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借贷便利的实施效果分析
2015-05-30李鹏艳
李鹏艳
摘 要: 201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首次正式公布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的货币政策工具,该政策工具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政策工具到底是如何调节市场货币的,其传导应用机制是如何的,都是一个个问号。如今,一年半过去了,2014年9月,央行继续向五大国有银行投入了5000亿的SLF,到底SLF的实施效果如何,本文将从SLF产生的背景、理论知识、SLF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中的应用以及SLF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这几方面来分析常备借贷便利该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 常备借贷便利;有效性;流动性;利率市场化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应对商业银行所谓的“钱荒”现象,于13年11月6日,正式公布常备借贷便利这一政策性工具。所谓的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1]。自此,它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一、常备借贷便利在日常流动性管理中的运用
国际上,各个国家中央银行普遍做法是将公开市场操作和常备借贷便利这两个政策工具结合起来使用,用以控制货币的流动性,增强央行对货币的调控性,做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助于加强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力。常备借贷便利作为我国新兴货币政策工具,他如何影响我国的流动性管理,本文从常备借贷便利的特点,SLF流动性的传导机制及产生的市场效应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1. 常备借贷便利特点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年初,根据我国金融市场调控情况,为了应对银行体系可能出现的临时性流动性短缺问题,初创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两种货币政策工具。但SLF在整个金融市场上更多的被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在运用SLF这项政策工具时有更多的主动权。当金融机构有较长期限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时,就可以运用常备借贷便利,该项政策工具以1-3个月期限为主,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向央行申请。而SLO的应用比较繁琐,首先需要向央行提出公告申请,然后竞标,主要用来满足较小额度的资金需求,期限一般在七天之内。
同时,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业务等其他调节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SLF有三大特点。一是在使用常备借贷便利时,金融机构具有更高的主动权,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自主申请;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等主动权在央行,须央行操作调整。二是SLF在操作过程中,央行与金融机构是“一对一”的交易,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SLF的应用覆盖面更加广泛,它覆盖了所有存款金融机构,主要 包括全国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2]。综合起来,针对常备借贷便利特点,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搭配使用SLF,合理调节金融市场流动性,进一步规范完善央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供给,提高信贷资源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流向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发展领域,从而达到金融发展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且央行也披露了2013到2014年常备节点便利的余额数据(图1),其中,在2014年3月后的常备借贷便利都是0,至此,常备借贷便利或会成为流动性的“稳定 器”。
图1 常备借贷便利余额
就目前实施成果来看,2013年内,该货币政策已应用于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紧张的两个时点上,一是2013年春节前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资金紧张之时,二是2013年6月底货币市场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出现波动时。这两次的操作,有效缓解了市场流动性的紧张状况,稳定了我国经济运行,防范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2.改善市场流动性的传导机制
经济学家们认为,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来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常备借贷便利的实施改善了市场的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波动的变化[3]。第一个变化是加强了市场预期的职能,在2013年6月初,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出现了头寸紧张,同时,金融市场中的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央行担心商业银行的“钱荒”现象会恶化。常备借贷便利的实施,及时的降低了银行间的资金成本,满足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在真实降低利率之前,央行先向市场传递强劲信号,给予投资者更可信的市场预期,这有利于降低市场的非正常波动。第二个变化是进一步扩展了借款期限和抵押品的范围。常备借贷便利是用于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期限为1-3个月,这是一项新的期限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该政策实施方式也有别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SLF发放方式是抵押,其合格抵押品的范围也更宽泛,除了优质的信贷资产外还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
SLF的推出,为我国突发性的金融市场环境变动提供了稳定的流动性,有助于帮助陷入短暂性流动性紧缺的金融机构,从而稳定金融市场。
3.增强金融市场信心,防止异常资金流动
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向五大国有银行投入5000亿的流动资金,为其三个月,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该性质就如同基础货币的投放。之所以选择9月份来投入,主要受2014年经济环境的影响。根据2014年10月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来看,我国面临经济增长下行风险。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3%,前三季总共增长7.4%,对于我国政府实现GDP增长7.5%的目标而言,经济运行压力不言而喻。其次,每到季度末前后和“黄金周”等公众假期,各个商业银行的贷款指标短缺,银行对存款考核的要求甚是严格,导致对资金需求较大,市场临近流动性短缺的高发期[4]。常备借贷便利的运用可以对冲存款偏离度考核的制度冲击和近月外汇占款减少的缺口,从而保持较高的流动性,防止人造的“钱荒”。
面对2014年前三季度经济的疲软走势,央行注入5000亿资金的SLF,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积极支持公共项目,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刺激经济发展。从市场反应来看,由于SLF政策的实行,资金逐步流向铁路、互联网、医疗、高端装备等行业。同时,由于这5000亿的投入,引领了2015年的经济走势,2015年上证突破4500点。SLF的实施稳定了市场信心,防止资金的异常流动,保持稳定的市场流动性。但是,常备借贷便利期限较短,只有3个月,而且市场前景令人堪忧,SLF的实施恐怕只会发挥简单的稳定短期利率的功效,将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不一定能完全促进金融机构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所以,后期还需继续改进SLF实施的措 施。
二、总结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波动性加大,面对我国经济运行增长下行的风险,中央银行积极开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进而适度的调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实施以来,成为央行应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工具。SLF的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在运作中更具有主动权,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更具有针对性,同时,SLF对金融机构影响覆盖面更加广泛。同时,SLF的实施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防止资金的异常流动,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SLF的推出更有助于“利率走廊”的建设,从而稳定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实现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常备借贷便利的执行增强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助力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但是,在常备借贷便利的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一定要做好引导,加强调控,使得SLF能发挥出他应有的功能。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cehuobisi/4154/index.html
[2] 李若愚.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SLF[J].中国外汇.2013.11.15
[3] 马理.刘艺.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文献述评[J].世界经济研究.2014(9)23-27
[4] 李诺雅.5000亿元SLF实施效果分析[J].金融博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