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无公德个人”现象
2015-05-30邵明明
[摘要]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时期,从起源到鼎盛时期再到衰落,不同的学者都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本文所讲的结构功能主义侧重于强调透过社会表面现象探讨事物的发生机理,强调事物背后的行为逻辑。本文从国家角度探讨无公德个人现象的产生机理,解析无公德个人现象的缘起及背后的发生逻辑。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无公德个人;社会系统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脉络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1该理论首先起源于一些早期的社会学创始人关于社会有机体的一些基本思想。他们被达尔文进化论所激发,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运用到了社会学中。社会学家孔德和斯宾塞的著作中就反映了这种自然科学取向的认识方式。
除了上述两位社会学家奠基人之外,一般公认为法国涂尔干是结构功能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他认为一个常态社会必须维持某种最低限度的社会团结,他把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失去平衡的状态称为“社会病态”。2
帕森斯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他将“结构”定义为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而“功能”是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3与帕森斯热衷于把结构功能理论建立在抽象的宏观理论相反,默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说帕森斯是用功能构造理论,而默顿是用功能观察事实。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结构是那种决定历史、社会与文化中的诸具体事件和行为的基本的规则整体。
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功能主义思潮产生了。新功能主义抱有一种开放兼容的态度,从内部批判帕森斯,对批评意见加以吸收融合于帕森斯的理论之中。后帕森斯时代中吉登斯希望社会结构的概念能够脱离帕森斯和列维-斯特劳斯思路的困境,走出宏观与微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最终走向综合。4
总之,从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所经历的兴起、鼎盛、批评等一系列过程,尽管它从60年代以后已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但它的影响至今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讲的结构功能主义侧重于强调透过社会表面现象探讨事物的发生机理,强调事物背后的行为逻辑。
二、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无公德个人”现象
无公德行为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态,“无公德个人”源于个体自主性的增加,是极度追求个人主义的结果。社会分工导致社会整合的方式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过度,现代化使个人裂变成原子化的个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异质性的基础之上。
结构功能主义通过社会表面现象探讨事物的发生机理,强调事物背后的行为逻辑。“无公德个人”事件的频发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上去寻找原因。我们的传统也是重私德轻公德,在中国人的辞典中,从来没有“他人”、“公共”这样的字眼,更没有古希腊人那样的城邦民主,有的只是“家庭”和“国家”这两个词。但无论是家族意识还是国家意识,都不是公共意识,甚至可以说是公共意识的反面——公共意识是要为他人着想,为我们的公共生活着想,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利益;而家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则是为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着想,而且往往不惜以牺牲他人和“异己”的利益为前提。
阎云翔认为个体化进程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毛泽东时代。当时,对社会的集体主义改造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出人意料地带来了中国社会部分的个体化。国家将个人从个体-祖先的轴线上抽离出来而嵌入在个体-党和国家的轴线上。然而“走出祖荫的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立、自主的个性”5,反而是倾向于极端的个人主义,成为了无公德的个人。改革之后,国家对私人生活的控制放宽。在经济发展上,比如就业、社会流动等,只要国家“松绑”,给个人带来的基本是正面的东西,所以个人能动性特别强,积极参与其中。
具体来说,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后,从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改造,导致了村民对社会主义的集体忠诚取代了他们对家庭的忠诚,集体主义取代了家庭主义,国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空间,为年轻人的自主性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但这种自主性和权利,不是来源于自下而上的抗爭,而是来自于自上而下的集体化、国家政策和政治运动的影响,这就使得年轻村民在家庭领域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并不是以同等的努力投入到公共领域去获得独立自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又逐渐放松了对人们日常私人生活的控制。于是,市场经济和全球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成为了小到家庭生活、大到社会变迁的支配力量,这使得中国出现了和西方相似的情况。
而现代化的进程破坏了原有的组织结构,新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及时形成,这就造成了个体片面过度追求个人的自主性。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急速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使个人分裂成独立的个人。工业文明使个体卷入商品经济和市场之中,他们接受了西方全球消费主义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强调个人享受的权力,将个人欲望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3).
[3]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王建民.“去集体化”与“弱组织化”过程中个体安全的寻求[J].思想战线,2009(6).
[5]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6]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于光君.功能主义理论的嬗变与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J].社会学研究.2000(3).
5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邵明明(1987—),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