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方案研究

2015-05-30朱雯

艺术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交往公共空间社区

摘 要:本文从人的活动及物质环境这一角度分析了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交往空间,并在空间层次上详尽地解析了吸引人们去空间散步、小坐、游戏等促进交往的方法,为当下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交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紧张,我国许多传统城市的社区不可避免地在向“高密度”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表现出了普遍的关注,居住区的活力与人居性的研究也正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研究显示,优良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频度以及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质量的日益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城市正在急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受着巨大的变迁,社区交往生活的特点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有所改变,但是在所用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却没有根本的改变。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能对这一发展进程提供参考建议。

1 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生活

1.1 社区户外公共交往的类型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曾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空间的环境要求都不一样。

(1)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这类活动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在各种条件下,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

(2)自发性活动:与上一种活动相比,这类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资条件,只有在时间、地点允许,人们又有意愿参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大部分宜于户外的娱乐消遣活动基本属于这个范畴。

(3)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例如,打招呼、交谈等各类公共性活动以及一些被动式接触的广泛社会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称之为“连锁型”活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由上两种活动发展而来的。这种连锁反应对于物质环境的规划是有一定要求的,它能影响人们相遇、预计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机遇。

1.2 社区活动与社区交往空间的质量

社区活动受到社区交往空间规划很大的影响,虽然通过一些造景可以在社区户外空间制造出丰富多彩的情调,同样,通过规划社区决策可以影响人们的交往。

例如,在高密度的高层社区内,地下停车场和繁忙的非机动车道构成的社区,各住宅建筑物与休息区之间相隔甚远,因为步行交通很难通达,社区公共空间很少见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居民肯定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电视。相比之下,建筑层数较低而密度较大的社区,建筑周围都设有供户外逗留的场所,随处可以见到过往的人流及在周围活动的人群,因为室外空间充满生气,使人乐而忘返,这种具有活力的社区,公共空间就能很好地发挥交往的作用。

可见上述的自发性、社会性的户外活动都对户外空间的质量有一定要求,当室外环境的条件适宜时,活动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消失。

2 社区交往空间设计的先决条件

2.1 社会关系与空间布局

社区户外活动的范围与邻里交往的频率也有直接的关系。在户外的居民越多,他们见面也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相互交往的机会,这样,通过安排穿过公共空间的住宅道路和合理的建筑布局等方式,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半公共、亲密和熟悉的空间,再设计出含有各种空间和设施的物资环境结构,使居民们之间更好的相互了解,加强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其居民的集体责任感,引导居民形成某种活动模式,就可以吸引所有的居民和居民群体。

此外,将社区分为更小、更明确的单元,并与更加综合性的分级系统联系起来,这样小单元中的居民可以更快、更有效地组织起自己的集体活动,解决共同的问题。

2.2 空间布局上交往的知觉与距离

感官的距离和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广泛用于人际交流,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提出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根据书中的研究显示,人类有两种知觉器官:距离感受性器官(眼、耳、鼻)和直接感受性器官(皮肤和肌肉),这些感受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分工和不同的工作范围。

例如,非常亲密的感情交流发生于0~0.5M这个很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感官一起起作用,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一览无余,较轻的接触则发生于0.5~7M这样较大的距离。

而在各种交往场合中,交往密切的程度更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空间的感受的层面上。在尺度适中的社区公共空间中,窄窄的道路,小巧的空間、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间深切地体会到温馨和亲切怡人,反之,则会使人觉得冷漠无情,拉开接触的距离。

3 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规划原则

3.1 空间上的集中或分散

在这我们要弄清非常重要的一点,集中的是人和活动,而不是建筑物。公共空间的设计考虑到人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的活动半径和感知范围有限,每一米平面和立面都显得极为突出,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细致的筹划。

例如,在社区中,采用20、30到40M宽的步行街,或者40、50见方的广场,这类空间中,不仅两侧的人相距太远,而且对穿行的人来说,同时经历两侧的活动也是不太可能的。相反,根据统计社区人数和知觉范围,有计划的确定街道和广场的尺寸,就能使活动集中起来。

