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广场设计初探
2015-05-30陈柯安
摘 要:城市广场最早起源于欧洲,常用于游行、操练、观赏、集会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的象征和人流聚集的场所,其更多地表现在提高城市需求,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对我国城市广场的发展进行探源,从城市广场的职能、形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广场设计未来的方向与定位。
关键词:城市广场;职能;形态;趋势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在一个城市中,是这座城市的核心,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多以建筑、道路、地形等围合,以硬质铺装为主,树木、花草、地被植物为辅的一个户外公共空间。最早起源于欧洲,常用于游行、操练、观赏、集会等。例如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初建于9世纪,是威尼斯生活的核心。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的象征和人流聚集的场所,其更多地表现在提高城市需求,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它不断推进着城市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城市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包括一系列发展遗留的问题等。也有些城市广场存在一些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如在软质景观设计上不符合交通视线范围安全规范要求,阻挡了驾驶员的视线。甚有些广场尺寸太大,缺乏层次,很难营造出空间和艺术效果,从而丧失了广场魅力。
二、欧洲城市广场发展过程
欧洲的城市广场起源较早,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广场就成为人民集会、游行的场所。那一时期,城市广场大多是用建筑群组成封闭的空间,在协调统一的条件下,建筑物的形式是多变的。早在491年,城市广场就取代了卫城而成为城市的中心。
古罗马时期,由于战争掠夺,经济迅速增长,城市的功能得到真正地发展。在君权统治的影响下,为体现政治力量的强大,广场设计往往采用建筑群或围廊为界面围合而成封闭广场,从而突出该地区伟大而堂皇的气派。这一时期的广场采用中轴线与对称布局的多层空间展开,使之具有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
到了中世纪,城市发展缓慢,产生了完全异于古罗马时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城市广场大多由当时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产生的。这一时期的城市广场具有市政和商业两大功能,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在空间结构上几乎无处不反映出“城市建筑的副产品”这一特点,广场空间与外围建筑存在依存关系,突破了单个、孤立的古典概念,更多地体现了广场的公共性、生活性和多元性。
文艺复兴是创造和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作品造型上多采用对称与规则,而城市广场也逐渐走入形式主义的方向。然而广场上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宗教、市政、约会、游戏等,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
巴洛克时期是空前的解放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广场突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形式主义,广场空间最大限度地与城市道路体系连成整体,表现出极大的自由,在空间上也表现出水平与垂直方向的相互渗透,手法巧妙而灵活。如西班牙大阶梯,是欧洲最宽与最长的阶梯,平面为花瓶型,布局时分时合,形成动人的曲线,曲线巧妙地把不同标高、不同轴线的广场与街道有机统一起来,建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建筑自由灵活的风格。
进入现代后,设计师们摈弃了所谓的装饰,从建筑本身的目的出发,提倡功能主义。个性化、人情化、艺术性再次回归。自由开放的空间逐渐取代了严格规整的几何形广场,广场规模日益减小,数量日益增多,游乐设施、绿化、水体等小品逐渐取代了帝王雕塑,城市广场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城市广场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受当时封建礼教、文化政治的影响,使得宫殿、陵墓、宗庙等建筑的发展在城市中占有主要地位,而古代的城市广场则主要以隐形状态呈现并发展着。例如宫衙大门前沿广场、庙宇山门前沿广场,主要职能是用来停驻马车、商贸、烘托气氛等。
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是“封闭型”的广场空间,主要指皇家建筑“殿前”广场空间,其建筑大多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多用于举行大型政治集会、节日庆典等;二是“半开敞型”广场空间,主要针对“寺观”及“寺观园林”内部及寺观前的开敞空间,多用于风景园林式的广场结合,那时人们大多居住在封闭的空间里,而道观前的寺庙就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不论在空间还是精神两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三是“开敞型”广场空间,主要针对人们休闲娱乐活动,它既有早期较集中的大型市场交易场所,也有后来分散于居民区中的小型开阔场地。中国古代的城市广场,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受君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都是在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一)城市广场的类型
