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人“互证”有真趣

2015-05-30陆明华

人事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问家读书人朱熹

陆明华

如果说,读书是读书人与书作者的一种对话,那么互动的过程必然是一种“互证”的过程。

关于“互证”,王蒙有过颇为精到的诠释。他说:“‘互证,就是说用你的人生经验去补充那个书,来说明这个书,同时用那个书上的叙述和描写来比照你的人生经验,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在我看来,在书里边发现人生,在人生里发现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人生有限,人生苦短,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多读好书,自能祛陋、疗俗、医愚。诵史书,可以看成败、论英雄、鉴是非、知兴衰,可谓“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读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概源于此。读书的功效至此,皆是因为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皆是因为读书的过程终究是“互证”的过程,而“互证”的过程,同时成了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充满人的灵魂的过程。

在有些人看来,读书是孤独而寂寞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读书人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读书,而且读书往往亦是甘于孤独、善耐寂寞者的行为。只是对真正的读书者而言,尤其对“互证”读书者而言,又怎会孤独和寂寞呢?一本本书,就是你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你独酌时,它会与你觥筹交错;在孤寂的时候,它会静坐在你的对面。它是澹澹如水的朋友,以自身的丰富影响着你的丰富,以自身的智睿引领着你的智睿。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不思索,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这样的读书,岂非精彩而又精彩、生动而又生动?

实现真正的“互证”阅读,自要求我们多读那些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的厚重之作、经典之作。只有这样的阅读,方可称之为深度阅读。尽管目前社会的实际阅读时尚无疑在悄无声息地在动摇甚至瓦解它,仿佛厚重已经过时,它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那些所谓找对了小感觉、小情趣,那些用时髦、时尚的语言概念包装着最浅显说教的读物正在大行其市,但我总以为,浅阅读无可避免,深度阅读断不可弃。没有了深度阅读,便没有了“互证”阅读,没有了“互证”阅读,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效用便会大打折扣。

“互证”读书,更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千万莫要将自己禁锢在作者筑就的思想围墙中。诗人臧克家说得好:“我们读古书,尊敬古人,但不应迷信古人。应该心中有个自己的评价标准,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像叫花子讨求残羹冷炙一样,毫无意义而且应该羞愧的。”没有批判力,没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一味地服膺和尊敬,有时恰恰意味着对作者的冒犯和不敬,事实上,这样的读书亦是与“互证”背道而驰的,其效果也适得其反。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乃此之谓也。

质疑,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必须读懂、悟彻。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朝有个叫陈正之的人,很想成为一个学问家。他读书贪多求快,但学到的东西很少。有一回碰到朱熹,便求教于朱熹。朱熹据其弱点劝他:以后读书,每次只读50字,连读两三百遍,每次皆用脑思之,陈正之用此法一试,果不其然,后来也真的成了大学问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信然!

古人曾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种:“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依我的理解,书上的文字只是作者为读书人提供的造“月”材料,真正的“月亮”还要你自己点起灵魂的火炉,凭着你人生阅历的火焰,去熔炼,去重新塑造。也只有如此,你才算真正拥有了一轮皓皓明月。细细回味,这不就道出了“互证”读书的真谛吗?

猜你喜欢

学问家读书人朱熹
我是快乐读书人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最大的学问家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读书人
不是学问家
“朱子深衣”与朱熹
最大的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