娇美,却难得尽览其芳容,留下无限遐思。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大多有两种倾向,或直截了当、和盘托出,或引而不发、欲露还藏,苏州园林即为后者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无论面积大小,都尽力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尽其所能地把各种景巧妙地藏于曲墙深院之内,隐于山石花木之间,令观赏者处处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含蓄、内敛美。这种形式与中国古代诗词书画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画论中的“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由于追求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旨趣,“深山藏古寺”与“桥头竹林锁酒家”等绘画主题成为了古代皇家选用绘画人才的试金石。欲露先藏的“藏”不是真藏,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之藏,是欲出还羞之藏,犹如中国山水画画理中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1]

苏州园林的多数入口,一般处理得非常质朴、内敛,极力避免华丽、张扬,犹如一位谦谦君子。有些入口甚至还需费几番功夫才能寻得,如“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的耦园,其入口即藏得特别深,必须穿过狭长曲折的小街小巷,方可最终看到那极其平淡的入口。当伫立于仅一墙之隔的园门外,倘若不是事先知晓,很难想象里边竟有另一番天地。留园的入口部分处理更为其典范,刚进入留园时,其空间十分曲折、狭长,处于其内的人甚至感到沉闷与压抑,但当走到尽端步入主空间时,便顿觉豁然开朗。而有些园林的入口空间即便不是如此处理,也常以山石、影壁为屏障来阻隔人们的视线,以免一览无余而致索然无味。如拙政园的正门,进入后便是一座假山映入眼帘,要穿过假山,才发现别有洞天。正如《红楼梦》中贾政的一句话:“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

园中藏园,景中藏景,重峦叠水,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无形中扩大了空间感。如拙政园中的园中园——枇杷园,由于它的存在,使原有空间得到了有效分隔,丰富了观赏路线、观赏视角、观赏景点,如此显隐萦回,于无形之中丰富了视觉效果,增加了空间层次。再如花木掩映的亭台楼阁,半隐半露的山石曲溪等,都是以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来达到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正所谓“景露则境界小,景藏则境界大。”

二、似隔非隔,隔中有透——“透”

似隔非隔,隔中有透,即苏州园林空间相互渗透的常见处理手法。这种相互渗透而引起的空间互换变化,是通过对空间的有效分隔与透叠而达到的。一处空间内,倘若没有相应地分隔,就缺乏层次变化,只有在进行合理地分隔后,使其相互连通,才会使各个空间相互融合,而空间得到延伸,才能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印象。如同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所述:“例如某一对象,直接的看和隔着一重层次去看,其距离感是不尽相同的,倘若透过许多重层次去看,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给人感觉上的距离似乎要远得多。”[2]

苏州园林中的相互渗透现象,主要是通过形式丰富、精巧别致的门窗而产生的。苏州园林的门窗,无论是只有外轮廓的洞门空窗,还是主题异常丰富、形式无比精巧的漏窗花窗,其自身的形态就令人赞不绝口。沧浪亭中的漏窗即为其典范,全园漏窗108式,且构作精巧,图案花式均不雷同。故游移苏州园林中,仅观其门窗,就感到兴奋不已,当透过这些精美的门窗发现景中还透着一层或数层景时,便愈加感到震撼。

拙政园中分隔中西部空间的云墙上,置有一完全透空的圆形门洞“别有洞天”,从而使中西部空间具有一定的连通关系,致使处于中西部景区的人都可以借此看见另一空间内的景色,这种空间的相互渗透无形中获得了空间的层次变化。墙面开设连续的门窗时,其动观效果则愈加有趣。如沧浪亭中沿水一侧的复廊墙面上,连续开设了一连串精美的漏窗,透过这些图案不一的漏窗观其内部景色,随着步伐的移动,视线中的景象时隔时透、时隐时现,让人觉得空间连绵无限。而当窗中套窗,景中透景时,空间感便更加奇妙,随着距离的推后,景物亦随之缩小,以至消失而令人看不见分不清所处空间到底有多深远。苏州园林就是极善于运用这种相互渗透的手法来丰富园林空间的层次,并借此形成一种无比深远与不可穷尽的心理幻觉。

三、蜿蜒曲折,高低错落——“回”

苏州园林的格局与诗词的结构相似,都忌平直单调而求婉转含蓄。处处有景,面面生情,移步换影。

苏州园林的路,似《清闲供》中所云:“门内有径,径欲曲”“室旁有路,路欲分” 。由于苏州园林对空间和景的布局都追求曲折萦回的变化,依所处地形高低起伏,连接着各建筑物与景点,自然迂回曲折。素有“路径盘蹊”“蜿蜒曲折”“蹊径盘长”等描述的园林路径,不难看出园林中的路都在强调“曲径通幽”。

廊,作为苏州园林中有效连接建筑物和景点的元素,以其自身极大的灵活性,成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榫卯。《园冶》一书中说到廊可:“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3]廊,是一种狭长的带状形态,分有直廊、曲廊、折廊,具有分隔空间的功能,被曲廊分隔的空间带有明显的曲折性,空间的曲折,也就意味着空间的含蓄,也就意味着视点与景点的丰富。如拙政园的小飞虹、柳阴路曲一带与西部景区蜿蜒狭长的水廊,都因巧置曲廊而赋予了观赏视线的多向性与丰富性。漫步其中,每经过一段转折,便映入一处新的景色,产生一种新的境界,随着景色不断,境界层出,令人产生一种玩味不尽、意境深邃的感受。

