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唐女装风向标之胡服风

2015-05-30吴江张星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胡服

吴江 张星

摘 要:唐代女性着装受异族服饰的影响较为深远,曾一度引发了一场“胡服热”。据目前学术界对唐代女性所着胡服的研究来看已较为充分,但大多是对胡服品类的单项描述,没有统筹规划,将各式胡服按其地域归属分门别类的研究尚不多见,故本文将唐代女装中含有胡服元素的服饰按照本土服饰的胡化式样、西域风格的胡服式样及兄弟民族的胡服式样分三大类加以探讨,并对胡服中的袍服款式按地域特征区分描述。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胡服;回鹘装;西域服饰

贞观、开元年间,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人民富庶,与北方、西北少数民族及西域诸国交往甚密,频繁的交流、碰撞、融合,促使大唐文化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作为文化的外在物质属性——服饰,浓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物质文化特征。唐代服饰上承秦、汉之制,下启胡服之风貌,“华夷”之风并存不悖。以“安史之乱”为重要分水岭,只此之前唐都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引领时尚潮流,大行胡服之风,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胡服热”。十年动荡之后,天怒人怨,加之油然而生的民族仇视心理,迫使胡服之风江河日下,传统的华服之制重回正轨。但不可抹杀的是,胡服仍是唐代女装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胡服乃众多外来民族服饰的统称。最早可溯源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沿至唐代已有近千年历史。唐时期的胡服不单包含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服饰,还囊括来自波斯、印度等西亚诸国服饰。唐代女装在承接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汲取外来异质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推陈出新了诸多服饰品类,它们多变、鲜活、大胆、前卫,堪称历朝历代服饰之典范,常见式样如下:

1 本土服饰的胡化式样

(1)襦裙装。唐代女子依隋旧制,上着襦,下着裙。“襦”者,衣身狭窄,单衣无夹里,袖有宽窄二式,长不过膝,短时及腰,据唐遗存图画信息了解唐女子所着多为后者。黄能馥《中国服装史》写有:“隋唐时襦和袄的领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1]唐中期后,还出现一种不曾有过的“U”字领也作袒领,不穿内衣,袒露胸脯。“长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就是对这一新奇大胆装束的描绘。综上所述,襦在传统服式基础上受异族服饰影响,常有衣袖宽窄、衣身长短、领形的变化。与襦配套的“裙”,腰线位置多变,唐时盛行高腰裙,常见的有二:一为掩胸高腰裙。二为高腰乳下裙,尤以后者更能凸显女性魅力而备受欢迎。

(2)半臂。半臂又称“半袖”,袖长及肘,身长及腰,有无领、斜领或直领之别,多套于外亦可服之内,其发展于魏晋时期,由襦、袄、衫演变而来,初为宫女所服,男子亦服,延至隋唐女性服之者多。唐高祖时曾命宫女长袖剪半,出于何种意图今天不得而知,只能借助留存文献推测一二:其一,出于政治目的,为破除重华轻夷的民族偏见。其二,出于审美的需求,但很可能受胡文化影响所致。《晋书·五行志》载魏明帝着绣帽,披缥执半袖,尝以见直臣杨阜。阜曰:“此何法服邪?”帝默然。近服妖也。唐张泌《妆楼记》:“房太尉家,不着半臂。”可知东汉时已有半臂出现,但不合礼法,即便至半臂广为流行的唐代,也并不是所有人均推崇,由此更进一步证明半臂本不是汉族固有式样,其形制极可能受少数民族影响而来。

2 西域风格的胡服式样

“丝绸之路”成于两汉,盛与唐代,由于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西域的各式异域风情通过丝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唐代前期女性所崇尚的胡服主要受影响于西域。

(1)帔帛。在大量的唐壁画、帛画、出土陶俑中,常见一围巾状长带披于肩畔或绕于臂上,行如清风拂柳、飘逸洒脱,谓之“帔帛”。据敦煌壁画唐时期妇女所穿戴帔帛形象考证,常见披帛有两:一则较宽而不长,多披于肩;另则不宽而长达两米,多绕臂下垂。《中华古今注》:“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唐旧书·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披……妇人亦巾披裙衫,辫发垂后。”[2]可知帔帛习俗虽有南北遗制,但并非汉族固有之制,自波斯传入也未置可否。

