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5-30杨丽娜
杨丽娜
摘 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关系。
关键词:词语;概念;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运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要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中的词语和概念
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理解感到困难,首先是对问题描述中的某些词语的意思模糊不清,例如,学生对“其中”“其余”“亩产量”“上升到”“增加了”不能理解。理解这些词语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先决条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讲清概念,注意用实物、图片进行直观教学,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理解某一概念时,必须从观察实物、图片入手。如,在比较两个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拿两个墨水瓶和两个瓶盖问同学们:“墨水瓶多呢,还是瓶盖多?”学生回答:“两种一样多”“都是两个”“相同”等。最后学生对“同样多”这个概念就理解得深刻了。此外,教师还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启发诱导出新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形成新概念,巩固旧概念。
二、要使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结构
学生理解呈现问题的结构,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呈现问题的结构有三个方面,一是材料,即问题描述中的数目;二是事物关系,即事物间的数量变化;三是问题。如“学校买钢笔40支,买的中性笔比钢笔多30支,买中性笔多少支?”题中的“40支”“30支”是数量;“学校买钢笔多少支”“买的中性笔比钢笔多多少支”是事物关系,由此,组成解决问题的条件部分,“买中性笔多少支?”是问题。
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能忽视分析数量关系,否则,学生就会形成抓住解决问题中的个别词语去判断结论的坏习惯。如遇到“一共”“多几”就相加,遇到“还剩”“少几”就用减等。这在开始遇到解决问题时危害还不明显,随着解决问题的类型逐渐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解决问题的步骤也逐渐增多,这种做法会严重妨碍学生解答问题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问题描述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概念理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淑娴.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