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研究

2015-05-30杨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保障长效机制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但因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动力不足、政府政策和激励机制支持不够、社会舆论宣传引导不足、社会观念转变较慢等因素的制约,使这项举措尚未达到国家理想的预期。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构建科学的基层就业长效机制,保证毕业生的权益,使之安心扎根基层,实现职业理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保障;长效机制

本文系201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就业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研究(zhjy14—48);2015年度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河南省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特点及指导对策研究(JYB2015302)。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

大学生基层就业有它特定的内涵,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目前,国家针对基层就业,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贫困县计划”“选调生”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近几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增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趋势有所增强,但占就业群体的比例仍然较低。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和家长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较大,仍然抱着精英心态,就业期望值偏高。对于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一方面觉得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另一方面,又深切感受到就业压力大,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基层单位提供的保障措施有限

一般来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单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毕业生获取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用工不规范、不能缴纳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问题,高校毕业生的部分正当权益得不到合法保障,这些都会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

长期以来,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很多农村学子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在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就成为他们的就业期望。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但很多毕业生尚未充分认识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他们还深受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能树立科学的职业观,使得毕业生就业期望离基层越来越远。

(三)大学生基层扎根意识不强

扎根意识是指大学生能够一直在基层工作和生活,或者是在服务期内安心工作,利用基层就业的机会提高自身能力,长期为基层民众服务。而事实上,通过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一般为两到三年。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行为呈现短期性,许多同学把到基层就业作为跳板,或者是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权宜之计,大部分大学生服务期满后选择继续留在基层的比例极小。

(四)到基层就业的社会舆论环境不成熟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文件,但在现实中,并未形成长期宣传的氛围。每到毕业季,我们会看到一些媒体进行宣传,但在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心目中,到基层就业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甚至担心到基层就业会引来亲戚朋友的非议,同时也会遭到家长的反对,还会被认为是个人能力不强的表现。即使到基层就业,其家庭也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基层的事业单位就业,不支持他们到其他的单位就业。

(五)高校就业指导中基层就业导向不明确

目前,每个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是在课程设置上,涉及基层就业导向的内容较少,即使有到对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也多是国家的政治高度进行宣传,而缺少对基层现状、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的介绍,学校就业指导缺乏全面地引导。从短期看,这种引导的确效果明显,但从长期看,这种引导十分不利于大学生长期扎根基层。而大学生本身又缺乏对基层就业环境的客观认识,最终导致他们真正面对农村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时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进而会影响到其工作适应速度和长期扎根基层的理想。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途径

在我国深化就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到基层就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政府、基层单位、学校、学生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形成“五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促进毕业生扎根基层,健康成长。

(一)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做好顶层设计

政府是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制定者,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无论是各个政策项目的设计制定,还是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社会监督,再到各项措施的保障制度,都应该有应严格的制度要求和监督。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必须从政策上保证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所以政府应继续优化目前运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贫困县计划”“选调生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项目,重视落实监督。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开发新项目,做出新规划,拓宽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使大学生通向基层的这条道路更加宽阔。

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目标的准确定位。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扎根这一现状,要及时调整政策目标,有针对性地使有些项目可持续化,真正引导大学生长期扎根基层。此外,政府还要合理利用财政资金,加大对基层就业项目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基层的支持力度,并保障长期充足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大学生能够在基层安心工作。

(二)基层单位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基层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单位的情况,主动出击,积极到各高校组织招聘会,并建立和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积极主动地自我宣传,让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意义有较深地认识,使他们能在完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做出理性选择。充分了解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大学生刚毕业时从城市到基层就业时的心理落差,从而缩短他们的适应期,降低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流失率。同时,基层单位还要加大国家政策的落实力度,重视和尊重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及时解决影响他们工作的感情、生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当前的工作提供各种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与才干,实现自我价值。

(三)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发现,部分毕业生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的信息较少,一般仅限于毕业前夕的条幅宣传或网络报道,这说明高校就业指导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讲解还不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制度就业指导课程大纲时,应加大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加深大学生对相关政策的认识。同时,在传统的精英教育时代择业观影响下,大学生不敢或不愿意选择基层就业,主要是对基层就业之于个人发展价值缺乏认识。通过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观教育,引导他们从长远规划自身职业,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就业对于他们自身长远发展的价值,从而推动基层就业的选择。此外,学校还要对社会的形势发展做出敏锐反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开适应基层现实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基层工作比较紧缺的专业。

学校科研鼓励部分老师对基层工作需求进行调研,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增加基层工作所需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基层工作知识,提高他们服务基层的意识,提升他们适应基层的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基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生应端正就业心态,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大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择业就业行为。当前,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的择业自由度越来越大,大部分学生服从国家需要的意识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推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关键在于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高校价值观的塑造,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论指导,更应该有实质性的建议和措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育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由重知识轻能力到知识能力并重,磨练他们到基层就业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同时,大学生应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自己到基层就业的动力和信心。

(五)应动员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选择、入职后的适应、能否长期扎根基层都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农村发展、西部发展、边疆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人才严重匮乏,更加剧了“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集约型经济占主导地位,部分产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传统的就业岗位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就业结构出现下移的趋势,加之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将成为时代的必然。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微信、微博、网络等新媒体,都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全社会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认识,如此,大学生基层就业事业的开展就会更加顺利。同时,除了政府、基层单位、学校等推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之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如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使他们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文文.略论如何构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04-105.

[2]张立波.影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65.

[3]郭雪莹.大学生基层就业激励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4:39.

作者简介:

杨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德育。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保障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