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芥子园画传》对与谢芜村俳句创作的影响
2015-05-30姜蕊
姜蕊
摘 要:日本的与谢芜村擅长绘画,也是著名的俳句诗人。他的俳句受到中国清代《芥子园画传》的影响。与谢芜村的俳句理论,继承了《芥子园画传》的“离俗论”思想,并贯彻于自己的俳句创作中。与谢芜村俳句中的景物和场景勾勒,也是对《芥子园画传》“设色”说的诗意描写实践。
关键词:与谢芜村;俳句;《芥子园画传》;离俗论;设色
与谢芜村是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幼时既擅长绘画,后师从早野巴人学习俳谐,以其绘画式的浪漫俳风活跃于天明中期的俳坛,是继松尾芭蕉之后日本俳谐史上有名的俳人。他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意识,精于绘画和俳句两种艺术活动。首倡写生俳句的日本明治时代的俳人正冈子规对与谢芜村的俳句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说:“极度的客观美就等同于绘画。芜村的俳句直接可以绘成绘画的不在少数。”与谢芜村的俳句同绘画一样运用绘画技法,能够使读者感受到画面感。他的绘画也具有与俳句相通的韵味。
《芥子园画传》又名《芥子园画谱》,是清代刊行的中国画技法图谱。该书不仅影响了与谢芜村的绘画创作,对他的俳句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欲从《芥子园画传》的画论与与谢芜村的离俗论的关系,中国绘画技法对与谢芜村俳句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芥子园画传》对与谢芜村俳句创作的影响。
1 《芥子园画传》的画论与与谢芜村的“离俗论”
《芥子园画传》全四册,内容由绘画精神到笔、墨、纸的用法、着色方法,再到山水、树木、岩石、云、瀑布、人物、畜獣、建筑、桥梁、梅、小兰、竹、菊花、花鸟等,系统的介绍了中国画南画的技法。内附插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简单的临摹,被称为“绘画的教科书”,流传至今。《芥子园画传》是沈心友嘱托王安节编纂的画谱。沈心友的岳父李笠翁(李渔)编写了序文。画传是在李笠翁居住的别墅芥子园出版的,所以称为《芥子园画传》。据说于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传入日本,安永九年被翻印出版。祗园南海和柳泽淇園等甚爱此画传,祗园常说“绘画之人应常看芥子图”。该书对以池大雅、与谢芜村为代表,以文人画为中心的江户后期的日本画坛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与谢芜村作为文人画家的集大成者,自然会把绘画理念用于俳谐创作。比较与谢芜村的俳论,可以发现,其与《芥子园画传》有着明显的理论相承。
与谢芜村的俳论以“离俗论”为代表。他在《春泥句集》绪论中提出了离俗的观点。即“俳諧は俗語を用いて俗を離るるを尚ぶ。俗を離れて俗を用ゆ、離俗の法もっともかたし。(俳谐尚用俗语而离俗,离俗而用俗,此离俗法最难)”。那么,与谢芜村所欲克服的“俗”究竟是指什么呢?
俳谐又称俳谐连歌,与正统的连歌相区别。连歌脱离严格的规则,以滑稽和幽默为目的,是具有娱乐性的、平民化的集体文学艺术,是发句和连句等文学形式的总称。与和歌、连歌这样的高雅艺术相比,俳谐更为简单而且使用的语言比较平民化。贞门俳谐的创始人松永貞徳主张俳谐应使用俗语和汉语等俳言,与谢无村则主张俳谐应用俗语。后以西山宗因为中心的谈林派反对传统的、定式的贞门俳谐,以使用轻快的口语和滑稽的构思逐渐流行。
但是,谈林派后期由于过于追求滑稽,落于低俗。后给俳谐注入新风,赋予其艺术性的是被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其对俳谐的功绩不可估量。然芭蕉死後,俳坛趋于大众化、低俗化。松尾芭蕉的弟子各抒己见,互相指责,俳坛陷入混乱,全国俳坛过于卑俗化。为追求失去的“诗”的精神,全国各地掀起了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在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俳谐中兴”,与谢芜村就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俳谐中兴”运动的口号是“回到芭蕉中去”,但却不是完全复活芭蕉的精神,而是发展各自的、独具特色的俳句风格。与谢芜村想要克服的“俗”即是指俳坛的低俗化。
与谢芜村援引《芥子园画传》中关于去俗的部分阐述了离俗的观点,即“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犹不可侵染”。召波曾问芜村“有离俗的捷径吗?”芜村回答说“有,就是读诗”。而“读书、咏诗”的思想也正与《芥子园画传》中所阐述的“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世俗之气下降矣,学者其慎旃哉”,通过读书来提高教养和审美意识以达到去俗的目的的思想,二者正相吻合。
由于与谢芜村既是文人画家又是俳句诗人,且达到了“俳画合一”的境界。所以他把作为文人画家的这种去俗的理念自然地运用到了自己的俳句创作中。“俳画合一”是指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诗中有画”必须加入作者的创作元素而不能只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例如,“易水にねぶか流るる寒さかな(青葱飘流去,易水今犹寒)”这首俳句,取材于中国战国时期悲壮的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战国时代,燕国的荆轲意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故土时所吟唱的诗句。这时大家都身着白衣,与顺流而下的葱白影像重合。乍一看是一首写生的诗,实际上是加入了与谢芜村的想像,经过创造而完成的。日常的场景,经过与谢芜村的主观创造而营造出了淡淡的凄寒的氛围,令人心伤。这正是与谢芜村所推崇的“离俗而用俗”的境界吧。与谢芜村熟读中国古典、日本古典尤其是汉诗文,欲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追求离俗之境。他在古典世界中追求、探索,再通过俳句创作使艺术之魂重生,最终达到了高雅的艺术境界。
2 中国绘画技法对与谢芜村俳句创作的影响
《芥子园画传》初集“青在堂画学浅说”中除了阐述去俗论的思想外,在绘画的技巧方面还介绍了设色的技巧。中国画注重设色。画论中关于设色是这样阐述的:“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设色也;地生草树,与斐然有章,此地之设色也;人有眉目嘴唇齿,明皓红黑,错陈于面,此人之设色也。”也就是说,自然万物都有其特有的色彩。
与谢无村的俳句色彩鲜明也得益于他在绘画创作方面的修炼。另外,与谢芜村还把《芥子园画传》画谱的构图直接用到了俳句创作中。从“柳ちり清水かれ石ところどころ(枯柳随风摇、落水山石出)”这首俳句中就可以发现画谱的痕迹。《芥子园画传》的画谱是从“树谱”开始的。“树谱”之中的“画柳法”这项中就有关于柳树画法的描述:“冬景以及秋天尽,则仅以赭石间绿破之而已”。“山石谱”中说“石体因地而施,或并于山或带于水。”“画泉法”里说“泉为石之骨,涓与滴何莫非天地之血与髓。”由此可知,为画一幅山水的冬景图,枯柳、山石、干涸的河水缺一不可。也许与谢芜村正是以画家的思维来设计这首俳句的构图的吧。那时在他的脑海里回荡着的有西行的和歌、苏轼的诗句,也许还有这本《芥子园画谱》吧。
3 总结
《芥子园画传》不仅与与谢芜村的绘画创作息息相关,对他的俳句创作也有影响。可以说与谢芜村艺术创作的很大部分都是受《芥子园画传》的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正冈子规.正冈子规集(徘人芜村)[M].改造社,1928.
[2] 安东次男.与谢芜村[M].筑摩书房,1970.
[3] 清水孝之.芜村一茶[M].角川书店,1976.
[4] 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 李渔.芥子园画传[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