苏州园林中的桥,可视为水面之路,与路同理,一般忌直求曲,常造为弧形、“之”字形、五曲、七曲甚至九曲等形式。所谓“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 。若单纯从功用性角度看,无疑直径要省时,对园林而言,则迂回曲折方趣味盎然。如拙政园中部景区的三曲桥与五曲桥,随桥观赏各角度的景色,顿觉面面有景引人入胜。“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4]

苏州园林的路藏以廊、桥、径以及建筑物的穿堂之间,蜿蜒曲折、高低错落,廊桥相联,成为苏州园林中重要的点景与分隔空间的造型元素。由此可见,蜿蜒曲折、高低错落是苏州园林造景、设境的重要构成形式,从平面角度看蜿蜒曲折,从立面角度看高低错落。正因为此,苏州园林才更显层次丰富、趣味盎然,更加意境深远、意味隽永。

四、巧于因借,交响成曲——“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5]园林借景,只要景色佳,就都可组织收入园林视线中,可远借、近借、俯借、仰借,可借秀美山川、人造景观,亦可借日月星辰、风霜雨雪。

拙政园中西部分界的云墙边,筑有土石假山一座,其上建有一六角形的“宜两亭”。沿假山路径至亭中,可俯瞰中部景区的亭台轩榭、湖光山色,位于中部景区内,可观赏到中区层层叠叠的景色,还可眺望到尽端廊脊之上亭阁高耸的景象。古代中西部景区的园主人,因有此亭而两家共享两园春色,“宜两亭”实为园中之佳构。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小憩其间,通过背面的扇形窗可窥见园西北的浮翠阁,而通过两侧的洞门可观赏到西部主建筑物三十六鸳鸯馆与倒影楼。拙政园中部远借北塔寺,留园西部土山上的舒啸亭近借西园,远近虎丘山景色,以及沧浪亭中的见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等,都为借景之佳例。

除了借上述较固定的景外,还可借瞬息万变的四时之景。如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游拙政园时,可感受到不同的景色。春季可于绣倚亭中欣赏牡丹花开,夏季可处荷风四面亭中感受荷香盈袖,秋季可在待霜亭中观赏枫叶红遍,冬季可在雪香云蔚亭中感受暗香浮动,还可借清风闻香、残荷听雨、月移花影、雾失楼台……

苏州园林凭借着“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6]将视力所及范围内的美景有效组织到园林视线中去,增加了园林景色的广度与深度,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此为小中见大的又一有效构成手法。

五、诗情画意,怡情寓景——“寓”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7]中国有文人造园的传统,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地,当时园林的构建有文人的参与,或园主人就是辞官归隐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将自己所闻所见之真山真水,名胜古迹,以及诗词世界中的美妙意境,经揉合提炼,撷取其精华部分在园中加以再现或强化,构成诗情画意之景观。苏州园林景观的意境,也经常借匾联、题词及诗词、典故来进行点题与渲染。

苏州园林的匾额联对,如人之须眉,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点缀,又似画中之题款,引观者无限遐思。借《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贾政所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如拙政园中部池中小岛上的荷风四面亭,亭的抱柱上有联为:“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四面皆水,池中荷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多姿,身临其境,即使没有风来,亦觉荷风佛面、清香扑鼻。又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其匾额题为“与谁同坐轩”,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之佳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亭内虽仅有一几两椅,但苏轼的一句“与谁同坐”,却触动了观者的心弦,使人想到苏轼流连山水、希求超脱,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伴的心境,令人放下浮躁静静去咀嚼体味醇美的诗意,去欣赏感受如诗如画的景色,去捕捉聆听清风明月下的诗情画意与天籁之音……亭内扇形窗两旁还挂着清何绍基题写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用心体味此联,会感到有股力量在召唤自己去捕捉、发现、欣赏大自然的美。取“香远溢清”句的远香堂,“留得残荷听雨声”句的留听阁,“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句的月到风来亭……都是意境深远的佳例。

苏州园林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多数匾联诗文都比较巧妙地点破或反映了所在景观的真实意境。苏州园林不仅具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即“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这些园林中所题的匾联诗文,其书法之隽永,意境之深邃,令人怡情寓景,遐思不已。不断地想象与体味,延长了观赏时间,延展了景象空间,无形中自然感觉园林空间得到无限延续与扩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苏州古典园林通过藏、透、回、借、寓等艺术处理手法,有效地达到了园林中以小见大、有限寓无限的空间效果,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中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审美趣味与观点都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物质、精神的各个方面,苏州古典园林便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各种传统的艺术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在研究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同时,还要认真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吃透其实质与精粹,从而更好地将其精华部分运用于现代园林建造中,并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文化的精神,即艺术的精神,苏州园林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与缩影!

参考文献:

[1][宋]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8(2014.4重印):56.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005 重印):35.

[3][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8(2014. 7重印):68.

[4]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5(2009.5 重印):7.

[5][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8(2014. 7重印):20.

[6][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8(2014. 7重印):27.

[7]陈从周.惟有园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5(2009.5 重印):2.

作者简介:

谢玲玲,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
山水尽在想象之间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绘画作品赏析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