(2)羃?、帷帽、胡帽。据《旧唐书·吐谷浑传》所记,羃?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是一种藤席编织而成的笠帽,并在帽檐缘饰纱幔,长及踝。初始男女兼可服之,后传入中原,袭至唐武德、贞观年间,成为女性的专用首服,其功能性也由原来的防风护沙转变成一种障弊工具,防止路人偷窥。初唐后,社会风尚发生了很大变化,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帷帽开始兴起。其形制与羃?大相径庭,区别之处在于长度骤然缩短,将脸面浅露于外,成为一种装饰性较强的首服。开元年间,帷帽之风渐弱,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胡帽,其样式繁多,常见帽式种类有风帽、卷檐虚帽(番帽)、浑脱帽、锥顶高帽等等不胜枚举。

(3)西域款袍服。据大量文献记载分析,唐代妇女盛行胡服极可能与当时流行的西域舞蹈有关,舞蹈的盛行势必推动西域服饰的繁荣发展,这其中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装束。《旧唐书·波斯传》记载:“波斯,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披帛。”因胡服式样男女差异不大,结合波斯萨斯王朝金银器中的女子服饰形象考证,波斯袍服较袍衫相对合体,衣长略过膝下,有圆领、翻领,窄袖,衣缘镶绣、左右衣摆开衩。唐女子着此服饰形象可参见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石墩雕刻。

3 兄弟民族的胡服式样

春秋之际,出现了上下连属式的服装形制即“深衣”制,由于这一服装形制不便于活动,战国时,赵武灵王颁布了胡服令,促使胡服(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有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唐代时这一融合主要是对男性袍服的改良,唐时流行的女着男装款即为此类。

(1)北方少数民族袍服。袍服本身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服饰,魏晋之际传入中原。其特点是衣身宽大且长,衣长及踝或盖于脚面,袍服两侧开衩,衣领有交领(少数民族为左衽,传入汉族改为右祍)、圆领之分,衣袖不长,窄袖或中袖,无衣缘,腰间系革带(上垂若干小革带),被称为“鞢躞带”,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仕女绢画、唐《调琴啜茗图》可看到此装束的唐妇女。

(2)西北方少数民族袍服。唐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服饰势必对汉族有深远的影响。花蕊夫人《宫词》中就有记载“回鹘衣装回鹘马”风行的盛况。据沈从文对高昌壁画中唐末五代回鹘进香人的研究:“开元以前,则由头到脚多受西北民族(主要或即高昌、回鹘)影响。……这几个回鹘贵族男子,穿的衣服虽是本民族固有式样,但衣料花式则近于西北流行的大食、波斯式回鹘小花锦。”[3]由此可见,回鹘服饰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来自其他民族元素的影响,但回鹘传统式样的袍服衣摆曳地,多覆于脚面,领为圆领,壁画中的回鹘进香者有的衣无缘饰,有的加以边饰,可见极可能是融合西域服饰元素的一种再创性回鹘装。

4 结束语

唐代气宇轩昂、海纳百川的盛世气度,促使女性摆脱束缚,大胆追寻时尚,也成就了胡服这一华美篇章。通过唐代女性服饰的胡化演变,深刻体会到时代需要创新,民族需要灵魂,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从动,是新时期创造璀璨文明的必胜法宝。

参考文献:

[1]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52.

[2] 刘昫,等.旧唐书(卷198)[M].北京:中华书局,1975:5311.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360.

作者简介:吴江,女,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理论与实践。

张星,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胡服
胡服传入对唐朝服饰的影响
何谓“胡服”
浅谈唐朝宫廷女性常服中的胡风元素
胡服的传入对唐朝文化的影响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全唐诗》中唐代胡服的发展与款式探究
胡服东来①
再議胡服騎射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
浅谈唐朝女性服饰