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康百万庄园的建筑思想
2015-05-30王雪
摘 要:坐落在河南省巩义市的大型清代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的康百万庄园。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天人关系”,而自古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传统艺术文化方面对模糊的意境和韵味尤其讲究。当地民居建筑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形成了注重整体,追求稳定,爱好和谐的审美倾向。本文就以康百万庄园为例,浅析中国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同时思考对当下民居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康百万庄园;建筑;文化内涵
康百万庄园依照“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的传统营造哲学修建而成,其背依邝岭, 面临伊洛河,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地,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大型地主庄园。传统民居建筑注重局部的精雕细琢,而建筑整体的气韵更为重视。通常在建造宅院时会考虑单体在整个群体中的地位,从而确定其外在造型,这样群体建筑搭配营造出的效果也就变得丰富多样了。传统民居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成就就是创造出丰富异常的空间序列。人们可以在步移景异的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到诗情画意的流动空间,领略空间和时间的共生共存。
以农、商、官结合方式发家的康百万家族,在辉煌时期有着“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美誉。康氏家族前前后后富裕了一共400余年,横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子子孙孙延续了12代。生活富裕,财力雄厚的康百万家族大兴土木,利用当地天然的地理地势“靠山筑窑洞 ,临街建楼房 ,濒河设码头 ,据险垒寨墙”,建成了多个群体组成的大型庄园建筑群。整个庄园的功能性考虑的十分周全,空间布局也十分严谨。院内不仅有必备的生活区、生产区,还有园林区、教育区和承接社交的场所。
建筑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备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这点在康百万庄园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整体观念
古人译“天人合一”为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之意。这种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颇深,所以历代的思想家也尤为重视这一理念,同时造院的匠人们也谨记这一原则建造房屋。“天人合一”是把天地万物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只是这浩瀚大自然的一部分。《周易》认为天、地、人既分而为三,又合而为一。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康百万庄园的建筑文化内涵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观念。
康百万庄园遵循“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辨正方位”的传统营造程序而选址,并且充分考虑周遭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等,其中住宅区的营造最为突出典型。住宅区建在邙山半腰,上是邙山岭的顶,下是伊洛河冲积平地,南北相距83米,东西宽73米。建筑群充分利用周围的地理地貌“依山就势”。庄园内用青砖来砌墙,顶部设置有垛口,庄园整体呈碉堡样式。院内和外界通过一条长约30米的涵洞连接,外部的洞口也是主宅唯一的大门。我国当代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书写的“康百万庄园”匾额高悬于门洞之上,十分醒目。《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主区建在邙山岭的南半坡,这也是依据“阴阳”的理念选址营建的。因为这里位于阳面,阳光充足,有利于万物生长,同时又可以避免北面直吹的寒风,有利于人财兴旺。南面靠近伊洛河,这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它地处中原腹地,气候温和,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并且避风向阳等优选原则选址营造,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典型范例。
