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地上的丰碑

2015-05-30高旭彬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流泉黄土地丰碑

高旭彬

李家山算是宜居的村子吗?我觉得有待商榷。

没到这个山沟里之前,我不知道什么叫穷山恶水。来到了这里,我才明白我们南方的大山是多么富含生机。我们南方的山里有茂密的森林,有清澈的流泉,有数不清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野果,蕴藏丰富。在南方的大山里迷路,哪怕是冬天也饿不死人。

可是李家山这里有什么呢?这个脚下就是滔滔黄河的村子,在没看到村头的屋瓦之前,你绝对想不到这个里面还可以住人。沿着一条弯弯绕绕的沟进入,两旁是屹立了上千年而不倒的黄土坡。山上也长不出什么东西,只有稀稀落落的几棵树,就像是一个秃了顶的男子,除了边上的一圈头发,其余大部分的头皮都暴露在外了,实在匮乏得可以。一眼望过去,几十里范围一目了然。这还算是这里一年当中绿色最多的一个季节了。村子里住的大多都是在半山腰中打进去的窑洞,窑洞外披了一个门帘,远望去一片横竖格子的大花窗非常显眼。尽管坡度极陡,余地不多,可是大多数人家的门前还是围了一个场院,里面摆着大大的碾子,门口都有一座高高昂起的门楼!由于地势高,前一户人家的房子往往就在后一户的脚下,后一户人家的院子在前一户的瓦背上。村子里能修道路的地方不多,有的地方异常狭窄、崎岖难行。能见到的最多的树就是枣树,它们的枝条常常歪歪扭扭地伸出了墙头和院角。

尽管脚下就是黄河,可是李家山的人吃水并不容易,从前据说需要到数百米的山下去挑,如今尽管有了自来水,可是来自黄河里的水味道并不好。在这里,我第一次对北方的缺水有了亲身的体验。距离李家山短短的两三公里外,有一个碛口古镇,在镇后面的山崖上,我遇见了一个拿着铁皮桶在一堵崖壁下接水的老人,老人手里的铁桶其实很小,而山崖下也并没有飞瀑与流泉,只有点点滴滴的水在滴,要整整一个晚上才可以蓄满一桶水。我问老人为什么要这么费事,他说黄河里的水不好喝,而接的这个水很甜,虽然麻烦一点但很愿意这样做。而相隔几公里之外的李家山那里连这样可以接到一点一滴水的机会都没有。这让我很是感慨!

碛口古镇上有很多的商铺与摊贩,我在路边看到有一家卖一种当地小吃叫“碗托”的,典型的晋中风味,我没尝过,就买了一碗。其实是一种米粉或者是混有面粉的糊,把它沉淀后,蒸煮成锅盖状,凉透后用刀划成一道一道的,混上甜面酱,倒上醋,搅拌着吃。滋味酸酸的。吃完后付钱,老板的儿子要了我三元钱,他的父亲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坚持再找给我一元。吃完后闲坐了一会儿,我看到一个背有些佝偻的老太太在洗碗,估计是老板的母亲或者其他长辈。洗碗的那个盆里盛着满满的水,但已经有些浑了,她洗好后,不再拿清水过一遍,而是直接放到货架下等着下一个客人用。我观察了一下小铺内的其他人,都没把这当回事,安之若素。我知道这都是缺水闹的,并不是他们不想讲卫生。

你要是说这个地方完全就是贫瘠,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黄河是晋陕两省的分界线,李家山与碛口古镇所属的临县,正处在黄河“几”字那一竖弯的中部,对面就是陕北的榆林地区。当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就在离李家山十多公里远的一个渡口东渡黄河,开始了向全中国进军的进程,他们路过这里时据说还借宿了一晚,至今留有遗迹。李家山村西面正对的一段黄河礁石密布,上游的船只到此便无法继续往下通行,只好舍舟登岸。于是在湫河与黄河的交叉口,发展出了碛口古镇这样一座著名的商埠。历史上的碛口,是沟通黄河上游与晋东南一带货物贸易的重要枢纽,据说当年有各种商铺三百多家,一天到晚车水马龙,非常热闹。镇后高坡之上的黑龙庙里有座戏台,据说一年到头演出不断,每日的花销由山下的店铺轮流供给,每家轮一日,负担不大,一年的戏演完了,山下的店铺还没轮到头。

李家山村里有东西两家财主,据说就是在这碛口古镇上贸易发家的。留下了两座辉煌的大院,门楼上的砖雕与木雕异常精美,完全不像是黄土高原上的手工业者水平,竟有一点旖旎的江南风情!

能在李家山这样的地方扎下根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营建出一片宏伟的建筑,是先民与强悍他们百倍的大自然斗争的结果。结果显而易见,这一幢幢房子,这一座座院落,就是胜利者的丰碑。而在北方广袤的黄土地上此等风景哪会只有李家山这一处呢?

猜你喜欢

流泉黄土地丰碑
丰碑
《黄土地》画报
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不忘黄土地
登翠微峰
从黄土地走来
过长春庙
亲不够的黄土地
响水流泉落花来
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