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农业,一种返璞求真的生活方式

2015-05-30杨静

农家书屋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有机农药农业

杨静

湘西南的夏末,广州美术学院的李健老师坐在自己的地头上,半眯着眼睛,心满意足地看那片自己亲手耕种的土地。溽暑已呈强弩之末,阳光洒在手臂上,像稻草轻扫,有些许软软的刺感。黛青色的稻叶与金灿灿的谷穗交相辉映,稻谷粒粒饱满臌胀,带着自然的气息,带着本真的糙粝,释放出扑鼻的芳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份淡然和恬静,定格此时此刻。

李健的耕种模式遵循传统的农艺思想和技术,精耕细作、培肥地力、合理轮作,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与市场上大量采用化肥和农药浇灌速成的作物相比,这片土地的农作物纯净真实,凝聚天地之精华。

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被称为“有机农业”,指的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礼失求诸野

提及身为繁华都市的大学老师与有机农业的缘起,李健只轻轻一句“礼失求诸野”。1962年,当蕾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惊世骇俗地预言了农药将危害人类环境和生存,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引发了世人对农药危害的持续关注。但在中国,农药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农业生产依旧是走着化学农业的老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绿色和平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药使用国,农药的单位面积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水平的3倍”,而且农药使用量并没有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减少,反而是逐年增加。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违背了农业发展适应大自然的规律,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及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公共健康。老百姓越来越不信任都市里的大工业食品体系,开始到乡下寻找放心食材,乡野成为人们寻求健康生活的天堂。

许多有识之士便率先投身于有机产业,大学老师李健、留洋归国的女博士石嫣、商界精英张和平、全职太太娜姐……他们发现传统农业中“天人合一、物土不二”等朴素的思想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与有机农业“与自然秩序相和谐”的哲学不谋而合。他们相信土地是有生命和灵魂的,追求生态的协调性、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营养的充分性,秉着“关注来源、善待自己、善待环境”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对生命的尊重,掀起了一场“餐桌上的自救运动”:努力实现按照有机方式种植,零农药、零化肥、零除草剂、零添加剂、零地膜、非转基因,全程人工除草捉虫。

田园牧歌的困境和支撑

然而这场田园牧歌并没有顺利地建立起“安全的食品未来以及一种种植者与消费者和谐共存的关系”,有机种植耗时长、投入大,而产品的产出又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很大,无法保证商业化运作的销售链供给。有时候一切看起来很美,种植、管理、收获有条不紊运行之下,销路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最后一公里却卡住了。

“顾客的购买欲望与价格之间有巨大的反差,大家都想购买有机农产品,却都觉得价格高。”菁禾农业创始人熊新祥无奈地叹息着。有机农业生产的成本很高,有个粗略算法:菜出地费用6元每斤+物流配送3元每斤+种子肥料地1元每斤=10元每斤,基本的成本加上营销、包装、渠道开发等销售、市场终端费用,有机菜的价格在普通菜的3~5倍以上。有机农业又不像工业那样可以流程化、制度化管理,无法通过简单的量化生产降低成本。

其他的困境也难以解决:国家政策扶持有限、人才奇缺、一线劳动者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平均60多岁、文盲不少)。国内有机行业发展10年,90%的有机农业企业亏损,目前鲜少有种植成功,且营销成功的案例,大家常打趣称“吃钱的无底洞”“想害谁破产让他投农业”。

兴趣的支撑是有机农场运行下来的重要因素。曾经是机关干部的谢大姐说,以前在机关单位上班的时候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因此常常心情郁闷;而现在的农场,却真正让她把全部身心都投入进去,吃到安全的食物、生活在宁静的乡村,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都让她乐在其中。

娜家生态小院的掌门人娜姐也说,很多朋友不理解,忙活半天那么累,风吹日晒雨雪淋,不挣钱还干啥?可家人吃到安全健康菜,自己在田地工作心情愉悦、呼吸舒畅、体魄锻炼,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自我价值的实现,难道这不是收益吗?

上海崇明农场管理者老贾说,农业就是需要一些喜欢农作,愿意在土地上劳动,能亲近土壤,觉得泥巴不是肮脏的人来做,常常是浑身的泥水,汗流浃背,指甲里和地板上都是泥土的痕迹。但是付出总有收获,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与大自然的一切精灵交流,虽然辛苦,但是快乐。

良心产业里的善良心

有机农业是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巨大的良心产业,但是许多从业者宁可损失利益和效率,也要做到能够完全直面自己的良心,对于耕作细节严格把控、精益求精。

娜家生态园坚持在播种的季节小心选良种,坚决杜绝转基因种子,只用当地村里老农自家的老种,菜地水源是流动的水库蓄水及山上流下的水,接下来还打算自己打井保证更放心优质的水源。蔬菜采摘、分拣、包扎、配装是当天上午完成,晚饭前送到,希望大家吃到当天的新鲜菜。蔬菜分拣是最费时的,有些菜是近乎一根根理的。

不用谢农场的谢阿姨,坚持采用环保酵素兑水滴灌,促进土地中有害物质的降解。农场作物不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也不用生物农药、不用地膜,冬季休耕。不用商品化的有机肥,而是利用羊粪和植物废弃物自制堆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谢阿姨巧妙利用不同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

“相生相克”是通过多种作物混播来实现的。“相克”,即不同作物品种易发病虫害不同,有些植物还会散发天然的驱虫气味,混播在一起,使得病虫害难以大面积传播;“相生”则是指不同植物可以互补利用养分和水分,而且高矮不同,会形成立体的阶梯状,植物通风和受光都更充分,田间湿度降低且光合作用良好的情况下,作物就不易发病。

不同生物的相生相克,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是广泛存在的,也因此在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环境中,基本不会看到有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套种和间种,加上环保酵素的喷施,将常见的病虫害减少了大半。这种做法的缺点就是费人工,当地一些农民就很不认同,嫌“太麻烦了”,说自己在家种菜有虫子了就是“刷刷打几遍药”。

返璞求真的慢生活

在投入产出很不均衡的产业环境下,能坚持有机农业的多数是理想主义者,“子爱其羊,吾爱其礼”。他们钟爱慢生活的朴拙格调,崇尚传统文化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着简单朴素的情怀,坚持着美好的信仰,把有机农业看成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回归初心、健康自然、舒缓洁净、理所应当的生活方式。这些理想主义者带着情感,带着对自然、季节、食材的尊重,不走捷径地努力工作,为世界慢耕细作了汲取日月天地精魂的农作物。从空气浑浊的城市来到清新的田山劳动,即便汗流浃背,他们也觉得是一种难得的放松。每日劳作完毕,在泉水塘边洗涤汗泥,摘来田埂旁新鲜的水果,菜地里翻出红薯和黄瓜,再泡上一壶清茶,馈赏这一天的辛勤,无比的惬意和舒畅。

更有许多农场主,已经把家安在乡野,送孩子去乡镇学校读书,在大自然中嬉戏,在旷野中奔跑。于他们而言,从事有机农业,给了自身一个返璞归真的新生活。

未来可以很美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发展现代农业放至显著位置,文件中提及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规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等内容都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方针已经确定,未来农村的农业种植将转向精细化的大农场运作,随着社会水平提高,健康生活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有机农业或将随之崛起。

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已有预兆。2010年,美国食品市场上有机食品占有率将近60%,美国有机农业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达到12%。未来10年,中国的主妇们也会拒绝残留农药、化肥的农产品,而更愿意用尊重之心珍视和食用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未来真的可以很美。

猜你喜欢

有机农药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