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探索

2015-05-30郑强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审美情趣自然

郑强羽

摘 要:通过对现代城市的分析,发现现代城市对于审美的情趣已经极度缺失,缺乏最基本的审美感受,如今钢筋水泥搭建的只是一个让人活着的空间。通过对古文资料的阅读分析,认为城市的建造不是单纯的创建人的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空间建构,并且不断与周边山水环境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意境层面相融合的城市。

关键词:审美情趣;设计;自然;人居环境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诗,在设计领域早已被引用得熟烂。但是,现实中找到这样的范例实属不易,翻阅书籍,古时类似如此的描述并不少见,但是为何现如今想找到如此范例会如此困难。我们差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对生活“诗意”的感悟,难以企及古人的高度。我们所缺失的,是审美的情趣,是对各种美的直观感受。

审美的情趣,首要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美学大师之一约翰·拉斯金,在看厌了文艺复兴以来直至工业时代那些扭捏造作的人工建筑作品之后,强烈地呼吁艺术与审美要“回归自然”,认为生化不息的“自然”,才是美的根源。这种认识在东方文化中恐怕更加显著,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没有什么美学,更没有人大声呼吁我们“回归自然”去探寻美,因为这对传统中国人来说,就是最基本的共识。当今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具体而明显地提出自然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回首那个时代,虽然局势动荡不安,“诗意”却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露无遗。晋简文帝游完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浦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顾恺之从会稽回来,有人问他于路景致,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等词句加以描绘,描绘建筑“遥望层城,丹楼如霞”等等,真难以一一枚举。若说苏轼一人才情高远,古今无双,那么南北朝这么多人次、涉及范围这么广的对生活诗意美的热情抒发,还不能给予我们足够的启示与警悟么?

现代大都市及其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把我们与自然深远地隔离开来了。很少有人还能找到自己所居城市所赖以起源和发展的第一条河流,即使它还存在,带给我们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想像一下我们的祖先在看到这条河流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欣喜,和盼望立即定居的冲动,再联系起大部分城市那极度萎缩的河床,以及那仅存的“涓涓细流”,甚至可能还有漂浮于水上的油污和“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不能不说这真的是一种悲哀。隔离土壤的硬质铺地随着城区的扩展迅速蔓延,城中充满矫饰的绿化植物还笼罩着经久的灰尘,使得这仅有的绿色也不那么悦目了。能见到的动物除了老鼠蟑螂,最多的也就属猫猫狗狗,然而经过长期的驯化,它们早已丧失了自然的野性。即使离开都市百公里外的城郊和乡村,也迅速地被“大都市模式”改造和变化着,试问这样的环境,叫人怎么能有“会心处不必在远”的感悟,我们究竟得走多远,才能“会心”,才能有“濠濮间想”?在雾霾弥日的时候,即使走到秦岭脚下,草堂寺旁,也无法窥睹这名山宏伟的身姿,逞论“诗意”的迸发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我们在不断提速的旅途中要么打瞌睡,要么抓紧碎片时间在工作,在混沌的大脑和沉重的眼皮中,你又怎么看得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呢?

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自然环境选择生物的进化历程,他只说了进化的一个方面。现代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不仅生物在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同时生物的种种行为又促成了环境为了适应生物的生存而随之进化,这种选择和进化的过程竟然是相互的。大气中本没有游离态的氧,因而先产生了厌氧生物,厌氧生物通过日积月累的生命过程,将它们所不需要的“废物”——氧气排到了大气层中,当氧气达到适宜的浓度时,更高级的需要氧气而生存的生物才能够经由进化产生。可悲的是,人类文化与环境的退化,也因循类似的规律,他们相互作用,将问题急剧恶化。要相信文明在现代大都市中达到了顶峰,你就得把目光从大都市日常事务的具体的现实上移开。大都市人最精彩的生活,就是离不开纸的生活。芒福德探讨这个问题的时代,互联网、移动网络中端离发明尚早,但是他已经有了惊人的预言,离不开联网终端的生活,就是“离不开纸的生活”的可怕的升级。他所谓的都市形态的“白色瘟疫”,变成了活生生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的“电子化瘟疫”。“纸张的沙沙声和撕裂声是大都市潜在的声音”,这种声音已经被电子拟音器的“叮咚”声取代了,没有什么声音,比这种声音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兴趣,每当它此起彼伏地响起,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急促低落的人头,以及紧盯屏幕的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这就是现代城市最“真实”的生活节奏。对于这样沉醉于幻象的人,即使把自然的全部奥妙展示在他面前,也无法再唤起心中的涟漪了。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承担着为人类大群构筑最直接的生活环境的任务,对于这个问题的揭示与解决应首当其冲。我们的设计直接的改变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我们的设计,可以“蒙蔽”人们的审美情趣,亦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启发”我们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设计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素养,深刻理解自然,这样才能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审美情趣自然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论赏识教育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花鸟画中自然格调的应用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