因为康家深知“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 ,即家代昌吉”的道理,所以他们能够绵延兴旺长达400余年。他们会请专人为自家宅院勘探选址,这里从邙岭看似“金龟探水”,从伊洛河望若“金莲拱秀”,确实是当地的一块风水宝地。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就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他们将这一思想贯穿到康家家园的营造实践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唯变所适的辩证思想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从大自然中领悟生活,汲取知识,规范行为,设定目标,逐渐累积为后代留下一份无可取代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易。作为中华文明根之经典的《易》是有着无与伦比的理性高度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周易》中所倡导的辩证思想唯变所适,也强调“《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易”本身即有日月为易,象征阴阳变化。“唯变所适”的辩证思想就是当所有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的浩瀚宇宙中适应变化的客观情况而变化。一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统一性也包含着多变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的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我国建筑发展的统一性,也反映了其发展的多变性。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也是这样,庄园内各个院落的组合、建筑的类型以及装饰等都采用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根据尺寸的不同,主宅区的南北各院灵活配置组合。因为长度足够,一号院又在二级台地的边缘,建成了我们北方常见的两进的四合院。二号院、三号院、四号院和五号院的长度都稍许长于一号院,利用崖壁窑洞和厢房一起组合建造成精简的二进四合院。在南边的北院也同样根据基地的长度,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建成了三进的宅院。
北方宅院的大门一般由院落的朝向来设定。在院落的西北角,院门一般是坐南面北。在院落的东南角,院门一般是坐北朝南。康家大院内的各个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的。由于位于二级台地边沿的一号院是倒座在东山,墙靠近台地边,如果将门开在倒座东梢间,虽然是八卦中的“巽” 位,但是这样会距离12米的悬崖太近,对于人的视觉和心理都有压迫消极的影响,实用性也欠佳,那么这便不是个吉利的选位。所以一号院门的位置并不在北方常用的位置上,而是在中轴线上。这样的考虑不是忽视风水习俗,反而是按照其讲究来建造房屋。康家根据地势地貌等客观条件“唯变所适”的将大门由“巽”位移至“离”位,这样可以“趋吉避凶”。而其他院落因条件许可,则按常规一律把大门开在“巽”位。
在我国北方,四合院二门因其五彩缤纷,雕刻精美又称“垂花门”。一般多设置在靠近倒座,位于厢房外端的中轴线上。康家大院的南区北院的二门遵循这一常规之外,其他各院的二门位置都有其讲究。一号院没有二门,在过厅之后有个挂着“花楼重辉”四字的垂花门。因为封建思想的影响,外人是不可以进入的,所以它仅提供院内居住的自家人享用。北面的二号、三号、四号的二门都没有靠近倒座,而是在倒座内东西厢房的北侧,这样就设置在各自院内的中轴线上,同时可以代替过厅作为二号院和二号院的分界线。之所以做这样的处理,是因为地面的长度有限,但又要使内外两进的四合院有所区别,而这就是最佳处理方式,也体现了“适形而止”的营造原则。
又比如另一个庄园的建筑特色:“靠山筑窑洞”。庄园内的建筑类型依据当地民俗特色,建筑习惯等分为窑洞和房屋两种形式。在巩义当地挖传统的靠崖窑洞时,一般都会预留出建房屋的空间位置。传统靠山窑由窑、房一体构成当地典型的居住布局。当地完整的宅院就是窑房组合。当地的靠山窑居的居民按照传统的中式建筑四合院的理念“对称、封闭、严谨”而建造当地窑房结合的宅院。主窑门的两侧窑脸上对称的布置着各类饰品,并且围绕着主窑建造厢房,上房窑洞作为主轴线贯穿整个宅院,这些精心的设置都是要突出主窑的中心地位。窑洞里冬暖夏凉,是天然绿色的空调,十分具有经济实用性,这样在此长居再适合不过了。通常民居窑洞都是单层的,不论是靠崖窑还是地坑窑。但是康家庄园里的窑洞不仅有单层窑,更有双层窑,还有实属罕见的三层窑。一般而言单层的窑普遍可以见到,两层的窑较为少见,但是庄园的一孔三窑楼真是少之又少,十分罕见了。这种窑的构造是一孔两棚三层,上面两层用于储存物资,这也是庄园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处处求变的又一例证。
三、结语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除了贯穿始终的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和唯变所适的辩证思想之外,还有等级严明的礼制,传统道德中的“与人为善、中庸平和”等等,方方面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美轮美奂的营造外形,有着丰富多变的组合,有着变幻莫测的空间,更有着值得我们深思启迪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M].香港:香港国际出社,2004:94.
[2]韩增禄.建筑 文化 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
[3]楮良才.易经 风水 建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42.
[4]皇帝宅经:卷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1:10.
[5]康百万庄园文史编纂委员会.康百万庄园匾额楹联大观[M].香港:香港国际 出版社,2003:11.
[6]张善文,注.周易[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305.
[7]侯继尧.窑洞民居[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63.
作者简介:
王雪,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