3.2 空间上的吸引或排斥

社区公共空间可以是富有吸引力,鼓励人和活动从私密走向公共空间。相反,也有公共空间设计成心理和生理都难以出入其中的场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社区有许多唐突地划分地界的例子,如何处理公共环境与私有环境的关系,直接影响两者之间边界区域问题,及公共环境对人们的吸引还是排斥。

柔性边界空间就是一种即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常起到承转连接作用,使居民在私密与公共空间转换时,生理和心理上都可以更加轻松自如。此外,能够目睹公共空间随时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要素,如果小孩能从他们的家中看到街道上或做游戏的孩子,他们就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相比那些住的太高或太远而不能看到外面情况的孩子相比,激起他们出去玩的机会要多得多。

3.3 空间上的综合或分解

综合是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类型的人是否能够相互的融会,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而分解则意味着将各不相同的功能或群体分离开来。

例如,努力在步行条件下综合社区机动交通也是一种积极的发展。出入家门的交通是社区所有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对于在此活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来说,当步行或其他交通以慢速进行时,就没有理由要求将玩耍停留的区域分割开来,这样,交通综合的原则将会使不同的活动相得益彰。

4 社区各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

在社区,交往发生的前提是人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仅仅只有活动的发生,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留恋,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每一部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处的设计都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4.1 步行空间

研究表明,成人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儿童、老人的还要短得多。良好的步行空间不仅关乎道路的长度,还关系到道路的质量、道路给人的感觉等。

所以,步行空间的特点从生理和心理上决定了对物质环境的要求。应避免笔直而漫长的步行道路,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空间穿插的连续与对比,这样蜿蜒富于变化的街道可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大大提高体验大空间的质量。结合广场的边缘,插入步行交通,使人在恶劣的天气下也可以没有风雨的侵袭,还能从广场的组织之间欣赏到大空间。

在纵向空间的处理上,水平面上的规划原则同样可以应用到步行空间的竖向的联系之中。将休息平台结合短小梯段,就像小广场的街道一样,会使人在心理上觉得轻松许多,罗马的西班牙式的台阶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4.2 小坐空间

良好的座椅布局是社区公共空间发生交往的前提,人们在此阅读、编织、下棋、晒太阳等等。因此,在评价公共空间的质量时,必须要把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座位的布局应是在考虑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处小憩之地上的座椅都应该有各自的具体环境,特别是转角、隐蔽处等能提供亲切、安全甚至是良好的微气候的地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除了应具备的基本座位之外,还需要配置许多辅助座位。例如,装饰的箱子、台阶、梯级等,以应一时之需,还可作为很好的观景点。老年人坐下歇息处所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歇息性座椅按照一定间距布置到空间各处也是非常重要的。

4.3 各宜人场所

所有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有逗留的外部环境相当好,从软、硬件和社会各方面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并将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发生。

而某个空间宜人与否,关键在于户外空间和步行路线的本身的微气候,因此规划人员要考虑各个地点的微气候因素,将步行道及户外室外的休息区域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此外,还需要在软装饰上下功夫,采用树篱、林木、廊道及特殊的地方加上护围等方式来改变环境条件,已达到令人满意的公共空间。

4.4 柔性边界空间

对于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范围来说,出入住宅的柔性灰空间也是很重要的,正是这出入之间的空间,增加了邻里间见面的机会,会派生出许多简短的交往活动。鉴于此,该空间应具备促进交往的一些重要的规划因素,如出入方便、住宅建筑前的逗留区、紧靠住宅前有事可做的物资设施等,这些都是创造交往的重要设计因素。

当然,细节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靠住宅建筑前门设置座椅,首层住宅前设有台阶的前院,或者紧靠楼梯间门厅的休息空间,这些都会对高质量的交往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5 結语

高密度社区提高了城市空间效率,节约了城市空间用地,但就设计规划来讲,高密度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现实。相比之前的社区,它在增加设计的难度的同时,丰富了空间表达的可能性,同样也能在人的活动及空间规划上找到真正适合“交往”的形式与思路。本文尊重客观现实,运用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因素提出了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规划策略,希望能为高密度社区的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 魏钢,蒋朝晖,岳欢.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整合改进策略研究——以澳门半岛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 2013.

[4] Edward T,Hall.The Hidden Dimension[M]. Anchor,1990.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意林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朱雯(198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应用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理论及设计实践。

猜你喜欢

交往公共空间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