城市广场不仅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人们文化、政治的活动中心。若按城市广场的功能、用途进行分类,则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广场以及休闲广场等,现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1.集会游行广场。这类广场主要以满足人民集会游行的需要为目的,占地面积通常较大,一般多用硬质铺装为主,并且与城市主要干道相连,方便组织交通管理。多为城市交通、旅游及其它社会活动提供场所,但一般不允许货运交通,可以在广场周围的道路建造辅助道路。这类广场有很多,例如著名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人民广场、俄罗斯红场等,这类广场绿化空间通常较少,既解决了不少交通问题,也保持了广场的完整性,从而方便市民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等。
2.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一般都以文化类建筑为依托,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风貌特色,可以说是城市室外文化的展览馆,并且为市民提供观演、假日休闲、交流与沟通等活动。打造一个良好的户外空间,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体会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空间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选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段,应具有层次性,不一定有明显的中轴线,可以利用周围的地面高差、场地环境、绿化、建筑小品、图案等多种设计手法进行灵活设计。例如天津银河广场、徐州彭城广场等。
3.休闲广场。休闲广场一般设在人口较为密集、靠近居民区附近,可供市民晨练、休息、娱乐、交流等活动,丰富人们的户外休闲生活,为市民提供方便,如社区休闲广场、居民区休闲广场等。其设计通常灵活多变,没有固定主题,但广场里的小品、绿化、公共设施等都符合周围环境,而且广场内部健身、休息等功能区划分明确,给人们营造轻松愉悦的休闲环境。
4.纪念广场。纪念广场的选址一般是临近重要人物、事件发生地,远离商业、娱乐区,可以是纪念历史人物,也可以是纪念历史事件,用于纪念、缅怀、集会等,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纪念广场是一个比较严肃的空间,为了不给市民带来沉重的压抑感,广场在设计上应多增添具有亲和力的物体来缓解这种情况。例如多设置一些流动的水景、喷泉等,在灯光上,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喷泉、绿化处突出灯光效果,给环境增添了一种神秘感,这样,雕塑、灯光、水体的完美结合,会成为广场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商业广场。商业广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商业区交通拥挤和进行人车分流,其商业功能可以说是城市广场最古老的功能类型。商业广场的建设总是与其周围城市道路、人流、物流等因素相关,其对交通组织性的要求很高,同时还应考虑人们购物休闲的需要。传统的商业广场通常位于城市商业街,而当今商业广场通常与城市商业步行系统相融合,打造商业与城市一体化。如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中的广场,经常会举行一些大型活动,那里空间广阔、环境优雅。
(二)城市广场的主要职能
从使用功能上来说,类型广场的主要职能如下表1所示。
(三)城市广场的基本形态
一般来说,广场空间的基本形态包括三种形式,这就是封闭性广场、半封闭性广场及组合性广场。
1.封闭性广场。大多数古典广场在设计上的围合方式都具有明显的封闭型特点,而且它们的空间布局形式也都具有十分规则的外部形体特征。在设计中还应结合广场空间的使用功能和空间特征来进行弥补,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并以营造宁静、安逸、亲切以及封闭性良好的公共空间为目的。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广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是城市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了给市民提供出一个能够进行交往、娱乐、休闲、集会等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
2.半封闭性广场。半封闭广场的空间形态,是相对于广场四周的围合界面而言的,当去掉广场空间中的一个侧面时,在其它几面的围合下就会形成一个面向某一方向的开敞空间。对于这种类型的广场空间形态,在半封闭的广场空间中,一般会把主要广场雕塑、建筑设置于开敞处的对应界面上,并把开敞处的界面作为整个广场的主入口。有时,为了营造出一种相对的封闭形式和围合感,还可以采取整体广场地面抬升或局部下沉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珀欣广场,这个广场的形成与城市景观形成对比,其设计多采用纯几何结构,色彩上形成强烈对比,广场的焦点是一个紫色的塔,周围围绕着高楼大厦,其高高耸立的紫色钟塔与广场上的流水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时间流动的环境氛围。同时还通过圆形的流水池和下沉的矩形广场,与整体广场空间形成落差的变化,来加强广场空间的趣味性。
3.组合性广场。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公共建筑以群组的形式出现时,广场的设立通常会以公共建筑群体为核心来进行空间组织和分布。在组合性广场类型中,对于形状各异的一组广场空间来讲,既可以通过轴线的关系来实现广场空间的有序排列,又可以利用各广场地面高差的不同,来形成这些广场群组的空间变化韵律。组合性广场的代表有建于18世纪初期、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罗马西班牙大阶梯。
(四)城市广场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标志性空间,正朝着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往往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对城市起着标志性作用。因此在广场规模设计上,考虑其大小是很有必要的,现如今国家有关部门也发布规定限制修建规模,来达到适宜人们活动的空间。所以在日后的设计中,我们应该规避这些问题,彻底贯彻以人为本,强调设计的多样化,打造适宜人们休闲、娱乐、交流、集会的创新型广场。
作者简介:
陈柯安,天津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