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创设情境
2015-05-30陈谐
陈谐
摘 要: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并能给予他们充分参与和决定机会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行动导向;动机;动机形成;教学情境
“行动导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也是我国未来的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中所说的行动,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行动,还包括了客观的具体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咨询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教师对知识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适合普通中学的教学,以讲授课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而职业教育是培养未来的产业工人,是离开学校后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能直接上岗操作的,过去“灌输”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可能胜任工作。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只可能是实际问题中的一两种情况,“学到的知识不会用”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的最大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恰恰能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单纯地从外部吸收,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构建而成的,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能将其固化在头脑中的知识快速地调用出来,迅速转化成有用的行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跳出学生行动的圈子,在场外对学生的行动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给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姜大源教授就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
既然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那么教师该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乐学、好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Motive)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是人自有心理状态。动机形成(Motivation)则是对人类的行动和行为之运动原因的探求,是一个过程,它对人类的行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动机更多地指个体行动的内在激发,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与个体的生活环境、理解方式和个体的经历有关,反映了个体本能的心理状态。动机形成则是动机在特定情境被激发时对目标指向的行为,是个体动机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动机与动机形成是密不可分的,动机是动机形成的条件,而动机形成则是动机的目的,动机形成也常常被称为情境动机。对于我们职业教育来说,研究动机就要更多地关注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而动机形成则更多地是关注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创设职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形成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们都知道一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融合到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偏低,老师们一直都在抱怨“课难上”“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不爱学”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学生的动机形成问题,也就是老师们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近几年,我一直尝试在计算机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设情境:
一、与学生的认知世界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生的认识世界相关的情境,能帮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联想,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一些与学生日常知识相关的知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计算机高职单招考试中,有一个考点就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中的“局域网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的。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网络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对一个计算机网络进行组网、配置,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完成得非常好,但对网络内部的工作原理就一片茫然。可是这是准备升高职的孩子必备的一个知识点,尽管不需要非常深入地了解,但至少要求他们能够将这个过程简单地描述出来。
为了帮助他们记忆,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我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过马路”。刚开始,这位同学很多细节方面都没注意到,他仅仅是在十字路口等绿灯亮了再走,这时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表演,结果学生们会提出了很多问题。最后,我综合学生的意见归纳出“过马路”的步骤:先看后走,边走边看,有车停止,等到路上空闲了再走。由此,就将“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随机延迟后重发,这个流程讲清楚了,并让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我就采用了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引申到计算机网络知识中来,从陌生到熟悉,从具体到抽象,很好地将知识点讲解到位,学生也能充分理解、吸收掌握知识。
我们在设置情境引用例子时,尽量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实例要与时俱进。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课程中讲解 “OSI基本参考模型”的工作过程时,许多教材都是采用“邮局发送邮件”的实例。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与寄信了,再用“邮局系统”来给他们讲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并不能起到共鸣。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快递系统”。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大部分学生都有网购经历,所以设置这样一种与他们生活十分贴近的情境,学生参与度高,感性认识也深,也更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
所以,我们在设置情境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的实例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要适时地调整实例,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多与学生交流,多融入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也只有这样,我们创设的情境才能真正地引起他们的注意,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决定的机会
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决定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更大,就更有利于动机形成。由学生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十分明确计划和达到的行动目标,学习的任务就很容易完成,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很大地激发出来。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Word综合排版”这节课,按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教学是这样展开的:老师先展示两份文档,一份是纯文字的,另一份是排版后的效果;接着,让学生“找不同”;再接着,老师对操作要点进行演示,学生操作;最后,老师对操作过程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从外部“输入”进来的,并不能完全内化成个体的能力。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中项目教学法的原则,我对课堂进行了调整,将综合排版的内容改成“请柬制作”这个项目,教师把项目抛给学生,其余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都由学生完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我采用角色扮演法创设项目情境:公司要发了一条口头会议通知,结果造成很多误会……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并明确制作请柬、邀请函的意义。通过角色扮演来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整个项目的制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他们获得足够的参与决定的机会,目标明确,学习动机强烈,能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与学生的心智特点紧密结合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一定要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与他们年龄、兴趣等特点相符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地激发出来。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Excel数据筛选”,绝大部分老师都是给学生一张“成绩表”或“公司销售表”等一堆枯燥的、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的数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我就抓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喜欢探求秘密、寻求新奇的特点,将这堂课改成一堂“探案”课。
首先播放一段《名侦探柯南》动画片,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片子,制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接着,给学生描述一个案情:有一个企业家的儿子被人绑架了,疑犯要求家属拿50万赎人。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根据多方的摸排取证,警方掌握了以下犯罪嫌疑人线索:
(1)根据敲诈电话,听声音是男 的;
(2)听口音,罪犯籍贯应该是长乐或连江一带的人;
(3)据学校保卫讲,接小孩放学的人身高在1.70米至1.90米之间;
(4)据另一位目击证人称,曾听他的同伙失声喊他的名字,名字好像有一个“军”字;
(5)作案者年龄应在30岁以上 (含30岁);
(6)经进一步调查,此人姓刘。
要求:根据警方提供的线索,用Excel对 “犯罪嫌疑人档案表” 工作表进行筛选,找出犯罪嫌疑人。
改变了一种方式后,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很新奇,自然学习热情更高。因此,新奇是潜在的探索新知的动力。
只有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产生强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教学对象的情感,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脑手心并用,获得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只有创设的情境明确指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动机形成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基本问题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徐 朔.论“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X):4—7.
(作者单位:福州机电工程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